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無廢城市”巡禮(52)丨徐州市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

2021-01-16

2021-01-1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8〕128號)要求,生態環境部組織各省(區、市)推薦“無廢城市”候選城市,並會同相關部門篩選確定了“11+5”試點城市和地區。我們現在就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如何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等問題交流工作經驗,探索工作模式。

  一、基本情況

  徐州是農業大市,2020年全市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約530萬噸,以小麥、玉米、水稻秸稈為主,其中小麥秸稈為220.7萬噸,以邳州市和睢寧縣秸稈産生量最大。徐州市農業種植結構和秸稈産生情況見圖1、2。

圖1 徐州市農業種植結構

圖2 徐州市各區縣秸稈産生情況分佈圖

  2013年以前,每年夏秋兩季徐州市有大量秸稈被露天焚燒或棄置在溝渠邊、田邊,造成空氣品質及水體等污染,人民群眾反響強烈,地方政府監管壓力大。在秸稈還田過程中,由於破碎效果不好、普遍採用淺旋耕方式等,導致還田效果差,影響下茬作物栽種和正常生長,病蟲草害發生嚴重,農民對秸稈機械化還田産生抵觸情緒,間接造成秸稈露天焚燒現象難以控制。秸稈收集作業時間短、佔地面積大,機械化水準低,農民積極性不高,導致收儲運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難點和堵點。秸稈終端利用主要為以低值化為主的低端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規模效益低。

  針對以上問題,徐州市立足機械化大農業優勢,統籌現代化農業生産體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探索形成了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

圖3 徐州市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示意圖

  二、主要做法

  (一)推廣高留茬秸稈還田技術,提高秸稈還田品質

  1. 技術模式創新

  徐州市秸稈機械化還田的技術特點是“高留茬+機械破碎+合理耕作方式+配套農藝技術”。該技術創新的核心是將低留茬收穫改為高留茬收穫,留茬高大約控制在22-30公分,然後用秸稈粉碎機就地粉碎並勻拋在地表,根據不同作物選擇相應還田方式進行還田,具體有三種技術模式,分別是:小麥秸稈全量還田玉米(大豆)免耕條播技術模式、麥稻輪作小麥秸稈全量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水稻秸稈全量機械化還田技術模式。

圖4 徐州市小麥收穫高留茬情況

圖5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免耕條播玉米(大豆)技術圖

圖6麥稻輪作小麥秸稈全量機械化還田技術圖

圖7 水稻秸稈全量機械化還田技術圖

  2. 政府補貼

  徐州市對實施秸稈還田且達到作業標準的農戶或種植大戶由農機、財政部門給予25元/畝的補貼。2013-2019年徐州市獲得省財政補助秸稈機械化還田補助資金共計72736萬元,市財政補貼秸稈機械化還田資金共計8400萬元;此外還獲得省財政用於支援秸稈多種形式利用的補貼資金共計5153萬元。

  3. 實施效果

  2020年徐州市全年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868.82萬畝,其中小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達到458.98萬畝,還田率達到87.11%;水稻秸稈還田170.31萬畝,還田率63.18%;玉米秸稈還田239.53萬畝,還田率83%。

  該項技術模式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減少糧食收穫損失,每畝可減少糧食損失20公斤左右。同時提高作業效率,減少作業成本。二是提高還田品質。採用高留茬收穫,大大提高秸稈破碎效果,便於旋耕作業,有效破解低留茬收穫秸稈還田與土壤不能有效結合的難題,有利於下茬作物的種植和生長。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徐州市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4.15 g/kg,比2008年增加了2.32 g/kg,增幅達10.6%;土壤速效鉀含量由119.1mg/kg增至176.36mg/kg,增幅達48.1%。

  (二)完善收儲運體系建設,提升秸稈收儲能力

  1. 市場模式創新

  根據農作物秸稈的産生季節性強、疏鬆、運輸和儲存困難等特殊屬性,綜合考慮終端利用企業的利用規模、利用特點以及秸稈禁燒重點區域劃分和對重要水體水質的保護等因素,按照就地利用、利用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徐州市從以下幾方面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

  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徐州市合理安排秸稈還田和秸稈離田利用範圍,從空間上對秸稈收儲企業進行合理佈局。目前,徐州市主城區(含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經濟開發區)以及銅山區重點安排秸稈還田任務,而距離終端企業較近、有離田利用需求較多的沛縣、睢寧縣、邳州市重點發展秸稈收儲運企業。

  創新市場運作模式。徐州市大力發展“合作服務”、“村企結合”、“勞務外包”等多種形式的秸稈收儲服務,鼓勵公司、企業、個人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專業化收儲服務。以睢寧縣官山鎮為示範,探索實施了“秸稈收儲企業+秸稈合作社+種植大戶+低收入農戶”、“秸稈利用企業+秸稈收儲企業+秸稈合作社+農民秸稈經紀人”等收儲運模式。培育了一批以徐州昊源生物燃料有限公司、邳州市彥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骨幹收儲企業,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和農戶廣泛參與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圖8 徐州市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

  2. 制度保障

  為了培育秸稈收儲運體系,徐州市先後研究出臺了《市政府關於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徐州市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及考核獎懲辦法》,要求實施“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經紀人隊伍建設”模式推動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要求各縣(市)、區每個鄉鎮(辦事處)均要建成1處以上秸稈收儲轉運中心(面積不少於20畝),並對秸稈收集儲運、秸稈多種形式利用環節實行按量獎補。對新建的秸稈收儲中心,縣級財政從打包資金中給予適當補助,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及購買生産設備、電力增容等。對秸稈收儲運、秸稈多種形式利用環節實行按量獎補,補貼價格20-50 元/每噸。對秸稈收貯臨時堆放場地和其他秸稈利用項目用地,鼓勵儘量利用農村空閒土地和十邊隙地 ,確需佔用農地的,按照設施農用地進行管理,使用結束後及時恢復耕作條件。

  3. 實施效果

  徐州市在邳州市、睢寧縣、新沂市、銅山區、豐縣、沛縣等重點縣市區及秸稈産生大鎮設立秸稈收儲中心(面積不少於20畝),對尚未實現秸稈機械化還田全覆蓋的行政村,至少設立一個秸稈臨時集中堆放點,形成了“鎮有秸稈收儲中心(站、點),村、組有秸稈臨時堆放點”的收儲體系。目前已建成秸稈收儲中心及臨時收儲站點1200余處,全市秸稈收儲能力達150萬噸,秸稈收儲運體系已覆蓋全市全部涉農街道辦事處。

  通過秸稈經紀人模式和政府補貼措施,建立起高效便捷的秸稈收儲運網路,大大提高了秸稈離田利用效率,盤活了秸稈收儲市場,加速秸稈綜合利用的産業化、市場化,實現了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多重共贏。

  (三)培育多元利用企業,促進産業規模化發展

  1. 市場模式創新

  徐州市結合自身農業生産和農業固體廢物産生特點,依託完備的秸稈收儲運體系,積極探索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路徑,形成成熟穩定的多元化市場模式。主要技術路線、代表企業及消耗秸稈量見表1。

表1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及代表企業

  2. 技術模式創新

  徐州市積極鼓勵和支援科技企業、大專院校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及技術推廣,先後獲得《植物秸稈太陽能氣化及廢渣、廢水收集利用裝置》和農業廢棄物“共燃”綜合利用,以及農業廢棄物制微生物絮凝劑等發明專利17個,實用新型專利15個。

  在燃料化方面,徐州市為突破農村沼氣事業發展面臨的低溫瓶頸,組織技術人員開展多年研發試驗,形成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技術模式——“馬莊模式”。該技術將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技術,與太陽能熱水器、日光能溫室、燃氣輸送供給、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環保等技術有機結合、優化整合而成。其核心技術成果,獲江蘇省、淮海經濟區科技進步獎各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並作為“全國節能宣傳周-農村能源典型技術模式”之一向全國推介。

  3. 制度保障

  項目建設過程統籌規劃。2019年,徐州市政府創新性出臺《關於印發<徐州市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項目配套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徐政辦發﹝2019﹞72號),將沼氣集中供氣工程(“沼氣站”)作為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項目的功能配套設施,要求新建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項目須配套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工程。該文件明確要求分為三個階段在全市,結合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廣該項技術模式,其中要求2020年底前全市新建的228個農村集中居住社區、2022年底前全市計劃建設的100個特色田園鄉村進行重點推廣。同時,文件中還明確了該項工作的實施內容、推進步驟、保障措施等內容,明確了“沼氣站”建設費用納入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項目公益配套設置,由實施主體同步投資建設。

  通過稅收、補貼支援企業發展。2015年,市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提出按照實際利用秸稈數量對已建終端利用稻麥秸稈企業給予補助。對符合條件的秸稈初加工企業用電,執行農業生産用電類別價格。對農作物秸稈及其産品的運輸車輛,給予農産品綠色通道待遇免收車輛通行費。對利用秸稈發電、使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板材等綜合利用企業,根據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及有關部門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信貸支援。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對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用地優先給予支援。

  4. 實施效果

  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技術模式先後在徐州市多地示範推廣。到2020年底,結合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全市建成千戶規模農村集中居住區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工程16處。多年推廣實踐表明,沼氣集中供氣馬莊模式與農村集中居住區有機結合,能有效推進當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解決農民使用清潔能源的難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

圖9 秸稈(糞污)太陽能沼氣集中供氣馬莊模式

  經過多年實踐,徐州市探索形成了與農業種植結構相適應、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相銜接、與終端産品應用市場相匹配,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秸稈多元化利用産業體系。2020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骨幹企業達到189家。

  三、取得成效

  2020年全市秸稈利用量達809.33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6.1%。秸稈收儲運體系已覆蓋全市全部涉農村(街道辦事處)。連續四年實現秸稈“零焚燒”,空氣品質明顯提高,因秸稈拋河造成的水體污染現象基本消失,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高。

  四、推廣應用條件

  徐州市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對於我國廣大農村可進行機械化作業的地區具有借鑒意義。結合徐州市秸稈治理經驗,全國其他同類城市在推廣應用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對秸稈還田和秸稈離田給予財政補貼,統一補助標準;(2)根據農業區劃和終端利用情況,因地制宜劃定秸稈離田作業重點區域;(3)允許將秸稈收儲中心作為農業生産的附屬設施,按一般農用地進行使用;(4)對秸稈收儲企業實行免稅政策;(5)加大有機肥使用補貼力度和覆蓋範圍;(6)農業廢棄物和有機易腐垃圾肥料化利用企業作為資源再生企業進行管理,不歸為化工類企業。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