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督察整改看成效(25)丨牢記囑託勇擔當 抓實整改護洱海
——雲南省大理州以問題整改助推洱海高水準保護流域高品質發展

2021-02-02

2021-02-02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一針見血地指出:“洱海環湖治污、截污體系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洱海入湖水質較差;洱海流域非煤礦山違法現象突出;洱海周邊建設強度偏大、空間規劃及管控滯後”等問題。對此,雲南大理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殷殷囑託,自覺把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歷史擔當,不折不扣抓實問題整改,強力推進“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全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的階段性成效。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五年再次到雲南考察,對洱海生態綜合治理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一、直面問題,正視差距,整改堅決有力

  把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擺在壓倒性位置,作為壓倒性任務,堅決有力抓好整改落實。“大理州全面打響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被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作為典型經驗受到通報表揚。

  (一)決心體現在各級高位推進上。省委書記親自研究部署、親自調研指導,及時果斷作出“採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的重大決策部署,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擔任組長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省長擔任洱海省級總河長,省長堅持每季度、分管副省長堅持每月研究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從省級層面高位推動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州委、州政府把洱海保護治理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最高的政治看齊,堅持以洱海保護治理統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組建州縣市一線指揮部,向流域18個鄉鎮(辦事處)派駐一線工作隊,構建覆蓋全流域2580名五級河湖長的網格化管理責任體系,做到一線決策、一線協調、一線作戰;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全面強化對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工作成效的跟蹤問效,用“硬指標”“真考核”層層推動工作責任落實。

  (二)決心體現在“四個不放過”上。把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貫穿整改各環節、全過程,做到問題不查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四個不放過”,並對工作責任落實不到位、問題整改不力、推諉扯皮,以及不作為亂作為、抓環保工作不力等問題嚴肅追責問責,環境保護督察開展以來,全州洱海保護治理問責218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39人。以嚴肅責任追究倒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涉及洱海的17個問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同時,由點及面、舉一反三,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持續保持環境監管執法的高壓態勢,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三)決心體現在進一步加大投入上。中央持續關懷,國家部委在政策、項目、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給予大理和洱海保護重點傾斜,生態環境部把洱海列入“新三湖”進行保護,財政部將洱海保護治理5個項目列入PPP項目庫,國家發改委批准了《雲南省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雲南省級財政從2017年起連續5年每年安排6億元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十三五”以來洱海保護治理共投入318.86億元,是“十二五”5年投資42.11億元的7.5倍。

二、深挖根源,注重長效,督察成效明顯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推動了洱海保護治理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

  (一)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思想認識發生根本性變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理念不斷鞏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得到了貫徹落實,將每月第一個星期六確定為“洱海保護日”,“我不上誰上、我不幹誰幹、我不護誰護”“洱海清、大理興”形成共識。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責任和擔當意識不斷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發展要管環保、管生産要管環保、管行業要管環保得到落實。洱海流域依法拆除違法違章建築2941戶38.1萬平方米。徹底關停洱海流域57家非煤礦山,並完成生態修復。流域內3個水泥廠全部關停,依法拆除蒼海高爾夫旅遊綜合項目二期55棟違建別墅。全面停止了海東開發,大幅壓減原有規劃面積和人口,完成了海東面山5.8萬畝綠化。啟動了大理新區規劃建設,著力疏減洱海流域人口和産業。

洱海流域非煤礦山生態修復情況

  (二)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未辦成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事。一是在洱海2565平方公里流域內構建了城鄉一體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9座、污水收集管網4461公里、尾水塘庫92座、生態濕地2.76萬畝,實現了“從農戶到村鎮、收集到處理、尾水排放利用、濕地深度凈化”的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二是構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全力實施“三禁四推”工作,洱海流域全面取消大蒜種植12.36萬畝。三是構建環湖生態防護體系,完成臨湖15米以內1806戶7270人的生態搬遷,騰退土地1029畝,用於建設129公里環洱海生態廊道,徹底杜絕“人進湖退”,為洱海構建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使人民群眾共建共用保護治理成果,不斷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四是構建清水入湖工程體系,建成“三庫連通”清水直補工程,整治無序取水、實施城鄉統供水、入湖河道生態治理、海西清水疏導、末端攔截消納,全面消除27條主要入湖河流Ⅴ類以下劣質水體,實現了億方清水入湖。

生態綠道

蒼山靈泉溪清水産流修復工程

  (三)推動了洱海高水準保護流域高品質可持續發展。一是下決心聚焦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跳出傳統模式,以嶄新理念和業態推動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積極推動流域內産業轉型升級,徹底轉變了“環湖造城、環湖佈局”的發展模式,打造了“洱寶話梅”等一批具有大理特色、高原品質的綠色有機農業“金字招牌”,推動了蒼洱核心景區遊向全域旅遊轉變,洱海流域發展更平衡、更有品質、更可持續。二是下決心解決岸上、入湖河流沿線、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徹底轉變了“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三是下決心健全完善投入機制,真正做到以洱海保護治理統領大理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徹底轉變了“沒有錢就不治湖”的被動狀態。四是下決心處理好應急與謀遠的關係,更加精細地對流域點源、面源、入湖河流和湖泊進行系統治理,統籌解決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問題,徹底轉變了“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洱海水生態系統更加健康,洱海水質持續穩定向好,2018、2019年連續實現7個月Ⅱ類,總體好于2015年的水準,2020年1至9月有5個月全湖水質達到Ⅱ類,國控284點斷面水質評價為“優”;全湖平均透明度提高到1.82米,湖內沉水植被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凈增70%;洱海流域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個百分點,洱源縣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四)壓實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各方責任。一是通過嚴格督察問責,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受到了警醒,強化了環保責任的落實,“大環保”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在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中,各級各部門全力推進問題整改,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生態環境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以“大環保”的視野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夯實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三是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提高了各級幹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綠色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落地生根。

  (五)提升了洱海保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水準。一是構建起了“多層級聯動、全流域覆蓋、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保護治理體系和責任體系,形成了“書記省長帶著幹、國家部委幫著幹、白州上下齊心幹”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了由10所國內一流科研單位專家院士領銜的科研支撐團隊,建立洱海監控預警資訊系統,以精準的研判、科學的決策推動洱海保護治理。三是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産,調整優化以洱海流域為核心“1+6”區域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佈局。四是新修訂的《洱海保護管理條例》明確劃定洱海一、二、三級保護區,開啟了用法律武器保護洱海的新征程。五是借力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加快補齊環境保護短板,聚集了全國湖泊保護特別是藍藻防控最先進的技術,加大控藻設施設備建設,洱海流域藍藻應急日處置能力達64.48萬立方。

蒼山洱海

  牢記囑託再出發,守好洱海再啟程。雲南大理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重要指示精神和對洱海保護治理再次囑託為新起點,堅持問題導向,鞏固督察整改成果,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幹,奮力推動洱海高水準保護和流域高品質發展,奮力把大理打造成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基地和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讓“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