手機版

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亮點模式(截至2020年10月31日)

2020-12-08

2020-12-0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打造固土協同資源化利用模式
  本著“服務新區大規模建設,打造土壤資源化利用模式”的理念,打造唐河污水庫土壤資源化利用模式,對唐河污水庫中受污染土壤進行科學分類,將低於建築用地第二類用地篩選值的土壤,用於新區城市建設用地中的工業用地、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等方面,根據新區建設時序,唐河污水庫周邊安州特色小鎮、寨裏組團等即將開工建設,將唐河污水庫中污染物濃度低於第二類建設用地篩選值標準的土壤作為雄安新區新安北堤、萍河左堤等防洪堤等公用設施用地背水側深層填土,或安州、寨裏等周邊特色小鎮的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路基材料,並對資源化利用情況進行嚴密監測和風險管控,後續將加強對該部分土壤資源化利用效果評估及風險評估,確保不浪費資源、不轉移污染。
  2.遺存工業固廢處理處置
  建立歷史的遺存工業固廢管理臺賬,共計58處區域76個點位,約53萬立方米,主要成分為鋁灰、鋼渣。一是科學鑒別鋁灰鋼渣性質。結合歷史背景,依據相關標準確定了鋁灰鋼渣鑒別方案,將鋁灰鋼渣分為一般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為後續處置提供依據。二是科學處理鋁灰鋼渣。確定了一般工業固廢資源化存貯、危廢外運的技術路線,在寨裏鄉小營村建設了資源化存貯場,用以存貯鋁灰鋼渣,待條件成熟後資源化利用。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了處理成本,短期內將原有坑塘修復為綠地,改善了周邊環境。
  3.白洋淀底泥資源化利用
  基於白洋淀內源治理項目中生態清淤産生的底泥,探索符合新區特色的清淤底泥資源化利用途徑及模式,構建綠色迴圈模式,實現最大程度資源化利用。一是白洋淀底泥富含植物生長所需各種營養元素,新區目前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將清淤底泥製作成土壤改良劑,用於千年秀林建設;二是新區正處於大規模建設期,利用清淤底泥主要成分為粘土的特性,將其製作成蓄水陶土建材,利用其吸水性、蓄水性、凈水性和釋水性,用於新區海綿城市、生態園林等各個領域;三是底泥經過處理,達到工程標準後,將其作為填方材料,用於部分已失去土壤優良特性,無法直接植樹種草的土地,促進地表植物生長。
  4.推進傳統産業轉移轉型
  按照新區的規劃建設時序,積極實施“四個一批”,即提升改造一批、轉型升級一批、搬遷轉移一批、依法關停一批,有序推動傳統産業轉移轉型工作開展,為新區騰出空間發展高端高新産業。一是研究制定轉型升級支援政策。先後研究制訂了《關於支援新區三縣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雄安新區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措施,指導三縣出臺了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和專項資金使用方案。二是積極引導企業轉移,與外遷縣政府進行對接,鼓勵三縣政府與外遷地簽訂合作協議,協助企業外遷,並同步規劃建設雄源總部創新園等科技平臺,對接高端高新産業。三是關停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主要是取締關停安新縣的羽絨行業,已將涉白洋淀企業全部關停。2019年,雄縣産業集群營收同比下降45.43%,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5.31%;容城縣産業集群營收同比下降26%,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6.63%;安新縣産業集群營收同比下降74.77%,引導和推動新區傳統産業提質增效、轉移轉型、創新創業、品牌建設、能力提升,推動新區産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5.蘆葦平衡收割資源化利用
  編制了《安新縣蘆葦平衡收割實施方案》,已完成蘆葦收割面積3.1萬畝,資源化利用蘆葦2萬餘噸,主要是運送至周邊企業製作葦箔和葦柵。收割過程做到五個到位,一是機械效能評估跟蹤到位,組織評估專家組對不同的收割地點、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蘆葦生長長勢展開機械效能測試。二是成本測算跟蹤到位。組織成本測算公司根據工程需要配齊專業人員,對收割、運輸、加工利用各個環節及時進行跟蹤記錄,確保數據真實合法。三是總結安排到位,蘆葦收割期間及時總結,分析不足,提出改進意見,規範收割活動。四是調度督導到位,多次組織召開由各鄉鎮鎮長或主管副職調度會,對收割開展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調度。五是蘆葦收割到位,收割過程中始終把國省控點周邊蘆葦收割作為收割的重點,指導施工企業安排充足的人力、物力強力推進。
  6.“無廢城市”管理平臺
  打造覆蓋全品類固廢的管理平臺,實現業務流程電子化、全國程監管動態化、數據分析智慧化和資訊公開透明化,通過GIS一張圖功能模組,展示新區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流動及利用情況,建立各類固體廢物功能模組,與河北省固體廢物動態資訊平臺數據進行對接,並對功能進行擴展,實現實時監管,並與分析決策提供便利直觀的數據。
  7.打造“無廢鄉村”試點示範
  提倡提籃購物,促進塑膠垃圾源頭減量;運營愛心小屋,推進二手物品流通;採用積分制管理,鼓勵綠色行為,推進精細化管理;推行垃圾分類,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迴圈。將各項措施融入《胡各莊村民手冊》,通過多維度、多渠道宣傳,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以每戶村民為單元,通過積分引導,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村莊建設、村風建設相結合,不斷地提升村民資源節約意識。
  8.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
  隨著新區拆除建設工作的大規模開展,將産生大量的建築垃圾,給新區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帶來巨大壓力。基於容東片區再生建材場項目,探索符合新區特色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途徑及模式,實現最大程度資源化利用,有力保障新區建設工作。一是建築垃圾中混有眾多塑膠、金屬、木材等雜物,通過多級分選,分離出可回收的資源。二是建築垃圾主要成分為混凝土,利用其吸水性、蓄水性、透氣性、耐侵蝕性的特點,將其製作成價格低廉的優質再生骨料建材,用於路基、地基的回填,生態園林等領域。容東片區再生建材場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是雄安新區建設過程無廢化的重要措施,形成了大規模密集型建設的區域/新區,建築過程無廢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典型案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