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22-01-14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1-14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凝心聚力 穩中求進

不斷開創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
——在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2022年1月7日)
同志們:
  這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結2021年生態環保工作,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2022年重點任務。下面,我講三方面意見。
  一、關於2021年重點工作進展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共産黨迎來建黨100週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産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準確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十四五”起步之年良好開局。
  (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一年來,在赴各地考察和出席國內外重要會議活動時,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一以貫之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我們堅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作為衡量政治站位、政治立場、政治品格的重要尺規,堅定不移予以推進。通過重要批示件的辦理,有力引領帶動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深入開展。
  認真抓好頂層設計。堅持統籌謀劃、系統規劃、層次推進,開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和改革方案等編制工作,形成了“11699”的頂層設計框架和全面系統的“施工圖”和“路線圖”,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落細。“11699”指的是1個意見——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1個規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6個重要改革文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關於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以及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9個“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領域專項規劃;9個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行動方案。
  全面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分三批對17個省(自治區)及2家中央企業開展例行督察,共受理轉辦群眾來電來信舉報約6.56萬件,已辦結或階段辦結約6.25萬件,曝光典型案例87個,有效發揮警示震懾作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進一步壓實。全力抓好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拍攝製作,緊盯問題整改,推動高品質發展。
  持續推進重大國家戰略生態環保工作。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推進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整合長三角地區大氣、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形成聯保共治新格局。編制完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進一步修改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專班赴海南開展自由貿易港建設生態環保工作專題調研。先後與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簽署部省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落實相關重大國家戰略。
  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5000余名代表線上線下參加會議。習近平主席和8位締約國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線上出席領導人峰會並講話,為國際社會攜手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了強大信心和政治推動力。會議達成《昆明宣言》,宣佈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等東道國舉措,展現了負責任大國擔當。
  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正式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達成《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取得預期成果。成功召開兩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正式接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
  (二)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紮實推進藍天保衛戰。全國1.45億噸鋼鐵産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支援和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清潔取暖改造,2021年北方地區完成散煤治理約420萬戶。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長三角已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開展夏季臭氧治理攻堅,臭氧濃度上升態勢得到有效遏制。推進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現場檢查企業9000余家,發現各類涉氣環境問題1.4萬餘個。組織52個專家團隊深入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54個城市開展駐點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指導,有效提升各地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圓滿完成建黨100週年慶祝活動、上海進博會等重大活動空氣品質保障工作。
  紮實推進碧水保衛戰。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開展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專項行動“回頭看”,發現問題全部整改銷號。加大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工作力度,目前排污口監測工作基本完成,溯源完成率80%以上,指導各地整治污水直排、亂排排污口7000多個。全面完成黃河干流上游和中游部分河段5省區18個地市7827公里岸線排污口排查,登記入河排污口4434個。積極推動全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全年累計劃定19132個。深入推進黑臭水體整治,持續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加強入海排污口管理,推進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和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強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制度建設,與有關部門共同開展“碧海2021”海洋生態環境專項執法。
  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完成企業用地調查的地方成果審查和國家成果整合並報告國務院。加強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騰退土地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整治和耕地涉鎘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印發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完善農村環境整治成效評估機制,全年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完成400余個較大面積黑臭水體整治。開展68個國家級化工園區和9個重點鉛鋅礦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確定河北唐山等21個城市作為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組織開展塑膠污染治理聯合專項行動。
  (三)服務經濟發展大局,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積極服務“六穩”“六保”。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51個二級行業環評類別,取消40個二級行業登記表填報。2021年1—11月,在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的情況下,全國審批項目環評報告書(表)同比下降43.4%,登記表項目備案同比下降57.4%。依託“三本台賬”環評審批服務機制,推進重大項目和能源保供項目落地實施,推動“兩新一重”行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快速發展。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出臺《關於加強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推動差異化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全國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企業3.1萬多家,開展非現場檢查7.1萬餘次,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對近1萬家民營企業開展綠色低碳發展問卷調查,深入了解企業實際困難和政策需求。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印發《關於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梳理建立在建擬建“兩高”項目的環評管理臺賬,全面啟動修訂有關環評審批原則,嚴把生態環境準入關口,全年“兩高”相關行業環評審批數量下降超過三成。
  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配合出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配合國新辦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週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發佈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規則。首次組織開展電力行業碳排放報告品質監督幫扶專項行動,對401家電力行業控排企業和35家重點服務機構開展監督檢查。不斷深化低碳試點,試點省市碳強度下降總體快於全國。
  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國省市兩級“三線一單”成果均完成政府審議和發佈工作,劃定40737個環境管控單元,形成一張全覆蓋、多要素、能共用的生態環境管理底圖。印發《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試行)》,“三線一單”成果加快落地應用,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
  (四)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切實防範化解各類風險
  大力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監管。配合國新辦發佈《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組織開展“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完成28個省份148個自然保護地1767個問題點位的實地核實調研。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督試點。命名10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4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妥善做好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事件處置。強化“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環境監管,深入推進危險廢物整治三年行動,對全國6萬餘家企業開展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排查,發現並整治2.5萬個問題。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1641座尾礦庫的治理工作。持續推動改革完善信訪投訴機制,全年接收處理群眾反映問題44萬件。全年共調度指導處置各類突發事件147起,較2020年下降8.1%,督辦並處置27起重特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
  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完成首個核電機組——秦山核電廠1號機組運作30年許可證有效期限延續的審批。發佈《民用核設施操作人員資格管理規定》。批准建設國內首個核電廢物集中處置場。妥善應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穩妥處置臺山核電廠1號機組燃料棒破損事件。53台運作核電機組、18座在役民用研究堆始終保持良好安全記錄,18台在建核電機組、1座在建研究堆建造品質總體受控。世界首座模組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實現並網發電重大突破。每年每萬枚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小于1起,保持歷史最低水準。
  (五)夯基礎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持續鞏固排污許可全覆蓋成果。將304.24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管理範圍,核發排污許可證35.26萬張,對268萬家污染物排放量小的固定污染源進行排污登記。組織開展排污許可證品質及執行報告“雙百”檢查,2020年度執行報告提交率由27%提高至99.4%,完成14.42萬張排污許可證品質核查和5.97萬份執行報告內容規範性審核。
  繼續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編制《生態環境部權責清單》。推進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制定出臺。配合做好黃河保護法制定工作。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制修訂工作。制修訂6件部門規章,發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等生態環境標準117項。
  大幅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推動建立以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遠端監管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指引精準打擊違法行為,對全國678家焚燒廠1495台焚燒爐進行實時監管,行業穩定達標排放態勢持續鞏固。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正式列入國家綜合行政執法序列,在全國六支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中率先實現統一著裝,規範化建設邁出了歷史性一步。縱深推進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向實訓、實戰和實效轉型。全年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處罰決定書13.28萬份、罰沒款數額116.87億元;新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7000余件,涉案金額39億元。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按優化完善後的“十四五”國家環境品質監測網路開展監測,及時發佈監測資訊。組織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監測。印發《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試點開展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碳監測評估。出臺《區域生態品質評價辦法(試行)》。發射高光譜觀測衛星。成立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強化監測品質管理。
  著力強化支撐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例行新聞發佈制度,成功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和全國低碳日系列活動,有效組織COP15對內對外宣傳。配合財政部下達2021年中央生態環境資金572億元。組織開展第一批36個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配合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環境綜合管理資訊化平臺不斷拓展升級,做到“一圖統攬”“一屏調度”。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深入推動生態環境統計工作,健全防範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體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深入推進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治疆方略,週密部署生態環境系統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舉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等近20場主題活動,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作用,打造“走出去”綠色解決方案。發佈《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中國進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名錄》,全面實現《斯德哥爾摩公約》2021年度履約目標。召開國合會2021年年會,推進第七屆國合會籌備工作。
  (六)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持續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切實強化政治機關建設。按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要求,強化組織領導,高標準高品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認真編制和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下大力氣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達到了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目的。紮實推進中央巡視整改,181項整改任務已完成177項,組織部黨組第六輪、第七輪巡視。制定《生態環境部機關人事工作辦法(試行)》等10余項幹部人事制度文件。向4646名人員頒發長期從事生態環境工作紀念章,1名個人和1個集體分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推薦1名外國專家獲得2021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制定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若干措施,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權力運作監督制約機制建設的通知》《生態環境部領導幹部插手干預重大事項記錄有關規定(試行)》等制度文件。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集中開展以案為鑒專項教育,通報違紀違法案例,發揮典型案例警示作用。精準運用“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嚴肅監督執紀問責。持續精文減會,重點控制指標類文件由2018年的253件降至130件,指標類會議由2018年的42次降至17次。
  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緊盯生態環保領域不作為、慢作為,以及敷衍應付、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深入整治“一律關停”“先停再説”等“一刀切”行為,清理規範“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嚴查環評造假,向地方移送27個環評文件嚴重品質問題違法線索,全國有213家單位和207人被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督促地方堅決糾正清潔取暖改造過程中“未立先破”、改造嚴重滯後或兜底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生態環境領域8項約束性指標順利完成,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連續兩年實現PM2.5、臭氧濃度雙下降,超標天數、比例雙下降。與此同時,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8.9%、11.4%和12.8%,臭氧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5%、0.7%和4.9%;汾渭平原區域 PM2.5平均濃度為同比下降 16%。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2%,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標達到“十四五”序時進度要求;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順利完成年度目標。
  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援的結果,是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奮力拼搏的結果,也離不開駐部紀檢監察組的監督、支援和指導。在此,我代表部領導班子,向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以及關心和支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一年的工作實踐,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生態環保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積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
  一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針和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每在關鍵時刻總是親自為我們撐腰鼓勁、加油打氣、指點迷津,為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是必須保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關鍵是“穩”要有定力,“進”要有秩序,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生態環境改善和修復,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積小勝為大勝。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也不能把攻堅戰打成消耗戰。“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十四五”主要生態環境指標目標確定和任務分解上,我們既堅持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又考慮內涵發展、提質增效,不鼓勵設定過高的目標,將工作重心放在鞏固工作成果、提升工作質效上。同時,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分區分類提出指標要求,實事求是考慮非人為因素對指標的影響。比如,水的指標,更多地是考慮“三水”統籌,不一味追求水環境品質提升,而是把水生態修復作為重要任務,不僅要“清澈見底”,更要“魚翔淺底”。對明顯受背景值影響的水體,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優化水質考核評價方法。大氣的指標既統籌考慮了疫情影響,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質增效上,放到臭氧、VOCs等污染物協同治理上。
  三是必須做到統籌兼顧,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是政治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多元目標中實現動態平衡,才能做到行穩致遠。202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壓力,如何落實好“六保”,尤其是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我們適時分析環境經濟形勢,提出了“三個更加”“六個做好”的工作要求(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更加強化指導、幫扶、服務,更加注重包容、適度、求實。做好環評服務,支撐能源供應;做好監督幫扶,守牢法治底線;做好熱源保障,確保溫暖過冬;做好精準應對,強化秋冬季大氣治理;做好“兩高”管控,遏制盲目發展;做好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例如,為了做好能源保供,服務經濟平穩運作,我們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前提下,推動加快環評手續辦理,助力提升釋放合法煤炭産能1.4億噸/年。再比如,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我們進一步明確按照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先立後破、不立不破、有備無患的原則,指導地方科學規劃清潔取暖技術路線。同時,精心組織開展“雙替代”專項檢查,對2021年新改造的村莊任務落實和保障情況,開展逐村入戶排查,走訪村莊1.6萬個,入戶核查5萬多戶,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督促整改,爭取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四是必須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創新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過去一年,我們在推進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創新方面,又進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比如,在大氣監督幫扶工作中,我們啟用“兩支隊伍、分工協作、一體化作戰”的新機制,組建專業組和常規組兩支隊伍。專業組集中骨幹力量,查深層次、隱蔽性強、專業性強的技術問題,重點關注篡改數據、臺賬造假、修改軟體參數和擅自改變採樣方式等突出問題;常規組主要檢查普遍性問題,對專業組發現問題整改開展“回頭看”幫扶,為地方和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新機制實施後,與2020年相比,監督幫扶派員人數減少60%,工作時長減少50%,而突出問題發現數量增加3倍,有效促進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再比如,新污染物治理,一直以來都面臨著法律法規缺位、制度不全、底數不清、工作基礎薄弱等問題,我們遵循全生命週期環境風險管理理念,制定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打牢基礎、健全體系,系統推動新污染物標本兼治。我們説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延伸深度、拓展廣度,這就是具體體現。此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這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已成為推進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手段。
  五是必須守牢底線不動搖,依法依規推進各項工作。這個底線就是法律的底線、制度的紅線,不能碰、不可越,必須堅持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不動搖,對突出環境違法行為嚴懲不貸。2021年,我們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深入開展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造假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查處案件7020起,罰款9億元。依法嚴肅處理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標排放、未安裝或不正常運作治污設施、自動監測設施不正常運作或弄虛作假,特別是多個城市部分企業自動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通過嚴格執法,夯實了“綠水青山”的法治基礎。
  二、關於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考慮 
  2022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認真抓好落實。
  從生態環境領域看。主要面臨四個方面壓力。
  一是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帶來的壓力。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經濟發展困難增多、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部分地區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有所減弱、保護意願有所下降、行動要求有所放鬆、投入力度有所減小,鋼鐵、水泥等初級産品需求上升導致部分地區承接“兩高”項目的衝動抬頭,企業環保設備不正常運轉、違法超標排污等現象也在增多。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高品質發展更高要求帶來的壓力。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意味著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減污與降碳、城市與農村、PM2.5和臭氧、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保護、新污染物治理與傳統污染物防治等工作交織,問題更加複雜,難度和挑戰前所未有。現階段生態環境的改善總體上還是中低水準的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三是治理能力不足帶來的壓力。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還不到位,部分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和機理研究不夠、認識不透,環境污染的演變規律、傳輸路徑和控制途徑等研究有待加強。基層執法監管能力仍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政策制定不適宜、不科學、不合理,執行時又急、偏、亂,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前不久,媒體陸續曝光一些地方在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時,沒有落實“先立後破、不立不破”要求,也沒有考慮群眾實際情況,“一刀切”“禁柴封灶”導致群眾挨凍,影響惡劣。
  四是疫情、災情以及突發環境事件帶來的壓力。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仍多點散發,一些需要現場推進的工作如督察執法等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夏秋季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一些地方利用內河、坑塘旱季積水、雨季排污,涵閘平時蓄污、雨天排放,污染物“零存整取”,導致水體污染突發加劇;還有的地方,異常偏多的降雨導致廢棄礦坑、堆渣滲濾作用加強,引發突發水污染環境事件。此外,受2021年冬季的低溫雨雪天氣和今年春季降水偏少等氣候因素影響,危化品等交通運輸事故次生環境污染事件可能進一步增加,必須未雨綢繆,做好防範。
  從國際上看,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全球政治、經濟問題與生態環境問題關聯密切、深度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趨勢不斷加深,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給我國生態環保工作帶來不少挑戰。
  面對國內外複雜形勢,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以積極的姿態、科學的謀劃、務實的舉措,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落到位。
  在工作思路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同時,更好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民生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工作,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助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在工作部署上。隨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各項規劃的陸續出臺,各地在制定相關政策、安排分解任務目標時,戰略上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要統籌發展與保護。堅持系統觀念,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慮生態環保工作,找好結合點、著力點和突破口,做到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有利於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要把握好工作節奏。既要有打攻堅戰的決心,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又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保持戰略定力和耐性。合理設置階段性任務目標,科學把握時序、節奏和步驟,紮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切忌簡單浮躁、貪功冒進,“層層加碼、級級提速”。
  要突出工作重點。結合各地實際,聚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的生態環保要求、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性戰役、聚焦解決好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在工作推進上。要把握好策略和方法,突出精準、科學、依法,做到四個“更加堅持”。
  一是更加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發現問題、推動問題解決來推進工作,這是我們的基本工作方法。要通過深入剖析問題産生的深層次原因,對問題精準定位、科學施策,從體制機制、政策措施、責任落實上發力,把解決“點”上的問題上升為完善“面”上的制度,從而推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整體提升。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把問題搞準搞實,只有準確識別問題,才能科學施策解決問題。我們鼓勵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到基層去、到企業去、到一線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實際情況,真正了解問題在哪、困難有哪些、該如何解決,做到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五個精準”。
  二是更加堅持依法監管。“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越是形勢複雜,越要堅持依法依規。要切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護,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該嚴的要嚴,用重典、出重拳,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目前,我們在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將排污許可作為企業合法生産的“身份證”,有效銜接排污許可制度和環評制度,推動實現從污染預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過程監管。要以此為抓手,推動企業守法成為常態。要加強基層生態環境執法,抓好綜合執法改革與環保垂改“後半篇文章”,確保運作機制、能力建設、法治保障全面到位,實現“真垂管”“真綜合”。
  三是更加堅持指導幫扶。在重點任務推進中,對地方既要有督促和指導,又要有支援和幫扶,幫助發現問題並共同推動解決。對企業等市場主體既要做到嚴格監管,又要做到熱情服務。要重視企業對環境監管的合理訴求,加強對企業治污的指導幫助,提供必要的政策解讀和技術支援,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要大力推動建立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對輕微違法企業,重點督促其作出合法合規承諾並積極整改;對存在問題的地方和企業,尤其是對涉及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推進整改要全面客觀掌握情況,不能簡單粗暴,脫離實際。要留出足夠的整改時間和空間,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圍繞目標解決問題。
  四是更加堅持改革創新。面臨新形勢、新困難、新挑戰,要有新視野、新思路、新辦法。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優化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形成與治理任務、治理需求相適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要大力推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生態環保工作深度融合。加大現代化資訊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作用,建立健全基於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確保數據“真、準、全、快、新”。要廣泛應用衛星遙感、熱點網格、走航監測等“空天地”一體化新技術新裝備,推廣資訊化、高效化的監管執法工具,將非現場監管作為日常執法檢查的重要方式,用科技的手段化解基層治理人力、物力不足等難題。
  三、關於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 
  按照總體工作考慮,2022年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各項工作。
  (一)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多措並舉助力經濟平穩運作。深入做好環境經濟形勢分析。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六保”,出臺環保舉措要統籌考慮經濟平穩運作與民生保障,多研究有利於穩經濟、保民生、促增長的環境政策。動態更新“三本台賬”,主動對接、提前介入,在嚴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的基礎上,做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加快推進能源保供項目依法完善環評手續。深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開展實施成效評估,助推高品質發展。研究制定“兩高”行業環評管理規範性文件,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口,將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開工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重點盯住審批把關不嚴、監管不力、執法寬鬆軟等突出問題。發揮環保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産,積極培育和發展環保産業。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強化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持續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白洋淀全流域治理。健全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組織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推動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強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制定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指導意見,深入推動美麗中國地方實踐。深化生態環境領域部省戰略合作。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配合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結構加快調整,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減少常規污染物排放。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管理,研究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和交易主體範圍。健全碳排放數據品質管理長效機制,繼續組織開展碳排放報告品質監督幫扶,嚴厲打擊數據弄虛作假違法行為。深化低碳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城市試點工作。加快推進2015年以來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制修訂相關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方法與標準。繼續推動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工作。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主渠道多邊進程,將《巴黎協定》機制安排落到實處。繼續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動實施重點減排工程,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深入推進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標誌性戰役,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持續改善空氣品質。推動重點行業落後産能加快淘汰、推進傳統産業集群綠色低碳化改造,穩妥有序推進散煤治理,基本完成重點區域鋼鐵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和工業爐窯綜合治理。繼續加強VOCs綜合治理。以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為監管重點,持續深入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聚焦煤炭、焦炭、礦石運輸通道以及鐵礦石疏港通道,積極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全力支援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空氣品質。持續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制定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等標誌性戰役,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組織實施2022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推動出臺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並開展考核試點。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三磷”專項整治遺留問題整改。加強黃河流域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以及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繼續推進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開展渤海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加強海水養殖污染防治、海洋垃圾防治、海洋工程和傾廢監管。聯合開展“碧海2022”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內地塊的準入管理。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為重點,組織實施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項目。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開展農村環境整治重點區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指導各地篩選適合當地的污水治理技術模式,推動面積較大、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推進21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繼續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
  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紮實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依法有序將工業固廢納入排污許可。研究制定深化鞏固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方案。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持續推動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著力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資訊化水準。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回頭看”巡查。有序推進尾礦庫污染治理與隱患排查。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防控。
  (三)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監測評估。組織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估,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編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2021—2030年)》,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2011—2030年)》。開展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新一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遴選工作。穩步推進COP15第二階段會議籌備工作,推動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四)推進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和風險防範。完成第二輪例行督察任務,實現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督察全覆蓋。開展2022年度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拍攝製作工作。持續推動督察發現問題和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
  持續提高執法效能。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兩支隊伍”建設,強化“協同作戰”模式,聚焦重點區域、行業、領域開展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持續實施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行動計劃,強化排污許可證品質核查,落實“雙百”工作方案,嚴格審核已核發排污許可證品質。繼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開展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加強生態環境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
  嚴防生態環境風險。精準有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嚴格落實“兩個100%”要求,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醫療廢物、醫療污水。緊盯“一廢一庫一品”等高風險領域,加大隱患排查,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強化環境應急值守,完善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持續推動環境信訪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重復信訪治理和信訪積案化解。
  (五)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有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和法規標準體系。尤其是強化對新技術、首臺套的監管,完善制度體系,加強隊伍能力建設,推動補齊監管力量短板。推進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持續深化核電廠、研究堆與核燃料迴圈設施安全監管。加強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監管,推進核電放射性廢物處置。強化鈾礦和伴生放射性礦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督查,推動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後歷史遺留物的妥善處置。加強電磁輻射建設項目事中事後監管。強化核與輻射監測和應急準備,提升應急響應能力。
  (六)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化管理。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完善技術方法體系。深化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推進企業環境資訊依法披露系統建設。持續推動重要生態功能區、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補償,配合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抓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規劃環評審查,強化規劃環評品質和效力跟蹤監管。深入實施排放源統計調查等生態環境統計制度。
  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配合做好黃河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等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完善生態環境標準和基準體系,開展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實施評估,做好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備案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監測,開展長江等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開展全國生態品質監測與評價。積極開展碳監測和新污染物調查監測試點,加強噪聲監測。深化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水環境品質評價排名,提升空氣品質監測預報能力。組織開展國控站點監督檢查。加強基層監測能力建設。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支撐。完成水專項驗收總結工作。推動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攻關研究。加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學普及工作。積極推進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生態振興。深入推進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開展第二批EOD模式創新試點。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綜合管理資訊化平臺建設。建設金融支援生態環保項目儲備庫。
  推進生態環保全民行動。持續做好新聞發佈工作。辦好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和全國低碳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相關活動。繼續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推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工作。加大生態環境資訊公開力度,加快推進資訊互聯互通和數據共用。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合作。發揮“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積極作用,繼續建設好“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穩步開展與重點國家、國際組織環境合作,建設性參與重要國際環境進程和公約談判,穩步推進核安全國際合作。紮實做好第七屆國合會籌備工作,舉辦國合會30週年紀念活動。
  抓好幹部隊伍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堅持把政治過硬擺在首位,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在實踐鍛鍊中磨練意志、改進作風、提升能力,持續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同志們,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中求進、砥礪前行,全力完成好年度目標任務,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