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江豚數量明顯增多!兩組照片見證江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2021-04-13 來源:交匯點、江蘇1號、江蘇生態環境

2021-04-13 來源:交匯點、江蘇1號、江蘇生態環境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生態環境領域又一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4月1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行發佈會,介紹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情況,並對江蘇新出臺的《關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意見》專門進行解讀。

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不斷增長

  發佈會現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處處長朱德明曬出的兩組照片,吸引了諸多媒體記者的關注。一組是2018年與2020年江蘇江豚監測的對比情況,另一組是2017年與2020年灌河口的衛星監測對比照片。



  在兩張江豚精準監測的照片上,記者看到,與2018年相比,2020年江豚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通過2018年到2020年的連續環境DNA觀測發現,2020年的江豚檢出率明顯高於2018年。從空間尺度上看,保護區內的江豚DNA明顯高於保護區外,而且南京江豚保護區的江豚檢出率高於鎮江江豚保護區。”朱德明告訴記者,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DNA排序,科研人員採集水樣後,通過水樣中江豚身體上的殘留物,監測判斷水中江豚出現的頻率。

  長江生態系統恢復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看生物多樣性是否得到改善。20世紀80年代,萊茵河流域沿線國家把鮭魚洄遊作為生態恢復的標準,只有在上游捕撈到鮭魚,才能説明全流域污染治理真實有效。長江江豚已經成為極度瀕危物種,江豚數量的增加,説明長江生態系統整體性修復有了效果。

  而灌河口2017年與2021年的變化亦非常明顯。在2017年的衛星遙感照片上,只見灌河口的部分地區海水顏色呈現出褐紅色,而2021年的照片顯示,灌河口的海水顏色已經恢復自然面貌。

  “以前灌河口周邊分佈著不少‘小化工’,隨著江蘇化工行業整治的推進,一大批規模小、污染重、危險大的不達標企業關停,灌河口的海水顏色明顯恢復。”朱德明説,如今,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消失10年的偽虎鯨又出現在灌河口,這是環境變好的生動寫照。

  兩組照片,見證了江蘇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努力。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江蘇嚴格生態空間管控,目前共建設自然保護區31個,保護面積達江蘇省總面積5.5%,自然濕地保護率達46.2%,庇護了省內近六成物種,麋鹿、丹頂鶴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不斷增長。

2025年,重點生物物種

種數保護率將超過90%

  發佈會上,亮出了江蘇生物物種“家底”。根據2017年至2019年試點縣域調查,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其中野生維管束植物1425種,陸生脊椎動物382種,昆蟲1401種,淡水水生生物1380種,其中鳥類尤為豐富,高達311種。記錄到珍稀瀕危物種165種,其中東方白鸛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在江蘇的分佈區進一步擴大,多地記錄到金雕、蒼鷹、豹貓等頂級掠食者,以及水蕨、馬口魚種群、虎紋蛙等物種的出現,指示著江蘇省生態環境正得到有效恢復,食物鏈逐漸趨向於完整與穩定。

  《關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江蘇的“小目標”:到2025年,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規劃與重點工程得到有效落實,物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重點生物物種種數保護率超過90%,種質資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得到提高,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公眾保護意識和參與程度普遍提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

  根據《意見》,在提高生物多樣性基礎保護能力方面,江蘇將開展以長江江豚為重點的水生生物監測,在太湖、洪澤湖、駱馬湖、長蕩湖等其他重要水體利用eDNA技術同步開展重點水生物種監測。此外,江蘇還將明確重點保護對象,摸清長江江豚、寶華玉蘭、勺嘴鷸等省內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趨勢、分佈差異、棲息生境等現狀,建立重點保護物種的環境DNA監測數據庫。

  在加強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方面,江蘇將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聚焦長江流域及旗艦物種、濱海灘塗濕地及遷徙鳥類、露天礦山宕口、大運河文化帶等,利用城市公共綠道、城區公園及水體等公共開放空間,開展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此外,江蘇還將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前期立法工作,健全源頭預防、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

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碳中和

“藍圖”已經繪就,下一步如何推進?

  鹽城是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具代表性地區。“鹽城在全省最早成立了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個是珍禽自然保護區,一個是大豐麋鹿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髮揮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上,鹽城陸域、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6348.28平方公里,在全省面積最大,佔全省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的34.9%。”鹽城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張美蘭介紹,下一步,將嚴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機制,從源頭上保護好自然生態。積極推動自然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

  南通在歷史上對自然保護就十分重視,張謇興建的南通博物苑的 4個陳列館中就開設有自然館。目前,南通市作為全省14個首批開展調查的地區,完成全域本底調查試點工作,調查顯示全域範圍內共記錄物種數2234種,生物多樣性資源蘊藏豐富。

  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申衛民介紹,“十四五”期間,南通將做好軍山南麓自然保護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展南通沿海濕地及長江口區域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動態監測與評估。監測勺嘴鷸等遷徙候鳥運動規律,為長期動態監測搭建基礎數據,支撐美麗江蘇建設工作評估。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碳達峰和碳中和,能否協同推進?南京大學環境規劃院院長助理蘆煜建議,可以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篩選高固碳特性的造林綠化樹種,建設生態固碳公益林。此外,還可以建設全省風電風機智慧監控調度系統,在候鳥遷徙期,根據鳥群的遷飛路線和實時位置精準調控不同區域的風機停機和開機,這樣既能保證候鳥的安全遷飛,又能在候鳥非遷徙期在全省布設更多的風機,通過非化石能源的替代,實現碳減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