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決戰換來“衡水藍”

2022-07-04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7-04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夏日的衡水,碧空如洗,水天一色。衡水湖的粼粼波光,將樹木襯得青翠蔥郁、欣欣向榮。

  如此美景之下,誰能想到,2016年河北省衡水市空氣品質曾位列全國倒數第一。那頂困擾衡水市民許久的大氣污染“黑帽子”,是如何摘下的?昔日灰濛濛的天空,又如何換成了“衡水藍”的底色?
河北省衡水市文化藝術中心。陳康 攝
  全方位治理,整治見成效
  參加工作20多年,河北省衡水市生態環境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分局局長李敬恒堪稱是一位生態環保老兵。在他的記憶裏,印象最深的便是6年前衡水市委、市政府的那個決定。
  “當時衡水空氣品質全國倒數第一,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強力推進燃煤鍋爐淘汰和提升改造工作。抹掉燃煤之‘黑’,換來天空之‘藍’。”李敬恒回憶道。
  從當時的監測結果來看,這個決定無疑是正確的。衡水市測定的主要污染源中,燃煤佔第一,工業排放佔第二。於是,無數和李敬恒一樣的衡水生態環保人投入到這場攻堅戰中:走訪一家家企業,摸底一台臺鍋爐,督導一個個項目。
  “那段時間,轄區內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淘汰,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提標改造,我和同事們都瞭如指掌。”李敬恒笑著回憶。
  努力之下,到2017年底,衡水市轄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全面淘汰,比河北省規定的目標任務完成時限提前了整整一年。
  燃煤鍋爐攻堅戰初步告捷,但衡水市的大氣污染治理並未停步。隨後的幾年中,衡水市一仗接著一仗打,先後開展“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餐飲油煙集中整治、化工企業整治提升、工業企業全面達標排放、揚塵綜合整治等多個專項行動,對空氣污染開展全方位治理。
  而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衡水市又將治理重點放在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上。
  “堅持‘提前著手、夏病冬治’,制定提出18條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舉措,有效減少臭氧生成,減輕污染影響。今年1月—10月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為138天,同比減少15天。”去年11月“衡水市大氣污染防治開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衡水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連兵表示。
  科技來幫忙,治污更精準
  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硬仗,而科技支撐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在空氣品質持續好轉的今天,精準治污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好實時、精準監測的數據,深入研究,科學開展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不斷完善‘一市一策’減排方案,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婷介紹。
  楊婷所在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與衡水市建立合作機制,通過資訊化技術採集、整合各類環境資訊,科學分析大氣污染成因,摸清了衡水市大氣污染的癥結所在。
  確診了“病因”,治的序幕便由此拉開。這場與污染的決戰中,科技在治理環節為勝利增添了砝碼。
  監管手段在創新。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已經構築起以162個空氣監測站、261套秸稈高點攝像頭、184家重點污染企業線上監測、313個施工工地揚塵監測、51家重點VOC企業監測、4套移動污染源監控系統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環境感知物聯網。
  監管方式在升級。衡水全市所有建築工地安裝視頻監控和PM10線上監測設備,常態化開展道路積塵走航監測。
  監管能力在提高。衡水市2021年開展夏季環境空氣VOCs加密監測,定期通報臭氧污染狀況。強化臭氧污染研判應對,提前5天預測臭氧濃度變化範圍,提前預報臭氧污染等級,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科學開展應對。
  “強化科技賦能,加強科研力量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助於加速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衡水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崔延斌告訴記者。
  用心幫企業,實幹惠民生
  污染治理是嚴格專業的,執法人員按照“嚴謹細緻、求真務實”的要求,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突擊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但同時,污染治理也是溫馨體貼的,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不僅提要求,更送政策、辦實事、抓落實、促發展,推行“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不建議企業把環境績效評級申報環節委託給第三方公司,這樣做明顯不符合評級技術指南中針對重點行業企業‘要設置環保部門,配備專職環保人員,並具備相應的環境管理能力’的要求。”衡水市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主任徐廣鋒,為企業負責人講解環境績效評級技術要求時説。
  環境績效評級的第二階段工作中,衡水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指導有提升意願的企業開展環境治理提標改造,協助完成提升改造的企業重新申報、審定級別。在這一過程中,溫馨提醒、建議成了常態。
  此外,衡水市生態環境局通過組織技術培訓、政策宣貫、實地走訪、座談溝通、邀請專家把脈等形式,引導企業從污染物達標排放轉向生態環境治理水準的整體提升。
  僅2021年,衡水市生態環境系統出動幫扶26165人次,走訪企業22928家次,包聯幫扶企業1293家次,提出有效幫扶措施839條、意見建議3363條,用實際行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