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

2009-06-17

2009-06-1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狀  況

  海水水質

  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與上年相比,水質略有上升。近海大部分海域為清潔海域;遠海海域水質保持良好。

  2008年,近岸海域監測面積共281012平方千米,其中一、二類海水面積212270平方千米,三類為31077平方千米,四類、劣四類為37665平方千米。

  按照監測點位計算,全國近岸海域水質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一、二類海水比例為70.4%,比上年上升7.6個百分點;三類海水佔11.3%,與上年持平;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18.3%,下降7.1個百分點。

 

  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黃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渤海水質一般,東海水質差。北部灣海域水質優,黃河口海域水質良,一、二類海水比例在90%以上;遼東灣和膠州灣海域水質差,一、二類海水比例低於60%且劣四類海水比例低於30%;其他海灣水質極差,劣四類海水比例均佔了40%以上,其中杭州灣最差,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100%。與上年比較,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和北部灣一、二類海水比例上升10%以上。

  渤海  近岸海域為輕度污染,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7.4%,與上年相比,上升4.1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12.2%,下降10.2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pH和鉛。

  黃海  近岸海域水質為良,一、二類海水比例為92.6%,與上年相比,上升7.4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佔3.8%,下降1.7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東海  近岸海域為中度污染,一、二類海水佔38.9%,與上年相比,上升10.5個百分點,四類和劣四類海水佔43.2%,下降12.6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南海  近岸海域水質為良,一、二類海水比例為89.3%,與上年比較,上升5.6個百分點,無四類海水,劣四類海水佔5.8%,下降2.3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pH。

 

 

  近岸海域沉積物品質

  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沉積物品質狀況總體良好,沉積物污染的綜合潛在生態風險低。部分海域沉積物受到銅、鎘、石油類和多氯聯苯污染。

  近岸海域貝類體內污染物殘留狀況

  2008年,中國近岸海域局部環境受到了鉛、鎘、砷和石油烴的污染。近岸海域部分貝類體內的鉛、石油烴、鎘、砷和滴滴涕殘留水準超第一類海洋生物品質標準。

  多年監測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國近岸海域貝類體內石油烴的殘留水準基本保持不變,部分近岸海域貝類體內鉛、滴滴涕、多氯聯苯和鎘的殘留水準呈現下降趨勢。

   陸源污染物入海狀況

  入海河流  監測的198條入海河流水質總體較差,污染物入海量大於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東海的河流污染物入海總量遠高於其他海區。

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類別 

 

入海海區

水質類別(個)

名稱

I類

II類

III類

IV類

V類

劣V類

合計

渤海

0

2

4

7

4

32

49

黃海

0

3

15

12

7

18

55

東海

0

1

3

4

3

15

26

南海

0

3

17

10

9

29

68

合計

0

9

39

33

23

94

198

  198個入海河流斷面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約為:高錳酸鹽指數 471.0萬噸,氨氮83.3萬噸,石油類5.16萬噸,總磷29.6萬噸。

入海河流排入四大海區各項污染物總量 

 

海區

高錳酸鹽指數(萬噸)

氨氮(萬噸)

石油類(萬噸)

總磷(萬噸)

渤海

11.8

2.9

0.16

0.3

黃海

25.1

4

0.35

0.6

東海

311.4

59.3

2.5

17.4

南海

122.7

17.1

2.15

11.3

合計

471

83.3

5.16

29.6

  直排海污染源  526個日排污水量大於100噸的直排海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綜合排污口的污水排放總量為45.65億噸,各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 31.29萬噸、石油類1864噸、氨氮 41531噸、總磷4213噸、汞 0.25噸、六價鉻 0.31噸、鉛 2.7噸、鎘 0.16噸。

各類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況 

 

污染源類別

廢水量(億噸)

化學需氧量

石油類

氨氮

總磷

六價鉻

(萬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噸)

合計

45.65

31.29

1864

41531

4213

0.25

0.31

2.7

0.16

工業

15.41

4.31

154

2210

204

0.008

0.3

0.4

0.07

生活

7.36

7.85

703

12110

1384

-

-

-

-

綜合

22.88

19.13

1007

27211

2625

0.24

0.006

2.3

0.09

四大海區受納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情況  

 

海區

廢水量(億噸)

化學需氧量(萬噸)

氨氮(萬噸)

石油類(噸)

總磷(噸)

渤海

1.32

0.77

0.08

166.3

35.2

黃海

8.29

6.33

0.64

215.1

826

東海

26.32

13.52

1.8

526.4

1092.2

南海

9.72

10.66

1.63

956.4

2260.1

  海洋漁業水域環境狀況

  海洋重要魚、蝦、貝、藻類的産卵場、索餌場、洄遊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東海區、黃渤海區部分漁業水域和珠江口漁業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渤海及南海近岸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石油類的污染以東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與上年相比,無機氮、化學需氧量的污染範圍有所增加,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的污染範圍略有下降。

  海水重點增養殖區主要受到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的污染。無機氮污染以南海區和東海區部分增養殖水域相對較重,活性磷酸鹽污染以東海區部分增養殖水域相對較重。與上年相比,石油類的污染範圍明顯降低,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的污染範圍有所增加。

  海洋漁業水域沉積物中,主要受到鎘、汞、銅和石油類的污染。石油類、鎘、汞污染以南海區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銅污染以東海區和渤海部分漁業水域相對較重。

  海洋污染事故

  船舶污染事故  沿海發生船舶污染事故136起,累積溢泄量(溢油、含油污水、化學品、油泥等)約155噸,其中涉及10噸以上50噸以下溢泄事故6起,未發生50噸以上溢泄事故,重大污染事故發生率同比顯著降低。

  赤  潮  2008年,全海域共發生赤潮68次,累計面積13738平方千米,與上年相比,赤潮發生次數減少14次,赤潮累計面積增加2128平方千米。其中,渤海 1次,面積30平方千米;黃海12次,累計面積1578平方千米;東海47次,累計面積12070平方千米;南海8次,累計面積60平方千米。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引發的赤潮11次,累計面積約610平方千米,分別佔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的16.2%和4.4%,比上年度分別減少15.0%和 12.0%。

  2008年,全海域共發生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赤潮24次,累計面積為12438平方千米,其中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赤潮3次,累計面積5850平方千米。東海仍為中國赤潮的高發區,其赤潮發生次數和累計面積分別佔全海域的69.1%和87.9%。

  措施與行動

  【中國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行動計劃】  “中國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國家行動計劃”(簡稱“中國NPA”)是聯合國環境署“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計劃”(簡稱“GPA”)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08年,在完成《中國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國家報告》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了“中國NPA”的編制工作。

  【海洋規劃和立法工作持續推進】  國家出臺了首部海洋領域總體規劃《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了《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年-2015年)》、《全國海洋標準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公佈實施了《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國家海洋局深化渤海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渤海海洋環境保護工作,2008年,國家海洋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組織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校,編制了《渤海環境立體監測與動態評價規劃綱要(2008-2012)》。

  【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取得突破】  2008年,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繼續加大海洋保護區的監管力度,穩步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各項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加大紅樹林、珊瑚礁、海灣、海島、入海河口和濱海濕地等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建立了江蘇海州灣海灣生態與自然遺跡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浙江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山東東營黃河口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山東東營利津底棲魚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和山東東營河口淺海貝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 

來源:《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