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美麗中國先鋒榜(6)|江西萍鄉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19-08-20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19-08-2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發,供大家學習借鑒,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摘要】

  我國正處在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城市“人水矛盾”不斷激化,洪澇災害頻發、水環境惡化、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凸顯。萍鄉作為老工礦城市,老城區建設高度密集、空間佈局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長期以來城市洪澇災害頻發、人居環境差。在資源枯竭與去産能的雙重壓力下,城市缺乏新動能,轉型發展乏力。

  為全面解決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洪澇頑疾,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新路,萍鄉充分利用國家試點建設契機,轉變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大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轉型,系統解決了涉水“城市病”,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推動城市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構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助力城市高品質建設和高品質發展。

  萍鄉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系統化建設思路和“全區域管控、全方位定標、全過程植入、全域性鋪開、全社會參與、全週期維護、全鏈條培育”的全面推進模式,可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和發展理念轉型提供有益借鑒。

  【 關鍵詞 】綠色發展 海綿城市 內澇治理

  一、背景情況

  近代以來,得益於優越的資源稟賦和良好的區位條件,萍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江南煤都”“工運搖籃”。以煤炭開採為核心的工業文明給萍鄉帶來了蓬勃發展生機與動力,萍鄉快速由萍水河畔的贛西小鎮發展成為閃耀在贛湘邊際的一顆璀璨明珠。

  褪去光榮而厚重的歷史光環,萍鄉“兩老一枯竭”(革命老區、百年老工礦,資源枯竭)問題凸顯。萍鄉傳統産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資源。新世紀以來,資源日漸枯竭,傳統産業萎縮,經濟缺乏新動能,城市發展舉步維艱。同時早期城市無序擴張帶來的種種後遺症逐步顯現:老城區生態空間匱乏、市政基礎設施薄弱、洪澇災害頻發。特別是洪澇災害問題,是長期困擾萍鄉城市發展的一個頑疾。老城區4處歷史內澇區逢暴雨必內澇,84處地勢低窪的潛在易澇點內澇積水風險高。以內澇積水最嚴重的萬龍灣內澇區為例,2016年7月8日降雨79.8毫米,萬龍灣內澇面積1.2平方公里,最大積水深度超過1米,近4000戶、1.5萬人受災,財産損失高達上千萬元。城市與自然、人與水之間的矛盾凸顯。

海綿城市建設前萍鄉洪澇災害頻發

  人水矛盾與資源枯竭的現實壓力困擾著萍鄉的持續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轉型才是萍鄉的唯一齣路。萍鄉的轉型,一方面要克服人水矛盾帶來的諸多城市頑疾,重構和諧的人水關係,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另一方面要擺脫過度依賴資源的産業局限,構建新型産業體系,探尋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海綿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傳承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深厚思想與文化底蘊,是中國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等問題提出的全新系統性解決方案,對於破解日益突出的人水矛盾、重構和諧的人水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萍鄉市敏銳地認識到: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是踐行城市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舉措,城市發展轉型凝聚新動能的有效途徑,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解決城市痼疾的重要機遇。

  二、主要做法

  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萍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機遇,積極爭取試點機會,2015年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自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開展以來,萍鄉市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創新,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從試點區擴大到全市範圍全面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探索並提煉出了以“踐行三項理念、堅持一條主線、夯實六個支撐”為核心的江南丘陵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萍鄉模式。“綠色發展理念”“系統建設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三種理念是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是萍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條主線;組織保障、制度體系、技術支撐、模式創新、海綿産業、城市轉型六個具體策略則是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科學、高效、有序推進的基本保障。

  (一)樹立三種理念,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基本遵循

  1.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處理好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萍鄉深刻領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雙修,全面開展了礦山生態修復、廢棄林地改造、河湖水系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一系列環境修復整治工作,將高坑煤礦等廢棄礦區改造成生態休閒公園與光伏電站,將百年老礦安源煤礦改造成礦山公園,將聚龍公園與橫龍公園等廢棄林地改為高品質森林公園,新建萍水湖濕地公園、翠湖濕地公園,改造玉湖公園、鵝湖公園,開展萍水河與五豐河生態修復。大規模的生態修復與建設工作有效解決了過去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全區域管控制度的建立和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抓手的綠色發展方式的確立與實施,讓萍鄉在思想上牢固地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行動上堅定地處理協調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

  2. 樹立系統建設理念,構建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體系。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與單一工程項目相比,在目標設定、方案設計、工程實施、建設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為充分發揮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效益,必須樹立系統建設觀,始終堅持全面、系統、平衡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萍鄉很好地克服了“唯海綿而海綿”的片面認識,把提高水安全、改善水環境、恢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復興水文化的相關要求有機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要求中。在建設獨具江南特色的海綿萍鄉的總體目標引領下,提出了涵蓋防澇、防洪、河湖水質、徑流與徑流污染控制、生態岸線修復、天然水域保護、雨水利用等一系列多角度、多層次的海綿城市建設具體指標要求。倡導“海綿 +”理念,把海綿城市建設與舊城更新、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服務品質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方案,確保工程體系與建設目標相匹配,整體推進工程系統建設,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3.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辦好辦實。試點建設之初,許多百姓對海綿城市建設不理解、不支援,擔心自己的居住環境受到影響,不願甚至反對改造。針對這一問題,萍鄉開闢電視專題節目、報刊專欄,舉辦海綿城市專場文藝演出,廣泛宣傳海綿城市的內涵和意義。建設海綿城市展示館,運用展板、模型展示、專題片等形式讓廣大市民了解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情況。組織工作人員對老城區老舊小區進行全面走訪,深入了解小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群眾訴求。突出示範作用,選擇市建設局(市總工會)、原市國土資源局等12個機關小區進行示範改造,讓廣大市民親身體驗改造後的效果,打消了群眾的疑慮。試點區內二十多個原本持觀望、懷疑態度的單位和社區,主動申請進行海綿改造。廣大市民自發送水、送水果慰問施工人員,向建設單位贈送錦旗,形成了全社會參與、支援海綿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萍鄉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市政道路及公共設施改造、公共綠色空間建設等工程有機結合,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萍鄉借海綿城市建設之機,打造了金典城、禦景園、友誼新村等一系列高品質海綿小區,解決了小區綠化稀少、道路坑洼破損、雨天容易積水等問題;建成了聚龍公園、鵝湖公園、金螺峰公園等一系列公園綠地,城區大部分居民步行1—1.5公里即可到達最近的城市公園;完成了近200條背街小巷改造,改善了百姓出行的“最後一公里”。

  (二)堅持一條主線,開拓“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

  萍鄉地處湘贛分水嶺,為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區,流域範圍內大部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河谷僅佔11%。暴雨時,山洪來勢迅猛,河道水位暴漲,平原河谷河段漫堤現象時有發生;雨後,山洪消退,河道缺乏補給水源,河道流量小,旱季近乎乾涸。針對這一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區水文特徵導致的洪澇災害頻發和水資源短缺並存的現實狀況,萍鄉創造性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系統化建設思路。

  1. 全域管控。解決丘陵地區洪澇災害問題,必須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固化思維,跳出中心城區的空間局限,在區域、流域空間尺度上研究識別問題成因、厘清問題機理,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萍鄉強化全區域管控,通過城鄉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劃定全市域“三區三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空間,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空間的雨洪蓄滯作用,減少暴雨時上游來水給中心城區帶來的行洪排澇壓力,奠定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

  2. 系統構建。為有效解決城市洪澇災害問題,萍鄉側重於流域蓄排系統的構建,提出了“上截—中蓄—下排”的城市雨洪蓄排系統構建思路。上游建設分洪隧洞,基於河道行洪能力與行洪壓力,進行雨洪的優化聯合調配。中游布設大型調蓄水體,如萍水湖(調蓄庫容300萬立方米)、玉湖(調蓄庫容50萬立方米)。暴雨時,蓄滯雨洪,削減下泄洪峰流量;雨後,逐步開閘放水,補給城市河流。下游城區段易澇區新建雨水箱涵和排澇泵站,確保暴雨徑流快速行泄,解決因排水系統自身問題導致的局部內澇。

  3. 分區治理。丘陵地區地形變化較大,不同區域徑流特徵差異較大,應採用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策略。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尊重並利用自然肌理,保護河流、湖泊、塘堰、灘塗等自然蓄滯空間,奠定新城區“天然海綿體”的本底。通過規劃管控,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有序推進新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著重解決城市洪澇、水質惡化、水資源短缺等涉水問題,統籌源頭減排、過程式控制制、系統治理各環節,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技術手段,因地制宜治理老城區問題。基於“上截—中蓄—下排”城市雨洪蓄排系統,結合城市排水分區,豎向特徵、功能特徵、問題特徵、建設條件等因素,將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劃分為6個項目片區(新城區2個、老城區4個),整合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66 個。

  實踐證明,“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高度契合萍鄉本地實際。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前,萍鄉每年都會發生多次嚴重內澇。自2017年關鍵節點工程建設完成後,至今已歷經多次暴雨檢驗,各河流平穩度汛,未發生河水漫堤現象,歷史內澇點無一發生內澇。以近18個月萍鄉最大一場暴雨為例。2017年6月,湘贛地區經歷了一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的連續性暴雨天氣,主城區累計降雨量540.8mm,為常年來6月降雨量均值238.0mm的2.3倍,其中日降雨量最大的一天達94.2mm,但各易澇點液位計監測數據始終未超過警戒線,均未發生內澇積水問題。萍水河水質呈持續好轉趨勢,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海綿城市建設前後萬龍灣歷史內澇點雨後積水比對情況

(上圖為2016年7月16日洪災現場,下圖為2018年7月16日瑪莉亞颱風過境後現場)

  (三)夯實六個支撐,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科學、高效推進

  1. 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提供組織支撐。建立高位、高效工作機制,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分管常委、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區縣主官、各部門一把手組成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專職辦公室,分管副市長任主任,從建設、財政、規劃、水務等職能部門抽調領導和專業管理人員與原單位脫鉤集中辦公,具體負責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的實施。市委書記主持領導小組會,研究部署決策海綿城市建設重大事項。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首先由責任單位的一把手負責限期解決,跨部門的問題由分管副市長協調解決,對解決問題不力的部門或領導實行嚴格問責。在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和阻力被有效克服,海綿城市理念真正在萍鄉落地生根。

  2. 強化制度建設,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制度支撐。試點建設之初,海綿城市理念的推廣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撐。為使海綿城市理念真正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的全過程,萍鄉建立了一套涵蓋規劃管控、項目管理、資金管理、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管理等城市建設全過程制度體系,實現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全過程植入。在認真總結試點期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出臺《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作為長效管理機制,明確提出全市城市規劃區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都必須按照海綿城市相關要求進行建設,在規劃、立項、土地劃撥、建設等全過程對項目建設實施有效監管,並將執行情況納入各縣區及部門績效考核,確保海綿城市理念能在全市範圍內得到長效落實,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全域性鋪開。

  3. 注重頂層設計,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試點之初,海綿城市建設既無規劃引領,也無規範指導,如盲目建設易偏離海綿城市建設初衷與方向。為確保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萍鄉組織編制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萍鄉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系統化方案》,加強多目標融合,按照源頭減排、過程式控制制、系統治理的思路制定系統化工程體系。同時,在海綿城市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定標。先後組織編制了《萍鄉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圖集》《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植物選型技術導則》《萍鄉市海綿城市設計文件編制內容與審查要點》《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施工、驗收及維護導則》等一系列標準規範,作為萍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技術依據。上述標準規範,涵蓋了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可循,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無技術參數、無施工規範、無驗收標準的問題。

 

萍鄉海綿城市相關政策體系

  4. 創新建設模式,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資源支撐。對於萍鄉而言,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既缺資金也缺技術。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所需的大額資金,萍鄉堅持“對上”“對內”“對外”三管齊下,多渠道拓寬項目資金渠道。對上,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專項資金。三年試點期間,累計獲得財政部海綿城市試點專項資金12億元。對內,統籌整合發改、城建、環保、水務等各條線和各級縣、區政府資金,積極爭取各類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貸款,投入海綿城市建設。對外,積極探索PPP模式,成功組織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介會”,吸引239家企業近600人參會,國內相關領域大型企業集團幾乎全數到場。經過嚴格篩選,依法招投標,萍鄉與專業設計院和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組成PPP項目公司。老城區5個海綿城市PPP項目總投資19.66億元,累計吸引社會投資16.24億元。項目公司負責投融資、建設和運作維護,政府職能部門對項目公司的績效全程考核,按效付費,實現海綿設施的全週期維護,確保海綿設施功能的有效發揮。PPP模式的成功運用實現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完成了從“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到監管協調的角色轉變,形成了政企合作共贏的新型生産關係,有效破解了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資金、技術和效率難題。

  5. 培育海綿産業,為推動城市産業轉型提供戰略支撐。在資源枯竭與去産能的雙重壓力下,萍鄉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借助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萍鄉將構建和發展海綿産業作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編制了《萍鄉市海綿産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産品、施工、投資、運維為一體的海綿産業集群的戰略構想,明確了海綿産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扶持和鼓勵海綿産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出臺了《支援海綿城市建設的若干稅收措施》,設立了萍鄉海綿智慧城市建設基金。成立了江西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投資集團,打造集規劃、設計、研發、産品、投資、施工、監理、運營全産業鏈條于一體的大型海綿産業集團。建成了海綿城市雙創基地,給本地海綿城市領域初創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提供租金減免、平臺支援等扶持政策。本地技術單位、生産企業向規劃、設計、研發、施工等全産業鏈延伸,海綿城市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推動城市産業轉型的新亮點、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到2018年底,全市海綿産業相關企業達到60家,創造産值60億元。海綿産業的培育和發展有效解決了城市資源枯竭、缺乏發展新動能的問題,為萍鄉探尋了一條城市産業轉型的新路。

  6. 推動城市轉型,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提供動力支撐。萍鄉作為老工礦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城市面貌與人居環境差。萍鄉堅定依託海綿城市建設,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推動城市轉型。在全國率先啟動海綿小鎮建設,作為探尋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之路的試驗田。依託安源區五陂鎮的自然生態資源,從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全方位著手,打造一個全鏈條的海綿産業集群,為資源枯竭型工礦城市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持久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利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契機,大力推動城市湖泊、濕地、公園綠地、公共空間建設。萍水湖、玉湖、翠湖、聚龍公園、萍實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先後建設與改造完成,形成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新形象。海綿城市建設與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市政管網提標改造等工程有機結合,傳統工礦城市破舊、落後的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為居民日常起居、休閒漫步、運動健身等提供了便捷優美的環境,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試點建設讓萍鄉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為推進城市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動力。

萍鄉海綿城市創新基地

  三、經驗啟示

  (一)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中國城市建設的新方法

  海綿城市生動地描述了一種人水共生和諧的城市新形態,是著眼于雨水、洪澇治理並解決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等問題的系統認識論與方法論。海綿城市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文明特質的傳統哲學精髓,“道法自然”“與水為友”“天人合一”等傳統哲學思想都在海綿城市的體系中煥發著中華文明的光芒。海綿城市吸收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的養分,同時通過對中國城市發展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城市問題進行系統反思,吸納當代國際城市的雨洪管理技術,形成了針對涉水問題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建立在解決涉水問題基點上的海綿城市,實際上是在建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城市新格局和新形態。因此,海綿城市是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協調和諧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城市建設道路,是實現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建設生態、綠色、美麗中國的有效途徑。

  (二)海綿城市建設是城市各要素的系統融合,是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方式

  海綿城市基於解決涉水問題,其關鍵所在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安全新格局、城市生態新形態,是區別於以往的城市建設方式。以往城市建設是條塊化、項目化的,也是碎片化的,誘發了諸多“城市病”。城市應當是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融合的生命共同體,而海綿城市推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工程技術運用的有機結合和科學統籌,架設了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融合的橋梁。城市人工環境應當在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基礎上形成高效、有序運作的系統,為城市運作與發展提供支援。這就要求市政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園林綠地等構成支撐城市功能的各種要素,必須整合成有序運作的整體。海綿城市建設倡導的各專業融合、工程技術整合、建設全壽命週期運營的城市建設方式,無疑提供了城市建設的新方式。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領域,做好地下“裏子”、地上“面子”,構建好城市公共支撐系統。

  為解決老城區的內澇問題,萍鄉通過對小區改造、城市排水管網改造、城市道路改造、老舊公園改造,將老城區破舊、落後的人居環境大幅提升了品質與品質。從經濟橫向比較,只是在透水材料與裝備的價格上有所增加,總投資增加不到20%。真正投入大的,恰是為解決由於過去粗暴城市建設模式遺留問題而“買單”。

  (三)海綿城市建設促進政府、企業和全社會共同締造美麗和諧城市家園,形成新型生産關係下的城市建設新格局

  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支撐的城市基礎建設,其系統性決定了城市建設要從部門化、條塊化的建設方式轉向整體整合的建設方式,由政府建公共設施轉向提供公共設施服務,由政府“既當裁判員,又做運動員”轉向“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由政府“大包大攬”轉向“放、管、服”,由政府投資“單打獨鬥”轉向與社會資本“合作共贏”、以“時間換空間”。在這種背景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組建專業化平臺,整體推進城市化建設、全壽命週期運營,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有效破解了技術、資金、管理、效率、運營等傳統城市建設方式的諸多難題,激活了經濟發展新動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新空間,形成新型生産關係下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對於提升中國城市建設和管理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海綿城市建設所帶來的正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願景,這是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最終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萍鄉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績效的標準,把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作為檢驗工作實效的尺規。海綿城市建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可喜變化,共用海綿城市建設成果。人民群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關注和支援,形成了全社會支援城市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了共同締造美麗和諧城市家園的新局面。

來源:選自《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編輯:陳馥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