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廣東多個工業小鎮探索綠色轉型之路

2018-12-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12-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從廣州市中心向東40公里,就會到達全國最大的牛仔服飾集散地——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商人來到新塘辦起了牛仔服裝的來料加工廠。短短幾年,這個面積45平方公里的小鎮發展成為牛仔服飾的“世界工廠”,鼎盛時期,全球每3條牛仔褲裏就有1條來自新塘。

  曾經給小鎮帶來輝煌的牛仔褲,一度成為埋在當地的一顆定時炸彈:經濟方面,土地、勞動、原材料成本的全面上漲,缺乏自主品牌,依靠代加工賺薄利的新塘牛仔發展缺乏後勁,連年減産;環境方面,牛仔漂染、洗水工廠每天排放大量的污水廢氣。

  在珠三角,像新塘一樣以紡織服裝加工為主要産業的小鎮不在少數。1978年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在東莞落戶後,各種“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企業“遍地開花”。這種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僅有效解決了勞動力過剩問題,還使這些小鎮迅速實現工業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但隨著土地、資源、人口和環境約束進一步趨緊,依靠外延擴張、以資源嚴重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今年,新塘環保工業園76家洗水漂染等高污染企業全部完成了關停搬遷工作,也讓“犧牲環境換GDP”的牛仔生産模式,走到了盡頭。

  “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在經濟的新常態下,廣東傳統工業小鎮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輝煌期等於污染期

 

  每年12月,新塘鎮都迎來一年中最喜慶熱鬧的時刻:不僅做外貿的牛仔褲企業在耶誕節前完成了當年訂單順利交貨,而且一年一次的“中國廣州(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也會如期而至,向世界展示新塘的牛仔實力和文化。數據顯示,2011年新塘牛仔行業總産值超過400億,佔據增城全區GDP的半壁江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經濟閃光的嶺南小鎮,卻一度流傳著“不解決污染問題,新塘送你一棟樓都千萬別要”的俗語。

  據了解,牛仔服飾是服裝製造業中污染最大的品類之一。一條牛仔褲的生産,需要涉及紡織、紡紗、染色、織布、印花、製衣、洗漂等多個步驟,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巨大。早期,新塘的牛仔加工廠都是散落在城鎮各個角落,有不少還是“無牌無照”的黑戶。

  2002年,原增城市政府為保護水源,將位於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漂染企業集中搬遷到新塘環保工業園,實行統一供氣、供水和污水集中處理。但截至2016年,園區內所有企業均未完善環保手續,未取得排污許可證,長期處於無證排污的違法狀態。

  關閉之前,新塘工業園內共有68家牛仔服裝洗水漂染企業。每天,3萬多名員工在這裡負責將牛仔半成品,用化學製劑洗水做舊,而廢水直接被排入了旁邊的河涌。

  “環保工業園不環保”的問題也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強烈不滿。

  從2013年開始,環保工業園附近的小區業主就多次向有關部門投訴。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新塘環保工業園因洗水漂染企業工業廢氣問題,先後被群眾投訴31次,佔了整個增城區交辦案件的26%。“廠裏黑色的棉絮吹進家裏,像是滿地的毛毛蟲,全年不敢開窗戶。”家住離工業園僅一涌之隔的吳彩雲説。

  居民的“投訴”終於在今年的到了徹底解決。

  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鐵腕下,新塘環保工業園整治工作上升到增城區的“1號工程”,將工業園及周邊76家污染企業全部納入整治範圍,並確定了“三步走”戰略,分步分批關停退出。2018年2月10日,隨著最後一批次53家工廠的員工拿到工資後回家過年,新塘環保工業園全面實現污染企業工業用回、工業用電、工業用氣“三停”。

“陣痛”是轉型必要經歷的過程

 

新塘環保工業園區的牛仔褲漂洗工廠已經“人去樓空”。張奪/攝

  一口氣關閉幾十家水洗漂染工廠,徹底讓新塘牛仔産業折了腰。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從增城區發改局了解到,由於環保工業園內76家高污染企業的關停,使新塘鎮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直接損失達30億元,而再加上對上下游産業的影響,全部損失近75億元。

  新塘怎麼辦?這個連續多年獲得“全國百強鎮”稱號的嶺南小鎮會不會從此走向衰落?

  “經濟陣痛是必要經歷的。”新塘鎮長潘國表示,76家污染企業的關閉,既是國家去産能、強化環保約束的一個結果,也是順應本身的産業從低端粗放,走向高品質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新塘環保工業園內企業全部關停退出後,新塘鎮政府鼓勵支援廣州市大景印染有限公司、增城市科建有限公司對工業園舊廠房進行盤活,分別投資建設大景·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基地項目、科建創新孵化園項目等兩個孵化器項目,共計投資6.3億元,預計年産值5.17億元。

  與新塘鎮一江之隔的東莞市麻涌鎮,也經歷過一段“黑色”發展期。對於轉型過程中的陣痛,麻涌“感同身受”。

  上世紀九十年代化工、洗水、漂染、電鍍等工業的迅速發展,曾因密密麻麻的河涌而得名的麻涌鎮一度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僅華陽湖地區,就有“星羅棋佈”著百餘家高污染工廠,大量非法養殖場依河而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其中,河涌淤塞又黑又臭,農田大片荒蕪……

  回憶起華陽湖以前的樣子,73歲的袁浩林會忍不住緊鼻子:“晚上睡覺有時會被臭味熏得睡不著,要拿濕毛巾捂住口鼻,用湖水灌溉的莊稼,我們都不敢吃。”

  直至2013年,在東莞市水鄉統籌發展戰略的號召下,麻涌鎮以華陽湖為重點,治污促轉型,拆舊求發展。累計投入4億元開展水污染治理和環境整治工作,淘汰關停中成化工等“兩高一低”企業112家,清拆非法禽畜養殖場223個,河涌清淤165萬立方米。

  “剛開始整治華陽湖生態環境時,麻涌的經濟確實經歷了過一次震蕩期。”麻涌鎮委副書記陳文龍坦言,由於傳統工業企業大規模關停,2013年麻涌鎮的稅收減少了1-2個億。

  但很快,隨著全鎮19個總投資超過538億元的優質項目落地,環境整治帶來的經濟效益就開始凸顯:2017年麻涌鎮生産總值達到220億元,比2013年增長50%;稅收總額達40.5億元,比2013年增長53%;全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7億元,對GDP貢獻率高達79%,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探索綠色崛起之路

 

東莞市麻涌鎮華陽湖公園全貌。張童威/攝

  如今,坐在東莞市麻涌鎮華陽湖濕地公園的倣古遊船上,望著湖面波光粼粼,湖內魚兒攢動,岸邊花團錦簇,如果不是當地人説起,很難相信曾經的華陽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短短5年的時間,華陽湖周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河涌水質從劣五類恢復到了三至四類,建成了兼具水裏、農業、生態修復、環保、文創功能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麻涌鎮打造特色休閒旅遊的一張名片。僅2018年上半年,華陽湖濕地公園接待遊客達212萬,旅遊收入約3.2億元。

  同樣,新塘環保工業園關閉後,新塘鎮空氣品質總體改善,1月~10月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35天,涉及環保工業園的信訪數量也迅速降低。

  綠水青山回來了,“金鳳凰”也跟飛來了。隨著人居生態環境的改善,麻涌、新塘投資環境也有了顯著提升,憑藉紮實的市場基礎和“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走廊”等區位優勢,吸引了一批優質項目入駐,一舉扭轉傳統工業鎮的産業格局。

  距離新塘牛仔城10公里的增城開發區裏,富士康第10.5代液晶面板全生態産業園項目正在施工建設。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是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單筆投資最大的先進製造業項目之一。預計在2019年10月實現量産後,項目年産值將達900億元,年納稅額40億元,圍繞該項目還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新一代電子資訊産業集群。

  在東莞麻涌的京東智慧機器人分揀中心,300多臺智慧分揀機器人“小黃人”奔走不停,忙碌而有序。工作人員只需把貨物單面向上放在機器人的托盤上,“小黃人”就是自動識別規劃路徑,將貨物投遞到指定分揀口。

  這只是這家網際網路商業平臺在華南第二大倉庫——東莞麻涌分揀中心的一角。位於新基村的京東麻涌分揀中心是京東在華南區的第二大倉庫,每天有23萬件“3C”産品從這裡被運往全國各地,今年“雙十一”期間更是達到了日産70萬件的最高峰。

  新業態的入駐不僅給麻涌這個傳統工業鎮加碼高新科技力量,也解決了當地人就業、稅收等實實在在的問題。全廠1000多名員工中,大多數是麻涌本地人,2017年為當地貢獻稅收1.25億元。

  “鎮政府能在短時間內打造出華陽湖濕地公園的效率和執行力,讓我們在麻涌投資倍感放心。”珠三角汽車博覽中心首席運營官李波勇告訴記者,目前多家平行進口車行企業、汽配全國總代理已經進駐麻涌,每天6000多輛廣汽傳祺汽車在麻涌的倉庫存放,並成功與阿里巴巴聯手引入二手車交易項目。不僅如此,博覽中心目前200余名員工中,中高端人才佔65%以上,“名企+人才”為麻涌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麻涌鎮政府的大門口,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看到六塊國家級授牌分挂兩側:中國糧油物流加工第一鎮、中國現代港口第一重鎮、中國曲藝之鄉、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綠化先進集體……一系列的榮譽稱號再次印證,環境的治理讓廣東傳統工業小鎮走出一條轉型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