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全文實錄丨國新辦舉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發佈會

2020-06-10

2020-06-1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洪亞雄,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劉文華,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 壽小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2017年開始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劉文華先生,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先生,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洪亞雄先生。

  下面請趙英民先生作介紹。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徐想 攝)

  趙英民: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援。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的規定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通知的要求,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等15個單位和部門聯合於2017年-2019年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定期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這是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的法定要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是10年前,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背景下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底數的一次重大國情調查,因此意義非常重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次普查工作,在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各地區、各部門、各級普查機構按照國家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精心組織,紮實推進污染源普查各項工作,數十萬普查人員嚴謹負責,辛勤工作,廣大普查對象全力配合,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等特點,歷時三年,圓滿完成了任務。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經歷了前期準備、全面普查和總結發佈三個階段,對全國有污染排放的358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國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資訊和污染物排放資訊。整個普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核發的普查方案,建立了覆蓋全過程、所有參與人員的品質控制體系,確保了普查結果真實準確全面,達到了既定工作目標,相關的普查成果體現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具體內容請朋友們參閱。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謝謝。

  壽小麗:下面進入答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都取得了哪些成果?當前我國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有哪些?謝謝。

  趙英民:謝謝。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摸清了全國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佈狀況。2017年底,全國各類污染源數量是358.32萬個(不含移動源)。其中工業源247.74萬個,生活源63.95萬個,畜禽規模養殖場37.88萬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8.4萬個。其中,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五省各類污染源數量佔到全國總數的52.94%,全國污染源的數量,特別是工業污染源的數量基本上呈現由東向西逐步減少的分佈態勢。從行業來説,金屬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五個行業佔到全國工業污染源總數的44.14%。此外,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2.67億輛,工程機械保有量413.2萬台,農業機械柴油總動力7.62億千瓦,營運船舶數量27.8萬艘。2017年全年國家鐵路內燃機車燃油消耗量246.18萬噸,民航起降架次1024.89萬架次,這是各類污染源的基本分佈情況。

  第二,掌握了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從全國水污染物排放情況看,化學需氧量2143.98萬噸,總氮304.14萬噸,氨氮96.34萬噸。從排放量來説,長江、珠江、淮河流域因為流域面積大,涉及省份多,化學需氧量、總氮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較大。從排放強度來看,海河、遼河、淮河流域單位水資源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大。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氮氧化物1785.22萬噸,顆粒物1684.05萬噸,二氧化硫696.32萬噸。這次我們還對部分行業和部分領域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進行了調查,全國1017.45萬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污染源單位面積排放強度較大的地區,大家知道,這三個區域也是國家確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全國固體廢物的情況為:2017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産生量為38.68億噸,綜合利用量為20.62億噸,處置量為9.43億噸,當年存儲量為9.31億噸。全國秸稈産生量8.05億噸,利用量5.85億噸。山西、內蒙、河北、山東、遼寧五省一般固體廢物産生量佔到全國的42.4%,山東、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蘇五省一般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量約佔到全國的40%。

  第三,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資訊數據庫。本次普查形成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一數據庫,共形成了1800余張數據庫表,1.5萬餘個數據字段,1.5億多條數據記錄,形成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一張圖”。根據污染源普查檔案管理辦法要求,所有檔案做到了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

  第四,培養鍛鍊了一批具有環保鐵軍精神的業務骨幹。普查工作中,各級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發揚環保鐵軍精神,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通過接受系統化的培訓和現場調查,了解重點行業企業的生産工藝、污染治理技術和環保設施等相關情況,掌握了各類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在普查成果總結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把握了環境政策和當前的環境形勢,得到了全面的學習和提高。通過普查,培養了一批有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熟悉政策、精通業務的綜合型人才。

  第五,進一步提高了全民環境意識。普查時間長,歷時三年,在整個普查期間,通過多媒體、多方式宣傳,廣大新聞界朋友給予大力支援,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普查工作,提高了全社會環境意識,營造了普查良好氛圍。這是這次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普查,我們也看到,當前,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另一方面普查也反映了幾個問題:一是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這四項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過了千萬噸,而這四項污染物對我們當前無論是大氣還是水的環境品質改善都至關重要,這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二是農業源、生活源對水污染物排放貢獻比較大,機動車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貢獻大,工業、生活和機動車對揮發性有機物的貢獻大,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體多,而且和過去傳統的集中排放不同,這些領域很多是無組織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監管的難度都比較大。三是農村和西部環保基礎設施相對全國或者相對東部地區還是滯後,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四是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排放強度大,這些流域區域的産業結構和佈局調整任務艱巨。五是通過普查,反映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過普查,我們覺得這些問題為下一步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摸清了家底,指明瞭方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攻堅克難,最後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謝謝。

中國日報社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國日報社記者:據我個人理解,數據是普查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請問這次國家統計局做了哪些工作,採取了哪些措施,為本次普查範圍確定方向,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謝謝。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劉文華(徐想 攝)

  劉文華:謝謝提問。作為政府綜合統計部門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國家統計局在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協助做好普查報表制度的審批和備案。根據統計法要求,所有的調查和普查的方案都要經國家統計局報批。同時,我們參與了普查方案和相關技術方案的設計,從統計專業的角度,對普查過程中的各種制度、方法以及報告等提供了建議和參考。

  第二,我們充分利用部門的資訊共用機制,及時向生態環境部提供相關行業資訊、單位名錄庫以及相關統計數據。我們知道,要普查污染源,到哪兒去找?我們不可能“兩眼一抹黑”,去年剛公佈的第四次經濟普查,我們産生了最新的單位名錄資訊,這個資訊包括單位名稱、地址、主營等,這樣的資訊無疑對我們鎖定污染源位置、提高污染源普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這是我們提供的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們提供相關的統計數據,用來協助校驗普查相關數據品質。

  第三,主要是指導普查數據品質管理。因為普查數據品質是很關鍵的事情,從我們統計專業部門的角度出發,配合生態環境部做好普查數據品質分析和評估,包括提供數據,協助對普查數據進行校驗評估,參與普查公報、普查成果的發佈等。因為普查過程中有很多具體的工作,我們參與其中,做好協助,提供建議。

  主要是這三方面的工作,謝謝提問。

香港中評社記者提問(劉健 攝)

  香港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涉及的企業數量非常多。請問,如何保障污染源普查數據來源的品質?如何確保每一家企業所提供的數據都是真實的?謝謝。

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主任洪亞雄(徐想 攝)

  洪亞雄:我來回答您提的問題。非常感謝您對我們普查品質的關心,您對普查品質的關心,也是我們在污染源普查過程中自始至終關注的。因為數據品質是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線,為了確保污染源普查,我們把品質定義為真實、準確、全面。我們在建立制度規範、強化責任落實、加強現場核查等方面,全面落實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品質管理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各項品質管理制度和配套技術規範。根據污染源普查方案要求,結合普查各個階段的品質管理重點和難點,我們制定了覆蓋普查全過程和全員普查數據品質管理規定,明確了各級普查機構、第三方機構參與普查工作的責任,規定了普查員、普查指導員選聘管理要求,制定了分污染源、分行業的普查品質控制技術規範,為實施普查數據品質管理提供了依據。

  第二,嚴格品質管理的責任落實。針對清查、全面調查和普查數據匯總階段的工作特徵,我們對各級普查機構落實普查數據品質責任的情況,自始至終定期調度,通過調研、調查、品質抽查等手段,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的培訓情況進行抽查。對普查數據品質審核責任落實情況,上級部門審核發現問題整改的情況,我們進行量化跟蹤。對不認真落實品質管理責任的普查機構及相關人員,我們採取提醒、通報、發督辦函等方式,督促普查機構和參與普查的相關人員嚴格落實普查數據品質責任。

  第三,強化普查數據品質的現場控制。數據採集階段品質審核是普查的第一道關,在這個過程中,正如你所説,我們面對300多萬普查對象,所要獲取的數據是相當多的,在這個階段,污染源基本資訊填報全面準確、後續污染物排放量才能精確可靠,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們穿衣服扣第一個鈕扣一樣,第一個鈕扣必須要扣正。為此,我們在強化培訓全覆蓋的同時,各級普查機構充分運用小視頻等手段,將普查表的填報要求、審核要求、有關審核軟體使用技巧等進行明確,便於普查員、普查對象了解填報要求。同時,我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檢查抽查、抽樣查、集中審核,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手段,我們牢牢把握住現場填報的品質關,保證數據的品質。

  第四,強化普查結果匯總數據階段的集中審核。從國家層面,集中部署了數據審核環境,邀請全國各個行業的專家和地方技術骨幹,分源、分行業開展集中審核。按照依法、科學和精準審核的原則,通過不同的區域、行業、流域普查大數據的比對,分析發現問題,然後組織整改,形成了上下互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在這個階段,為我們進一步提升普查的數據品質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通過國家層面的品質評估,我們的數據品質達到了預期要求。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國新聞社記者:我的問題是,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相比,這次的普查結果有哪些不同?與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污染源整體情況有哪些變化?謝謝。

  趙英民:我剛才説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它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這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大家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們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品質快速改善的十年。從這次普查結果數據也能看得出來這十年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變化: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72%、46%和34%,體現了我們國家近年來污染防治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二是産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是重點行業産能集中度提高。和2007年相比,全國造紙、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産品産量分別增加了61%、50%和71%,企業數量分別減少了24%、50%和37%,産量增加了,企業數量減少了,單個企業平均産量分別提高了113%、202%、170%。二是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2007年相比,還是上述行業,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減少了84%,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減少了54%,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少了23%。由此可見,過去十年經濟發展品質在提升,企業數量少了,但是産能集中度高了,在産品産量增加的同時,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幅度下降,也就是單位産品的排污量在大幅下降。

  三是污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脫硫、除塵等設施數量分別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數倍于十年前污染治理設施的數量。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便和尿液資源化利用比例分別達到了85%和78%,生豬規模養殖場幹清糞比例由2007的55%提高到了2017年的87%。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增加了5.4倍,處理能力增加了1.7倍,實際污水處理量增加了2.1倍,城鎮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由2007年的28%提高到了2017年的67%。生活垃圾處置廠的數量十年間增加了86%,其中垃圾焚燒廠的數量增加了303%,焚燒處理量增加了577%,焚燒處理量比例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了27%。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廠的數量增加了8.22倍,設計處置能力增加了4279萬噸/年,這個數字是上一次普查的10.4倍。集中處置利用量增加了1467萬噸,比十年前提高了12.5倍。通過和一污普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們國家在生態環境方面取得的成就。謝謝。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我們看到當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隨著全社會的復工復産,我們也注意到,個別地區出現了報復性污染。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個人又該如何做好自身的健康防護呢?謝謝。

  趙英民: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挑戰和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上也有很多的聲音,或者也有一些擔心,會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導致環保工作的滑坡、退步。我想,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多朋友們關心的問題,答案就在疫情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些地方視察,以及在“兩會”期間參加分組討論時作出的重要指示中。

  習近平總書記説,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門檻,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個檻,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總書記的講話是我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全球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生態環境保護將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戰略定力,絕不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搞一時一地發展的老路,而是要更加充分地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推動作用和引領作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同時,我們也將更加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因時因勢因地因事採取更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和辦法,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紮實推進污染治理。我們還要統籌做好監督和幫扶,深入了解企業關切,給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污染治理的實際困難。新冠疫情的暴發也給我們帶來了反思,其中一個就是再一次提醒我們,全社會應該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關愛生態環境。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提問(劉健 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請問目前農業農村部採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農業污染防治?農業污染排放與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有什麼樣的變化?謝謝。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徐想 攝)

  廖西元:感謝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關注。從“一污普”到“二污普”已經過去十年了,這期間我國糧食産量從5億噸增加到6.6億噸,肉蛋奶産量從1.2億噸增加到1.4億噸,水産養殖産量從3100萬噸增加到4700萬噸,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充足。與此同時,農業領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顯下降,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了19%、48%、25%。可以説,農業的産量越來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來越少了,綠色的底色越來越亮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農業農村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綠色發展擺上突出位置,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業發展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初步形成了品質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新格局。

  一是強化政策支援。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建立健全資源節約利用、農業投入品減量、畜禽糞污資源化等制度。完善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探索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金融、用地、用電等配套政策。培育新型市場主體,開展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推行農業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是強化示範引領。在果菜茶優勢生産區的175個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整合推廣了一批典型生産技術和運營模式。在705個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整縣開展養殖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在200個縣實施秸稈處理行動,打造秸稈全域全量利用典型樣板。在西北100個縣開展農膜回收行動,推進標準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浙江、海南、安徽整省開展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建設,全國創建了80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長江經濟帶的8省53個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資源佈局,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整合示範應用。組建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深化産學研企協作,合力突破農業污染防治技術瓶頸。發佈重大引領性農業綠色生産技術,推薦100項優質安全、節本高效、生態友好的農業主推技術。

  四是強化監測評估。在全國構建了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布設了4萬個耕地土壤環境品質、240個農田氮磷流失、500個農膜殘留、280個秸稈資源國控監測點,開展長期例行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支撐科學治污、精準治污。

  五是強化考核評價。按照管行業就要管環保的要求,履行農業農村部門職責,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加強對重點地區的工作指導服務,推進任務落實落細。通過專項檢查、年度評估、第三方評價等方式,加強績效考核,健全工作落實與資金支援的掛鉤機制。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業綠色發展處於起步階段,資源投入仍處於高位,生態環境不欠新賬、逐步還舊賬的壓力依然很大,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還不健全,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産業模式生態化,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謝謝。

  壽小麗:最後一個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提問(劉健 攝)

  經濟日報記者:請問普查結果將如何應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為污染治理提供了哪些思路?謝謝。

  趙英民: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成果對於當前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支撐今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普查成果當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次普查圍繞“污染源在哪,排什麼,如何排和排多少”四個關鍵問題,建立了覆蓋全國358.3萬個普查對象的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資訊數據庫。普查工作後期在依法保護好各類調查對象隱私的基礎上,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歸納和總結普查成果,為加強污染源監管、重點地區監督幫扶、排污許可證核發、環境風險排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各項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普查結果揭示了我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特別是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況。通過分析應用、歸納總結得出的規律和趨勢性成果,將為國家“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第三,普查成果探索出了一整套技術方法,鍛鍊了一支隊伍,為“十四五”以及以後的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長期支援。謝謝。

  壽小麗: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裡。謝謝趙部長,謝謝各位發佈人,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們。

  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