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無廢城市”巡禮(79)丨西寧市:機制創新促進農業殘膜回收利用

2021-04-20

2021-04-2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8〕128號)要求,生態環境部組織各省(區、市)推薦“無廢城市”候選城市,並會同相關部門篩選確定了“11+5”試點城市和地區。我們現在就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如何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等問題交流工作經驗,探索工作模式。
基本情況
  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2200-4800米,轄五區二縣50個鄉鎮917個行政村,農村戶數26.77萬戶,農村人口109.19萬人,耕地面積222.2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576萬畝。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是優質蠶豆、油菜、馬鈴薯和藏羊、牦牛等特色農産品的理想的生産地。
  近年來,由於地膜具有顯著的集雨、蓄水、增溫、保墑等特點,在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種植中廣泛推行全膜覆蓋栽培技術,西寧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具體見圖1所示)。2019年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為1338噸,地膜使用量為948噸;全市地膜覆蓋面積為24.9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11.2%。
圖1 西寧市近10年地膜使用變化情況圖
  隨著農用地膜使用量的不斷增長,農田殘膜“冬上樹、春滿天”的亂象時常出現,殘膜危害也不斷顯現,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破壞土壤理化性狀,改變水肥運移特性,降低土壤生物活性;二是影響作物生長髮育,間接危害人體健康;三是農田殘膜污染防治成為打贏白色污染防治攻堅戰、維持區域脆弱生態環境穩定性、建設美麗鄉村的制約因素。為解決以上問題,西寧市自2016年著手開展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工作,但“回收”環節成為了殘膜綜合利用的難點和堵點,田間回收率低,回收後隨意丟棄田間地頭的現象仍時有發生,與白色污染治理總體要求仍有差距。
圖2 西寧市農業殘膜回收利用體系示意圖
  “無廢城市”試點建設以來,西寧市不斷深化推進,從源頭減量、回收利用、保障支撐等各個系統發力,牢固構建由戶收集—地膜供應企業回收—再生企業殘膜利用體系,“企業回收、農戶參與、政府監管、市場推進”的閉環運作機制。
主要做法
  (一)多措並舉促進源頭減量
  1、推廣先進技術和材料
  一是參照青海省《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地方標準,統一規範生産企業農用地膜厚度標準,把好“生産關”。在全膜覆蓋技術推廣中全部使用厚度大於0.01mm的地膜,減輕農田地膜殘留量,便於人工或機械化回收利用。二是積極研究推廣地膜覆蓋的替代技術,逐年減少農用地膜的使用量。三是試點探索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
  2、強化監督管理
  積極發揮政府部門治理監督和市場管理職能,對不符合地膜生産品質標準要求的企業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查處,從源頭上規範企業生産行為;對不符合品質標準的産品,堅決杜絕流入農貿市場,並加大市場檢查力度,全力打擊不合格産品或假冒偽劣産品,優化農資市場環境,把好“監督關”,從源頭上為殘膜回收打好基礎。
  (二)建立完善回收再利用體系
  1、運作模式創新
  (1)切實落實各方責任
  充分利用政府補貼資金的撬動和保障作用,將各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為關鍵單位,在開展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等工作的同時,佈置安排殘膜回收工作,實行“誰供應、誰回收,誰使用、誰撿拾,誰回收、誰拉運”的運作模式。
  誰供應、誰回收: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地膜供應企業對地膜使用方(農戶、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撿拾的農用殘膜進行回收,並由龍頭企業進行再利用。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項目以外使用的地膜所産生的殘膜回收工作由建設、水利、交通等項目實施單位負責回收,並實行屬地管理,由各鄉鎮加強與項目單位的聯繫,明確回收責任,確保回收工作落實。
  誰使用、誰撿拾:當地膜使用方為普通村民時,將殘膜回收任務分解至各鄉鎮,再有鄉級政府部門分解至各村,撿拾工作由村幹部組織村民進行;當地膜使用方為重點合作社、種植大戶時,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農技部門與其簽訂回收承諾書,分解回收任務,收取保證金。
  誰回收、誰拉運:由回收殘膜的合作社或種植大戶負責將殘膜拉運至指定地點,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會同回收企業進行驗收,運輸補助與殘膜回收補助一併兌現。
  殘膜回收利用流程如下:
  第一步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發放地膜同時確定田間農膜回收率,由農戶(合作社、種植大戶)採用機械、人工方式自主開展撿拾,補貼購買農田殘膜撿拾機械。第二步實行“誰回收、誰拉運”的運輸方法,由回收殘膜的合作社或者種植大戶負責拉運至制定地點,由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會同回收企業進行驗收,運輸補助與殘膜回收補助一併兌現。第三步,由地膜供應企業將定點收集的農用殘膜統一轉運至地膜綜合利用企業。
圖3 農用殘膜回收流程圖
  該模式中,主要涉及三方:地膜集中供應方——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地膜使用方——農戶、合作社、種植大戶;配合方——村幹部、殘膜利用企業等。具體責任分工如下:
圖4 農用殘膜回收各方責任分工
  (2)保證金和後補助制度:
  對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的殘膜回收,根據所下達的地膜覆蓋任務,有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按照25%收取殘膜回收保證金,當年殘膜回收任務完成經農業農村局、各鄉鎮、專業合作社驗收合格後退付保證金並兌現每公斤1.5元的殘膜回收補助資金。  
  2、政府補助保障
  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對地膜使用、殘膜回收機械購買、殘膜收集和運輸進行補貼,保障了農用地膜品質,殘膜回收機械使用率和殘膜的回收率。
  (三)扶持龍頭企業保障全量利用
  1、市場模式創新
  一是扶持當地已有地膜生産企業,採用貼息、減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等方式,支援企業建設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生産線,生産規模為2萬噸/年,此規模不僅可實現西寧地區回收殘膜的全量利用,還可輻射全省,保障青海省農區回收殘膜綜合利用。二是按照1-1.5元/公斤補貼企業運作費,提升企業生産積極性。三是扶持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積極探索地膜産業“以舊換新”“以銷定收”模式,達到企業生産銷售與回收利用相統一,農民推廣使用與回收治理相結合。
  2、技術模式創新
  購置塑膠擠出機、造粒機、粉碎機,500噸油壓機、殘膜清洗流水線、運輸車輛等設備23台(套),以塑膠殘膜為主要原料,加上木粉,按比例添加穩定劑、老化劑、潤滑劑、增強劑等輔料加工生産木塑産品,産值達到2210萬元,在殘膜回收加工過程中採取加工生産和科技創新的原則,大力研發新工藝、新品種,實施了“農用殘膜綜合利用技術與示範”“農用殘膜回收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廢舊農膜回收加工木塑系列産品”等項目,其生産工藝和成果被評為省內領先水準。 
圖5 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産品示意圖
  (四)發揮政府主導地位,強化保障支撐
  1、長效保障機制
  針對已有試點工作機制不穩固、機制不長效等問題,制定印發《加強農膜使用管理促進殘膜回收處理的指導意見》《農業殘膜全回收利用工作方案》《農田殘膜回收項目實施方案》,形成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因地制宜、簡便易行的保障機制。
  2、培育市場機制
  召開殘膜回收重點合作社約談會,與合作社簽訂殘膜回收承諾書,補貼資金、撬動企業,採取貼息、減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專項補貼等方式,扶持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積極鼓勵“以舊換新”“以銷定收”模式。
  3、全過程監管機制
  品質監督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督促地膜生産企業産品達到《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地方標準要求,嚴厲查處生産不符合地膜生産品質標準要求的企業。
  建立獎罰機制,對拒不配合殘膜回收工作的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和種植戶採取懲罰措施,並與強農惠農政策掛鉤,取消相應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
  建立健全農田地膜殘留污染物監測點,開展常態化、制度化的巡查;巡查人員做好巡查工作的有關會議和談話內容記錄,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
  4、開展廣泛宣傳
  治理農田“白色污染”的受益者是農民,治理主體仍是農民。通過採取理論宣傳教育與實例對比説明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認識到回收殘膜對農業增産增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利作用,加深農民認知程度和認識高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殘膜污染治理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將分散的農民行為統一為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行為,發揮合作社的引導作用,組織農民積極參與農田殘膜污染治理,提高工作效率。
取得成效
  通過“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工作的開展,西寧市促進機制創新,打造農業殘膜回收利用模式,取得以下幾點成效:一是牢固構建了戶收集—地膜供應企業回收—再生企業殘膜利用體系,建立了“企業回收、農戶參與、政府監管、市場推進”的閉環運作長效機制,疏通了“殘膜回收”這一堵點難點。二是全市農田殘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回收殘膜實現100%利用,基本實現田間地頭無裸露殘膜,村莊、道路、林帶無飄挂殘膜,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三是促進了農田廢舊地膜變廢為寶,實現迴圈再利用,進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白色污染防治,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圖6 農用殘膜回收利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經驗適用範圍
  西寧市農業殘膜廢棄物回收利用模式可在西北乾旱農膜使用範圍廣的城市進行推廣,結合西寧市農業殘膜回收利用經驗,全國其他同類城市在推廣應用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深刻認識殘膜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整合相關部門力量統一同步推進;二是要充分發揮補貼資金的撬動作用,對於殘膜的轉運、回收需補貼資金,調動農民積極性;三是要因地制宜的研發和引進田間殘膜撿拾機械,不斷提高撿拾率;四是要同步推進減量、回收和降解,強化地膜品質監管;五是要加大農田殘膜污染危害和治理工作的宣傳,提高農民認識程度。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