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態環境部在圍場和隆化選取7個貧困村,發揮行業優勢,打造生態環保扶貧樣板 以綠水青山築牢脫貧根基

2019-10-17

2019-10-1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支援貧困地區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鞏固提升生態資源優勢,持續增強綠色發展潛力,為協同打好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兩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今天是第6個扶貧日,本報特刊發報道生態環境部堅持保護生態環境與扶貧減貧並重,努力將生態環保特色幫扶轉化為脫貧攻堅綠色實效的生動實踐。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李玲玉

  迎著朝陽,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城子鎮八頃村村民有説有笑走向玫瓏瓜種植大棚。

  “玫瓏瓜入口脆甜,跟哈密瓜有點像,但又多了一種似奶如蜜的感覺。”村民説,“聽説在日本超市裏切片賣,一片合人民幣近30元錢呢。”

  “今年發展了300多個種植大棚,全部使用農家肥,所産玫瓏瓜清香可口且物美價廉,年産量近40萬斤。”駐村幹部介紹道。

  八頃村是生態環境部的7個生態環保扶貧示範村之一。生態環境部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和隆化縣選取了7個各具特色的貧困村,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態環保扶貧樣板,在污染防治和精準脫貧兩大攻堅戰場上同時突進,打出“組合拳”。

  治理農村污染,守護鄉村美麗“顏值”

  走進隆化縣韓麻營鎮海岱溝村,正值晚飯時間,可家家戶戶都沒“冒煙”。

  “以前村民家裏做飯的時候煙熏火燎,廚房的墻都是黑的,這些煙囪都往外冒黑煙,村民也覺得不乾淨。”村幹部説,“現在多虧了新裝的燃爐,不僅燃燒效果好,而且還是清潔排放。”

  作為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村莊,海岱溝村于2018年開展清潔取暖示範項目試點工作,村內100戶農戶家中裝上了清潔鍋爐,用上了清潔型煤。村幹部指著房間裏嶄新的爐子説:“不僅節能環保爐具和暖氣片免費安裝,潔凈型煤也是免費送給村民的,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2019年,海岱溝村入選生態環保示範村,進一步探索清潔型煤推廣。“貧困地區也要環保哩,環境比別人強,就是我們的優勢。”村民王大媽笑著説。

  生態環境部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的行業優勢,在治污攻堅和脫貧攻堅兩個戰場上持續發力。

  統計數據顯示,超過70%的國定貧困縣和超過70%的貧困人口都分佈在生態脆弱地區。要擺脫貧困的束縛,首先要改變造成這些地區的惡劣環境。

  “家裏一個院子‘兩個坑’,一頭打井喝水,另一頭潑水,或者就隨意潑灑,自己污染自己。”村民説。為改變這一現狀,圍場縣黃土坎鄉海字村在污水收集的基礎上,還想出了因地制宜的資源化利用方法。秋冬季利用山溝乾涸冰凍的特點,以冰凍的形式臨時貯存污水,待來年春季化凍後順溝引入村口調蓄塘,處理後用於澆灌農田;春夏季農業灌溉水量需求大,處理後直接澆地,污水基本全量資源化。

  一些貧困村的畜禽養殖以散養戶為主,部分村民存在懶惰思想,直接將牛糞倒入河溝或堆放在河道兩邊,容易造成河流水體污染。

  畜禽糞便治理試點應運而生。海字村分批改造所有養殖戶欄舍,針對今年無霜期長和凍土層厚的特點,深挖深埋戶用化糞池處理設施。

  探索垃圾分類,破解垃圾圍村難題

  “那時候垃圾就在空地堆著,不好看,還有味道,可也沒什麼辦法。”説起過去村裏的垃圾處理問題,隆化縣郭家屯鎮小廟子村村民紛紛嘆氣。

  小廟子村位於郭家屯鎮西北角,距隆化縣城126公里,是離縣城最遠的貧困村。按照“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由於運輸半徑超過常規50公里運距,垃圾收集轉運成本高,難以落地實施。

  地處偏遠的貧困村面臨著垃圾收集難、存放難、轉運成本高、無害化處置難等問題,如何破題?

  生態環境部選擇小廟子村作為示範村,推行“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垃圾貯存中端處置+垃圾堆肥末端資源化利用”模式。

  如今的小廟子村,農戶家中都配備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分的小垃圾桶,村內廣播站每天播放垃圾分類知識。

  村民們也時髦了一回,背起了順口溜:豬喜歡吃的是“廚余垃圾”,豬不喜歡吃的是“其他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賣錢買豬的是“可回收垃圾”。

  “豬到底喜歡吃啥?網上不少人説這是個‘直擊靈魂’的問題,對我們來説可不在話下,剩飯剩菜、瓜果蔬菜、五穀雜糧、動物內臟……這些都是豬的口糧。”一位正在自家菜地澆水的村民笑著説。

  分類後的垃圾各有去處。小廟子村設立了4名保潔員,幫助宣傳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藍色桶中的可回收垃圾由廢品回收員定期收集,綠色桶中的廚余垃圾可以進行堆肥再利用,紅色桶中的有害垃圾和黑色桶中的其他垃圾先集中貯存,環保公司每隔一段時間運走集中處理,降低運費成本。

  “終於告別了房前屋後堆垃圾的日子,過上了更體面、更文明的生活。”村民由衷感嘆。

  在農業種植中,地膜具有增溫、保墑等功能,是重要的生産資料,但田裏的殘膜難以降解,“白色污染”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環境。

  針對這一問題,圍場縣已建立區域薄膜回收站,作為示範村,海字村和蓋子溝村也通過採取設置存放點、聘用保潔員等措施,積極探索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機制。

  盤活生態資産,謀劃綠色發展

  生態環保扶貧既要補齊農村環境短板,建設生態文明,又要推動鄉村振興,幫助鄉村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良性迴圈,使鄉村具備“內生發展”能力,讓脫貧可持續、有品質。

  “金蓮花這味藥材清熱解毒,十分常用,種植效益相當好。”提起金蓮花、中藥材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模式,圍場縣城子鎮八頃村扶貧幹部介紹道。

  據了解,隨著人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村民上山採摘野生藥材的現象在八頃村越來越少,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脫貧增收齊頭並進。

  綠水青山是優質生態産品的耕地和産床。在這片土地上,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生産出更多富有品牌價值、能夠持續增收的優質生態産品,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更好地回饋生態環境。

  聘請有機産品認證專家,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嚴格採購無公害藥品……隆化縣茅荊壩鄉團瓢村發力有機農業,團瓢村的草莓、山楂等“接地氣”的農産品越來越“高大上”。

  村幹部介紹,有機農産品認證需要3年,一旦認證成功,將有效帶動村民增收,促進農業高品質發展。

  圍場縣姜家店鄉廟子溝村位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和紅松洼自然保護區之間,村內自然風光秀美,有原始森林和高原草場,旅遊資源豐富,號稱“小內蒙古草原”。

  但過去,廟子溝村雖然是遊客從塞罕壩前往紅松洼的必經之路,卻沒有人在這裡停留。“一瞅路邊有垃圾,當然留不住人。就像個大姑娘,蓬頭垢面的,怎麼招人喜歡。”村民邊説邊搖頭。

  生態環境部瞄準生態旅遊扶貧,一邊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下功夫,一邊在宣傳推廣上做文章。“連陳年的垃圾都被翻出來了,現在路上清爽了,河邊種上了樹,大姑娘美起來了。”村民掏出手機打開騰訊“為村”,驕傲地説,“扶貧組還線上宣傳廟子溝的風景和鄉土人情,‘大姑娘’小有名氣了。”

  海字村裏,樣板民宿的修葺正熱火朝天。紅色的瓦房屋頂在藍天白雲和起伏群山的映襯下分外奪目,計劃新修的衛浴設施也將為鄉村民宿增添幾分便捷舒適。村民打趣道:“我路過都忍不住多看幾眼,有了這樣的民宿,不愁遊客不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隨著鄉村旅遊軟硬體不斷提高,海字村村民在家門口吃起“旅遊飯”,脫貧根基穩紮穩打,持續發展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