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直播訪談

生態環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2-06-23

2022-06-23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6月23日,生態環境部舉行6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出席發佈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今天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先生、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先生,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我部近期重點工作。
  一、生態環境部落實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
  生態環境部貫徹黨中央關於“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日前,印發《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紮實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實施細則》,明確生態環境領域支撐經濟平穩運作五項重點舉措。
  一是推進重大工程實施。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中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等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項目,細化工程實施方案,推動擴大生態環境領域有效投資。
  二是強化環評服務保障。印發《關於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批創新舉措,形成一套政策工具包,指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切實依法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全力推動“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礎設施、煤炭保供、涉及補鏈強鏈的高技術産業等重大投資項目落地見效。
  三是創新惠企紓困舉措。針對部分發電企業受疫情影響造成煤質分析樣品送檢難、部分月份碳排放有關數據缺失、現場核查難等實際情況,優化調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部分管理要求。
  四是優化環境監管方式。指導各地大力拓展非現場監管手段應用,夏季臭氧監督幫扶工作改為線上開展。深入摸排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環保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和政策需求,助企紓困解難。
  五是加大金融支援力度。推進生態環保金融支援項目儲備庫、國家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庫建設,提高資金對接項目精準度,加大生態環保項目金融支援力度。
  二、噪聲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噪聲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噪聲污染防治法施行當日正是六五環境日,各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積極推動法律實施。一是積極開展普法宣傳。針對建築工地、商鋪等噪聲投訴重點單位講解降噪要求和方法,在學校、社區等周邊設置噪聲污染防治法科普展板,推動公眾學習法律、遵守法律。二是開展“綠色護考”等專項行動。高考期間,各地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協同聯動,加強對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對象的噪聲污染監管。三是強化執法監管。各地結合噪聲污染防治法的新規定新制度新要求,嚴查噪聲污染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新噪聲法實施首日,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查處了7起噪聲污染案件,極大地強化了新法的威懾作用。
  下一步,我部將認真履行職責,繼續貫徹落實噪聲污染防治法。
  一是依法落實責任。聯合相關部門發佈實施《“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溝通聯動、協同配合、資訊共用,推動地方政府落實責任,逐步改善本行政區域聲環境品質。
  二是完善制度標準。抓緊出臺相關標準,制定修訂配套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確保法律規定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監督執法。指導推動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負有噪聲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建立健全銜接聯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準。
  四是強化能力建設。加快完善噪聲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噪聲監測評價方法。推動噪聲污染防治技術隊伍建設,促進相關産業發展和成果轉化。
  五是持續宣傳普法。增強各類法律主體的守法意識,推動全社會自覺減少各類噪聲排放,共同維護生活環境和諧安寧。
  三、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30週年紀念活動舉行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國合會30週年紀念活動於6月13-16日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主題為“構建包容性綠色低碳經濟”,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國合會主席韓正出席閉幕式併發表重要講話,來自23個國家和38個國際組織以及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代表約2500人(次)出席會議。
  本次年會是第七屆國合會(2022-2026年)第一次年會,舉行了4個時段的全體會議,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一帶一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海洋治理、綠色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轉型、流域適應氣候變化等7個主題論壇,討論形成了國合會2022年年會給中國政府的政策建議。本次年會恰逢國合會成立30週年,舉辦了國合會3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和國合會30週年論壇,回顧和展望了中國和全球環境與發展進程。
  本次年會啟動了第七屆國合會(2022-2026年)工作,截至目前,已確認委員總計83人(中方38人、外方45人),特邀顧問38人。在政策研究方面,設立全球環境治理創新、國家綠色治理體系、可持續生産和消費,以及低碳包容轉型四大研究課題。研究工作繼續保持中外團隊合作方式,體現國際化和包容性,為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建言獻策。
  劉友賓:下面請張志鋒先生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
  張志鋒:尊敬的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能在“六五環境日”和“六八海洋日”接踵而至的6月,再次與各位新老朋友見面交流。首先,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向大家一直以來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支援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十四五”時期是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重要五年,也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去年以來,海洋司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規劃方案等,逐步明晰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目前,“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項重點工作起步順利:
  一是一部法律修訂進入快車道。經過前期充分準備和研究論證,《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已納入2022年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現階段,正在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起草法律修訂草案,生態環境部和各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做好相關工作。
  二是一條工作主線上下貫通。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在全國劃定283個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每個海灣的重點任務措施。11個沿海省(區、市)也都以不同形式印發了省級“十四五”規劃,因地制宜、梯次推進“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國家、省、市、海灣上下貫通、分級治理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三是一個標誌性戰役平穩起步。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十四五”繼續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積極謀劃併合力推進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等三大重點海域的攻堅戰。當前,《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已經由多部門印發實施,8個相關沿海省(市)和“2+24”沿海城市均已行動起來;生態環境部也組織近百名專家成立駐點技術幫扶工作組,赴沿海地市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
  四是一個重要文件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專項技術幫扶組,細化工作舉措和工作方案,組織起草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統籌推進相關技術標準編制,指導督促沿海地方穩步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各項工作。
  五是兩個領域監管保障有效加強。今年年初以來,我們會同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實施《關於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與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實施《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既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又積極服務沿海地方“六穩”“六保”,助力海水養殖業等綠色高品質發展。
  通過各方共同努力,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一是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面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3%,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二是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監測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三是主要用海區域環境品質總體良好,在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儘管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總體上治理成效還不穩固,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仍然需要加強。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堅持穩中求進、攻堅克難,凝心聚力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十四五”各項任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今天的發佈會,很高興再次邀請到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先生出席。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與包括中國海警局在內的各有關部門持續深化協作,形成了守護碧海藍天、潔凈沙灘的有效合力。在此,也謹代表海洋司,向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我就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劉德軍先生介紹情況。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
  劉德軍: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也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海警執法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統籌謀劃,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海上執法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國海警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海洋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快建設發展,依法高效履職,持續為“十四五”規劃攻堅積勢蓄能,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就。下面我就海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能力建設情況和主要工作成效向大家做個簡單介紹。
  近年來,我們圍繞推進海洋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積極推動構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監管體系。一是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推動《海警法》頒佈施行和《刑訴法》修訂,海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主體地位正式確立。制定海上行政執法目錄、生態環境保護案件辦理指引等規範性文件,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法律依據和執法標準愈加充分。二是執法力量佈局不斷優化。設置3個分局、6個直屬局,在沿海所有省市縣部署海警局和工作站,實現沿岸的全線佈防和近海、遠海的全域佈局。統籌執法力量,日均動用110余艘海警艦艇開展巡航,陸海空一體聯動的立體監管模式初步構建。三是執法協作配合不斷深化。與相關涉海部門全面建立協作機制,連續開展“碧海”專項執法行動,參與“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聯合實地督導問題整改。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成功辦理海警首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近年來我們聚焦海洋污染與生態破壞突出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活動。一是全面強化重要區域常態監管。綜合運用陸岸巡查、海上巡航和空中巡視等手段,加強重點項目定期巡查、熱點區域常態巡查和關鍵環節動態巡查,檢查海洋工程、石油平臺、海島、傾倒區等1.9萬餘個次,查處非法圍填海、非法傾廢、破壞海島等案件360余起,收繳罰款近2億元。二是嚴厲打擊重點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緊盯盜採海砂突出問題,建立海砂富集區等重點海域常態巡邏機制,加強專案經營,嚴打犯罪鏈條,成功打掉3個特大盜採海砂團夥,查處各類涉砂案件1700余起,查扣海砂1250萬噸。聯合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網際網路+”傾廢活動監管模式,精準查獲違規傾廢案件261起。三是嚴密防範關鍵環節生態環境風險。建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定期巡查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定期巡航,每年對有人石油平臺、陸岸終端處理廠等開展不少於1次全面檢查,嚴密排查溢油風險隱患。制定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處置預案,穩妥應對生産安全事故引發溢油事件。
  近年來我們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努力營造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社會氛圍,一是夯實管控基礎。開展“資訊大會戰、轄區大走訪”活動,收集各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資訊22類近3.9萬餘條。開通覆蓋沿海所有地區的95110海上報警服務平臺,高效處置盜採海砂、非法傾廢等破壞海洋資源環境類警情1426起。二是積極宣傳教育。深入漁港、碼頭、相關企業單位等重點部位,通過懸挂橫幅、發放宣傳冊、製作展板等方式,集中開展普法教育。定期發送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醒短信,積極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三是強力震懾引導。通過舉行啟動儀式、主題宣傳等形式,加強專項行動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力。組織開展年度典型案例評選,加大違法案件通報曝光力度,收到打擊一批、震懾一片、穩定一方的良好效果。
  下一步中國海警局將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新期待,以服務保障海灣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加快提升海洋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統籌加強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利用領域監管,全面強化重點難點問題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為“十四五”規劃各項任務有效落實提供堅強支撐。
  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今年1月份的時候,多部門共同印發了《“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這個規劃提出要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規劃還涉及了要建設50個美麗海灣的目標,想請問一下為什麼這樣重視美麗海灣的建設?下一步推動規劃目標如期實現有哪些主要的思路和舉措,謝謝。
  張志鋒:謝謝人民日報記者對“十四五”美麗海灣建設工作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就需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
  在編制《“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美麗海灣建設作為工作主線,這正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灣區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親海環境整治等的重大創新性舉措。
  確定這一工作主線,主要考慮海灣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更是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抓住了海灣,就抓住了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突破口,就抓住了沿海地區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的牛鼻子。
  2019年以來,我們組織沿海地方經過深入調研和反覆論證,把全國近岸海域劃分為283個海灣(灣區),在此基礎上,將“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指標和任務措施逐項細化分解、精準落實到每一個海灣(灣區),並向各沿海地方印發了每個海灣(灣區)的重點任務措施清單。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十四五”規劃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地方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根據283個海灣(灣區)各自的自然稟賦和突出問題,因地制宜、精準實施“一灣一策”的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其中,50個左右有條件的海灣要在“十四五”率先推進建設美麗海灣;其他海灣也要從“十四五”開始持續發力,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海灣生態環境品質,最終到“十六五”末期基本都建成美麗海灣。
  二是強化技術幫扶、指導督促。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部屬單位的技術優勢,組織駐點技術幫扶組會同沿海省(區、市)共同深入一線,協助各沿海地市紮實推進海灣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各項工作任務。同時,建立定期會商研判機制,指導督促各沿海地方及時發現問題,深入追根溯源,採取針對性措施行動,從根子上推動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是注重引導激勵、多方參與。去年年底,我們組織沿海地方徵集了美麗海灣建設方面的8個優秀(提名)案例,在座很多媒體的記者朋友們已經幫助我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6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焦點訪談”欄目專門報道了福建省寧德市協同推進海灣污染防治和養殖業綠色轉型發展的突出成效,以及山東省青島市加強陸海統籌的海灣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等的生動實踐。今天,我們也在現場為大家準備了全部8個美麗海灣優秀(提名)案例的總結材料。這些案例可以説是“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沿海地方在推進美麗海灣建設過程中主動擔當作為、積極開拓進取的階段性成效。
  這樣的宣傳推廣工作,我們還將繼續堅持、不斷深化,並適時向全社會公開283個海灣(灣區)的生態環境品質狀況和美麗海灣建設進展情況,既加強對沿海地方的引導激勵,又強化監督、壓實責任,形成多方合力、提高工作質效。
  這裡,也請各位媒體記者朋友繼續關注、支援並大力宣傳沿海地方的工作。
  鳳凰衛視記者:海洋微塑膠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請問目前中國海域的海洋微塑膠的情況如何,在加強治理方面生態環境部有哪些措施?
  張志鋒:塑膠污染治理是人民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更是關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國之大者”。這兩年的例行新聞發佈會,記者朋友們都會問到有關海洋塑膠污染和微塑膠治理監管的進展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包括海洋微塑膠在內的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近年來,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項任務舉措,深入推進塑膠污染的全鏈條治理和監管。上個月發佈的《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佈了相關監測評價結果:我國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約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膠平均密度約為0.44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均處於中低水準。
  近年來,沿海地方在海洋塑膠污染治理方面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經驗做法。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積極探索,打造海洋塑膠污染治理“藍色迴圈”新模式: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組織漁民等對海洋塑膠垃圾進行回收,回收後的塑膠統一轉運至相關企業進行批量再生,並製作成為手機殼等高附加值産品,産品出售後的收入又反哺參與海洋塑膠回收的漁民等。我手裏拿的這個手機殼,就是照片上這5位漁民所收集的海洋塑膠來製作的,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溯源,看到製作這個手機殼的塑膠是誰撿的、誰運的、存哪、誰轉運、誰再生、誰製造等。通過這樣一個“藍色迴圈”,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産業協同、公眾參與的海洋塑膠污染治理新模式,對於破解海洋塑膠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多元共治難等痛點堵點做了很有價值的實踐探索。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嚴格塑膠垃圾的源頭管控與入海防控。按照“十四五”工作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強塑膠生産和使用的源頭減量,加快推進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大幅減少塑膠垃圾環境泄漏量。同時,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膠垃圾的源頭管控與入海防控,多措並舉減輕海洋垃圾的源頭排放壓力。
  二是推進沿海地方政府加強海洋垃圾和塑膠污染治理。我們將繼續加強海洋垃圾和微塑膠等的監測監管,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長效機制。近期,要重點落實好發展改革委&&制定的《江河湖海清漂專項行動方案》,組織相關沿海地方在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灣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拉網式塑膠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三是加強海洋垃圾防治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從剛才的案例可以看到,海洋垃圾治理迫切需要廣大社會公眾的關心、支援和積極參與。今年“六八海洋日”,中華環保聯合會舉辦的公眾凈灘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我們海洋司和發改委環資司也都積極參與。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聯合各方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教育,爭取吸引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公眾積極參與凈灘凈海公益活動和美麗海灣建設,大家共同攜手努力讓“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成為濱海常景常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陸地排放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請介紹一下目前入海排污口排查的進展,後續還將如何落實《意見》要求,謝謝。
  張志鋒:謝謝您的提問!
  國務院辦公廳年初印發的《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從開展排查溯源、實施分類整治、嚴格監督管理等方面對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作出了系統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於從源頭上減輕污染物排海壓力、促進近岸海域環境品質改善等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通過加強入海排污口的監督管理,有利於進一步明確並壓實沿海地方各級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等的陸海統籌污染防治責任,倒逼沿海地區生産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一直高度重視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2019年,由我部執法局&&,率先在渤海組織開展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排查出1.8萬餘個入海排污口,建立了技術體系,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對全國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分類監管等也作出了總體部署,要求到2025年基本完成近岸海域範圍內的入海排污口排查和重點海灣入海排污口整治。
  國務院辦公廳《實施意見》印發以來,我們就進一步加強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細化了落實方案,成立了專項技術幫扶組,統籌推進相關管理辦法、技術標準等的起草編制,指導督促沿海各地紮實開展各項工作。當前,環渤海三省一市正在持續推進入海排污口的溯源整治,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全面啟動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貫徹落實《實施意見》的各項任務部署,以近岸海域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推動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範的入海排污口監管體系:
  一是分區分類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推進各沿海地區的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在查清入海排污口底數的基礎上,穩妥有序落實“取締一批、合併一批、規範一批”等的分類整治要求。
  二是建立健全入海排污口監管體系。按照“全面覆蓋、分類管理、全程監管”的思路,加快推進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體系、技術體系、日常監管體系等的建立健全,實現從排污單位到入海排污口,再到污水受納海域等的全過程監督管理。
  三是加強入海排污口的日常監管。組織生態環境部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加大對沿海地方入海排污口日常監管工作的監督指導力度,建立核查通報和成效評估機制。及時總結推廣各沿海地方好的經驗做法,加強資訊化建設與管理,不斷提升入海排污口監管能力和水準。
  謝謝大家!
  新黃河記者:我們關注到《“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繼續開展‘碧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行動”,請問今年是否繼續開展,有哪些具體考慮?謝謝。
  劉德軍:感謝提問。下面由我回答這個問題。自2020年中國海警局聯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連續開展“碧海”專項執法行動以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各領域監管檢查得到了全面強化,海洋污染與生態破壞突出問題得到了集中整治,可以説專項行動的成效是非常明顯的,碧海專項行動社會影響也在持續提升,我們將按照《規劃》的要求,把專項行動持續部署下去。目前我們正在認真研判當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就專項行動的任務重點、行動樣式、力量運用、協同配合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擬於近期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今年的專項行動,主要考慮:一是在全領域覆蓋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打擊整治的重點,增強行動的針對性。二是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多承擔綜合執法職能,要通過加強專項行動和執法力量的統籌,有效減輕基層的執法負擔,進而提升打擊整治成效。三是進一步加強執法協作配合,讓各級海警機構和地方海上執法部門聯勤聯動更加經常、工作配合更加順暢、協同執法更加高效。謝謝。
  中國日報社記者:最近幾年大家特別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情況。我想問一下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情況,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態的總體情況怎麼樣?在進一步保護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方面,生態環境部有哪些計劃,謝謝。
  張志鋒:謝謝您對海洋生物生態保護工作的關注!
  加強海洋生物生態保護,是建設“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的必然要求和重大舉措。今年“六八海洋日”的主題就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海洋生態系統類型也是豐富多樣,從北到南分佈著河口、海灣、灘塗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發揮著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構築重要棲息環境、提供各類産品供給、保障人海和諧關係等重要生態功能。
  近年來,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全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均已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社會公眾在各種媒體上看到的海洋生物與人類和諧共處的報道也越來越多,比如:廈門灣的中華白海豚、深圳灣和潿洲島的布氏鯨、遼東灣的斑海豹,以及鴨綠江口、黃河口、長江口、閩江口、珠江口等眾多濱海濕地的候鳥天堂,等等。
  根據《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近岸監測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有6個呈健康狀態、18個呈亞健康狀態。這説明:一方面,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2016年的監測評價結果,還有2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狀態,到2018年降為1個,到2021年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另一方面,監測的大部分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仍處於亞健康狀態,佔比達到75%,説明“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仍然需要持續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持續加強海洋生物生態保護,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以海灣(灣區)為單元,加強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及棲息地、重要生態廊道等的系統性保護。
  二是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加強受損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恢復,落實好“十四五”相關規劃和行動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指導督促沿海地方識別受損海洋生態系統的區域分佈及問題特徵,有針對性地實施海洋生態恢復修復措施,加強對海洋生態修復區生態環境狀況的監督管理。
  三是加強海洋生物生態的監測監管,依據職責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大海洋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常態化生態環境監管,不斷強化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監測監控,多措並舉推動海洋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南方都市報記者:近日生態環境部開展了部分海水浴場水質監測並公佈了三期2022年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場水質週報,是否會通報其他區域的海水水質週報,對水質較差的區域有何舉措,謝謝。
  張志鋒:謝謝您提了一個大家在暑期普遍關注的問題!
  海水浴場是公眾臨海親海的重要空間,也是公眾直觀體驗和感受海洋生態環境品質的一面鏡子。生態環境部和沿海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海水浴場水質監測和環境保障工作。
  近年來,每到夏天游泳季節和旅遊時段,生態環境部就會在官方網站等平臺發佈沿海城市32個海水浴場的水質週報,為社會公眾親海戲水提供及時有效的環境資訊服務。這個工作,我們和沿海地方一直都在做。從歷年監測結果來看,目前監測的32個海水浴場水質總體處於優良水準,但也有個別浴場在部分時段出現海水中糞大腸菌群數量超標等問題,還有個別浴場海面上有少量漂浮物等等,影響了公眾的親海體驗。詳細情況大家可以去關注我們每週在生態環境部網站發佈的資訊。
  為切實保障海水浴場環境,近年來,沿海各地開展了不少針對性的環境治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河北省秦皇島市高度重視濱海沙灘環境保護與品質提升,將北戴河等岸段的濱海沙灘納入旅遊旺季“煙頭革命”工作機制,請市民、遊客和管理人員一起行動,共同維護優美潔凈的沙灘環境。廣東省汕頭市在青澳灣等持續強化陸海綜合治理,合理規劃和調整生態養殖佈局,及時清理轉運岸灘垃圾,切實保障海水浴場環境品質。這些工作讓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碧海藍天、潔凈沙灘,切身體驗到親海戲水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以推動落實《“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抓手,指導督促沿海地方繼續做好海水浴場環境治理和監測資訊發佈等工作:
  一是以沿海大中城市毗鄰海灣海灘為重點,加強海水浴場和濱海旅遊度假區等公眾親海區環境整治,強化岸灘和海漂垃圾常態化清理,因地制宜拓展生態化親海岸灘岸線。
  二是全面排查整治海水浴場、濱海旅遊度假區周邊入海污染源,堅決取締非法和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依法清退影響海水浴場和沙灘環境品質的濱海養殖區等,著力推進海灣水體和岸灘環境品質整體改善。
  三是繼續加強海水浴場環境品質監測預報,通過生態環境部和各沿海地方多個平臺,及時發佈海水浴場環境資訊,為公眾臨海親海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便民資訊服務。
  環球時報記者:請問在疫情防控情況下,我國醫療廢物收集和處置情況如何?
  劉友賓: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與監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多個關於加強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與監管的文件及相關技術規範,大力提升醫療廢物監管水準和處置能力,指導督促相關地方嚴格落實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全覆蓋、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全落實“兩個100%”工作要求。
  各地加快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處理能力顯著提升。2019年,全國共産生醫療廢物118萬噸,集中處置能力為154萬噸/年。2021年,全國共産生醫療廢物140萬噸,集中處置能力超215萬噸/年,比疫情前提高了39%。
  此外,各地還儲備了較為充足的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工業爐窯等協同應急處置能力,可隨時啟用保障應急處置,現有醫療廢物常規和應急處置能力能夠滿足包括核酸檢測廢物在內的醫療廢物處置需求。
  從近期調度情況看,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醫療廢物處置情況總體平穩有序。近三個月以來,全國涉及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市(州)和直轄市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日均負荷率均低於90%,其中97%的地區低於80%,66%的地區低於50%,所有醫療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基本做到日産日清。
  生態環境部將持續關注全國醫療廢物産生及處置情況,配合衛生健康部門做好核酸檢測廢物的分類管理和收運處置,進一步加強核酸檢測廢物的環境監管,維護人民群眾環境安全。
  紫荊雜誌記者:今年2月多部委聯合印發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確定了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為重點方向,請問這幾個重點海域是如何確定的,在治理上有哪些難點?謝謝。
  張志鋒:謝謝您的提問!
  剛才,我已經簡要介紹了,“十四五”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的主要任務,就是在3大重點海域、8個相關沿海省(市)和“2+24”沿海城市組織開展10項攻堅行動,以確保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之所以確定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為重點攻堅方向,主要考慮是:三大重點海域都處於我國沿海高品質發展的戰略交匯區,區域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相對比較集中和突出,人民群眾對這些區域優美海洋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協同攻堅,以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的突出成效,引領和帶動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改善逐步由量變轉向質變。
  同時,“十四五”要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對海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要求也更高,治理的重點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還需深化,重點是要把好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流這兩道關鍵入海“閘口”;二是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仍需久久為功,重點是要協同推進重要海洋生物棲息地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這兩類重大生態修復任務;三是治理監管的長效機制還需建立健全,特別是要加強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建設。對於這些重點難點問題,《行動方案》中均作出了針對性的部署和要求。
  當前,8個沿海省(市)都已經編制省級攻堅戰實施方案,不僅嚴格貫徹落實了國家有關部署和要求,而且在陸海統籌的攻堅範圍、重點任務要求、工作推進機制等方面,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再作了延伸和拓展。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和監督評估。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貫徹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總體要求,以“2+24”沿海城市及其管理海域為重點,逐級分解目標任務,層層壓實責任,把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的實施情況納入“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同時,會同相關部門加強指導督促,建立定期調度和評估機制,推動將攻堅戰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的長效機制。
  二是加強技術幫扶和科技支撐。組織駐點技術幫扶組深入“2+24”沿海城市一線,協助各沿海地市,按照國家和省級方案要求,進一步細化落實“一口一策”“一河一策”“一灣一策”等的具體行動措施和工程項目等。同時,組織專家團隊針對性地開展攻堅戰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的協同攻關,編制專項技術要點,為沿海地方提供及時有效的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
  三是加強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既要加強對沿海地方攻堅戰階段進展與成效、經驗與模式等的大力宣傳,也要進一步強化“開門問策”,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和沿海地區老百姓的心聲,及時動態調整和深化相關攻堅舉措,以重點海域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協同推進沿海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謝謝!
  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記者:最近我們關注到生態環境部發佈了《關於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請問為什麼要出臺這樣一份文件,文件裏有哪些亮點和措施值得關注,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友賓:制定實施《關於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紮實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的具體舉措。《通知》對近年來環評領域服務重大投資項目的有效舉措進行系統整合,提出一批創新舉措,指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提升環評審批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準,提高審批效率。
  《通知》以改革試點方式提出環評審批方式新舉措:
  一是開展“打捆”環評審批。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等級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轉運站、污水處理廠等項目,位於相同市級或縣級行政區且項目類型相同的,可“打捆”開展環評審批。這個“捆”主要針對具有同質性、關聯性的一類建設項目,既可以由建設單位來“打捆”,將同一類建設項目編制一個環評文件,一併報批;也可以由審批部門來“打捆”,將同一類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統一組織評估、審查,從而提高環評審批效率。
  二是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項目環評審批和總量指標掛鉤。公路、鐵路、水利水電、光伏發電、陸上風力發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保供煤礦項目,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在嚴格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前提下,對區域環境品質影響小,這類項目環評審批可不與污染物總量指標掛鉤。
  三是規劃與項目環評統籌推進、壓茬審查審批。對不涉及禁止開發區域、環境影響簡單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項目,規劃環評審查可與項目環評審批統籌推進,壓茬辦理,最大程度地為項目推進節省時間。
  《通知》發佈以來,我部已批復引江補漢工程、北沿江高鐵上海至合肥段、海則灘煤礦等水利、交通、煤炭等行業重大項目環評文件13項,涉及總投資超過3100億元。其中,對於近期擬開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3個重大水利工程,我部提前介入指導環評文件編制,創新機制優化審查流程,開闢綠色通道,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守牢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進度,在審批時限內提前完成了相關批復,為工程開工創造了條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通知》精神的落實,為經濟發展做好服務和保障。
  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複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上升,發展態勢也備受關注。海洋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海洋領域服務保障“六穩”“六保”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張志鋒:謝謝你的提問。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部署要求,積極主動作為,在海洋領域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服務保障“六穩”“六保”:
  在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評管理方面,一是積極主動對接,主動了解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等國家重大項目情況,建立重大項目臺賬,開闢綠色通道,提前介入指導,依法依規加快推進環評審批;二是提高審批效率,今年第一、二季度先後批復海洋工程建設項目15個,涉及總投資約669億元,推動渤中氣田開發工程等重大項目儘快落地;三是暢通服務渠道,利用“網際網路+政務”系統、視頻評審會等方式,推行審批事項網上受理、網上審查,便利企業和個人實行“不見面”審批審查。
  在海洋傾倒管理方面,一是聯合自然資源部共同印發《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系統謀劃“十四五”期間傾倒區總體佈局,充分保障沿海港口航道建設和運作維護中的疏浚物傾倒等重大需求;二是做好傾倒許可證核發工作,今年以來共核發傾倒許可證近400本,為深中通道、北京燃氣LNG、廣湛鐵路海底隧道等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實施提供服務和保障;三是進一步落實“放管服”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將“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核發”審批事項下放至3個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方便沿海相關企業就近辦理許可證,切實提高服務效能。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強主動服務、指導協調和重點支援,為協同推進沿海經濟高品質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