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是個系統,系統治理方能藥到病除

2019-03-14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9-03-14 來源:南方都市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3月3日下午,本次全國“兩會”的首場“部長通道”如約開啟。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的生態環境部組建後實現了“五個打通”,在積極推進相關機構職能、人員編制整合優化的同時,著力推進具體的業務工作,儘快地融合增效,比較好地達成了改革的目標,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基本做到了表裏如一,形實一致。

  李幹傑部長提到的“五個打通”,實際上是重新組建新的生態環境部的核心內容。此前,環境保護職責分散在多個部門,國土資源部負責地下水污染防治,而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則歸屬於水利部門,海洋環境監管屬於海洋部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則由農業部負責指導,碳排放的監管職能隸屬於國家發改委,這種“九龍治水”的局面看上去陣容強大,卻分散了治理力量,效果欠佳。

  “五個打通”就是打通地上與地下、岸上和水裏、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簡單來説,成立生態環境部的目的,就是把分散在發改委、國土、農業、海洋、水利等各個部門的監管職能合併到一起。按照李幹傑部長的説法,經過一年的時間,原先多頭管理的格局已經有所改變,監管力量正在被重塑,類似環保督察這一利器正在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環保風暴”。

  在完成部門職權的重組和改革之後,新機構的目標主要是三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環境風險管控。同時,突出三大領域,即大氣、水和土壤污染的防治。在過去幾年陸續發佈的“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需要抓緊制定進一步的防治行動計劃。此外要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快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環境是個系統,污染也不會“厚此薄彼”。與此相適應,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機制也應該是個系統。雖然在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內部仍有諸如大氣環境、水生態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土壤生態環境和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等專司部門的劃分,但由於這些“子系統”隸屬於一個共同的母系統,在開展工作時可以做到融合協同,效率比原來多頭共管時要高是可以想見的。

  李幹傑舉例説,海洋、河流、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問題在海裏,在水中,但根子是在陸地、在岸上,開方子吃藥,藥要到根,疾病才能治愈。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以及長江保護修復的攻堅戰中,相關部門按照海陸統籌、以海定陸,水陸統籌、以水定岸的原則,把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擺在優先位置來推動,“查、測、溯、治”四項工作緊鑼密鼓推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果沒有這次機構改革,還是像過去那樣,環保不下水,不下海,海洋不登陸,水利不上岸,痛點不解決,相關工作由於分散在各個部門,“查、測、溯、治”要真正見到實效恐怕是很困難的。

  變化其實也發生在公眾身邊。1月18日,中國天氣網發佈“2018年度藍天拼圖”,來自北京、鄭州、瀋陽、重慶等15個城市的拍客記錄了當地全年的天空顏值。據統計,2018年北京藍天比例是近4年最高的一年,比2017年增加3%,藍天拼圖更藍了。此外,重慶、鄭州、瀋陽、南京等城市藍天較2017年也變多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是治理能力提升的成果。

  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鳥語花香,沁人心脾的優美環境不該是奢望。只有樹立系統思維,理順監管職能,順應科學規律,加強執法落實,才能真正打贏藍天保衛戰和碧水保衛戰,真正建設好生態文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