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藍天保衛戰專家談(8)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排放強度大,排放結構和佈局不合理,污染治理需久久為功

2020-03-28

2020-03-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近日陸續推出系列專家解讀,我們予以轉發,進一步回應公眾關切。本期邀請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源排放結構和佈局進行了分析解讀。

  區域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結構和佈局不合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能源以煤為主、産業結構偏重化工、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結構不合理。大氣攻關項目研究表明,“2+26”城市煤炭消耗量約7億噸,佔能源總消耗量的近70%;“2+26”城市粗鋼産量約佔全國30%,單位國土面積粗鋼産量是全國平均的11.8倍,焦炭産量9000多萬噸,單位國土面積焦炭産量是全國平均的7.3倍;建材行業企業數量多、分佈散,污染綜合治理水準不高,聚集了全國23%的平板玻璃、16%的衛生陶瓷、10%的水泥熟料産能;石油煉化能力約佔全國的17%,單位國土面積煉化能力是全國平均的6倍,工藝複雜、排污節點多,治理難度大;貨運80%以上靠公路,柴油車排放和油品超標嚴重,柴油超標率高達81%。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仍是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強度(單位國土面積排放量)最高的區域。“2+26”城市佔全國國土面積不到3%,卻排放了全國15%以上的一次PM2.5、10%的SO2和NOx、8%的VOCs,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5倍、歐盟平均水準的5–12倍,美國的3–14倍。從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和近年來排放量變化來看,NOx和VOCs排放量目前仍處於高位,需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排放空間分佈不合理。以晉城、邯鄲、聊城、安陽為代表的晉冀魯豫交界地區,以石家莊、邢臺為代表的太行山沿線城市和以唐山、天津、滄州、濱州為代表的渤海灣沿線城市,集聚了大量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保定、邯鄲和石家莊等城市民用散煤集中,三市農村人口達到京津冀地區農村人口總量的40%。從“2+26”城市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排名可以看出,唐山市一次PM2.5、SO2和NOx排放量均居首位,石家莊、天津、邯鄲、鄭州等城市污染物排放緊隨其後。

  總而言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位且排放強度遠超全國平均水準,加上區域上地理條件先天不足,大氣環境容量有限,秋冬季不利氣象條件下環境容量進一步減少,導致區域大氣重污染頻發。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污染物排放強度與全國及歐美平均水準比較(2012年數據引自MEIC排放清單)

  2018年“2+26”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分佈

  春節期間污染物排放變化

  今年春節期間恰逢疫情管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交通運輸、建築施工、餐飲服務和其他勞動密集型行業活動水準大幅降低。但是鋼鐵、焦化、石化、化工等生産工序中不可中斷的生産設備仍在運轉,由於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裏,加上部分雙代戶復燃,春節期間民用散煤消耗量增長,致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雖有降低但仍處於高位。綜合分析得出,2020年春節期間一次PM2.5排放量較春節前減少17%,同比減少27%;SO2較春節前減少10%,同比減少20%;NOx較春節前減少46%,同比減少33%;VOCs排放量較春節前減少26%,同比減少24%。總的來看,春節期間各類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所下降,但由於不利氣象條件下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減少50%以上,以及區域內污染傳輸的影響,部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仍超環境容量2倍以上,導致春節期間發生大氣重污染過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春節前後主要污染物排放變化

  大氣污染治理還需久久為功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排放結構和佈局不合理,污染治理還需久久為功,應持續推進能源、産業、交通結構調整,強化工業污染綜合防治,仍然是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的主攻方向。在能源結構方面,穩步推進煤炭減量替代,持續提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與佈局優化,限制長流程鋼鐵産能,實施“以鋼定焦”,進一步降低鋼焦比,建材行業大力提升清潔能源比例、逐步淘汰落後産能,持續推進工業提標改造。以“公轉鐵”和柴油車污染治理為重點,打造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重點港口實現煤炭、礦石等100%鐵路運輸。加強污染源線上監測和監管,確保工業企業排放穩定達標;針對“散亂污”企業,建立“衛星遙感+高清視頻+網格核查+公眾舉報”的識別體系,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

  來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