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藍天保衛戰專家談(3)丨民用散煤治理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需要堅持的重點方向

2020-03-10

2020-03-1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近日陸續推出系列專家解讀,我們予以轉發,進一步回應公眾關切。本期邀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新疆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民用散煤使用變化及對大氣污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解讀。

  近年來“2+26”城市民用散煤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近年來民用散煤治理一直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之一。近三年通過煤改氣煤改電(簡稱“散煤雙代”),“2+26”城市使用散煤的居民戶數從約2400萬戶下降到約1000萬戶,散煤用量從每年約5600萬噸下降到2300萬噸左右。散煤的削減能夠直接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尤其是SO2、一次PM2.5,初步估算,2017和2018年僅散煤雙代一項措施的SO2減排量就分別佔“2+26”城市主要冬防措施減排量的11%和19%,一次PM2.5減排量佔23%和34%。

  散煤燃燒沒有任何污染物控制措施,單位燃煤污染物排放量是電廠的15倍以上,排放高度低,對環境品質影響顯著。散煤雙代改善效果模擬結果表明,2017年散煤雙代措施使“2+26”城市採暖季PM2.5濃度下降3%–28%左右,北京市下降約15%;2018年散煤雙代使“2+26”城市採暖季PM2.5進一步下降2-14%左右,北京市進一步下降約9%。

  再看看空氣品質監測數據,近年來“2+26”城市秋冬季空氣品質整體大幅改善,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與2016–2017年秋冬季相比,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26%,2018–2019年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下降21%,整體呈下降趨勢。從來源解析結果上看,與2016–2017年秋冬季相比,2017–2018年秋冬季和2018–2019年秋冬季各類源對PM2.5的絕對濃度貢獻均值下降顯著,其中民用散煤降幅最大,分別下降57.8%和40.0%。由此可見,民用散煤治理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春節期間民用散煤使用和雙代復燃是京津冀大氣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春節期間,由於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和疫情防控,大家都宅在家裏,為掌握散煤使用變化及“雙代戶”散煤復燃情況,我們採取三種方式進行了調查分析。2000份問卷調查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民用散煤消耗量較節前增長了約30-40%;基於4個典型城市煤改氣和煤改電戶數、燃氣量和用電量數據分析,初步核算4個城市的平均復燃率約15%;對某市47家居民開展入戶調查,發現使用散煤採暖的用戶佔比約36%,同時發現該區域還存在一些散煤銷售點。

  根據以上散煤使用量變化初步估算了污染物排放量。結果表明,春節期間民用散煤一次PM2.5日均排放量佔全社會排放的比例由節前的25%提高到42%、SO2由33%提高到50%。考慮到2019年又新增500多萬戶實施煤改電煤改氣,與去年春節期間相比,由於同樣存在雙代戶散煤復燒,散煤排放量同比下降比例低於預期,僅下降20%左右。

  “2+26”城市春節期間與節前一次PM2.5、SO2排放構成

  民用散煤治理仍是需要堅持的重點方向

  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仍有約1000余萬戶燒煤取暖,加之部分散煤雙代復燃,這些散煤燃燒對採暖季大氣污染仍有重要貢獻。為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繼續推進京津冀及周邊民用散煤污染治理。同時,在確保溫暖過冬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監管,鞏固散煤雙代成果。

  來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