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督察整改看成效(28)丨從索取到守護巍巍祁連山再現勃勃生機 ——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保護工作階段性成效明顯

2021-02-06

2021-02-0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一輩子放牧摸黑又起早,馬背上失去了青春卻不曾知道,放牧過羊群,放牧過馬群,放牧過今天,放牧過明天……”已過花甲之年的白銀蒙古族鄉東牛毛村村支部書記包興德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他會從祖先世代居住的祁連山草原上搬出來。老書記曾經為搬出草原而“怕”過,為限牧禁牧而“怕”過,為脫離逐水而居、轉場放牧的生活而“怕”過……而如今,眼看著遠處祁連山脈白雪皚皚,草原上空雄鷹翱翔,各種野生珍禽再現蹤影,牧民們搬下山搞起了生態種植、舍飼養殖、文化旅遊,寂靜的祁連山草原再次恢復了以往生機,老書記漸漸安下了心。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甘肅視察,對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給予“由亂到治、大見成效”充分肯定。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三年多的持續整治,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原環保部約談、中央祁連山專項督查、新聞媒體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具體問題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礦業權、水電站、旅遊設施項目分類退出工作也全部完成。自然保護區少了人為擾動,多了動物種群,一些多年難覓蹤影的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甘肅也先後涌現出了治沙英雄石述柱、王銀吉和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等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先進典型。特別是古浪縣“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2019年更是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甘肅省首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有力推進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落實。

祁連山整治後國家級保護動物成群出現情況

清理整治工作階段性成效明顯

  中辦國辦通報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指出違法違規開發礦産資源問題嚴重,部分水電設施違法建設、違規運作,周邊企業偷排偷放問題突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不力,其中礦山生態破壞和水電站違法運作是重中之重。甘肅全省上下,痛定思痛,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動真碰硬凈化政治生態,逐個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綠色發展的全新定位中,探尋符合自身實際的産業轉型之路。金昌市永昌縣地處祁連山北麓,在靠山吃山的年代,優美的祁連山也難逃被開發的命運。永昌縣新城子鎮向南大約20分鐘的車程,就可以驅車直達曾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下泉溝煤礦,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美麗綠色的地毯被染了黑色的污漬一樣,甚是扎眼。經過近兩年的整治,曾經滿目瘡痍的煤炭開採現場又披上了讓人心曠神怡的青山綠,如果沒有當地人指點,誰會想到這裡以前是被開腸破肚的煤炭採挖現場呢?

永昌縣下泉溝煤礦整治前後對比

  經過整治,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44宗探採礦項目已全部關停退出,通過平整覆土、種草造林、圍欄封育、加固護坡等措施,礦山環境全面治理恢復。

  2017年初,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甘肅:祁連山生態調查》,反映祁連山生態保護中存在水電站生態用水下泄不符合規範、企業違規排污等問題。調查節目中,數座水電站未按照要求下泄生態用水的事實歷然在目,引起了極大關注。面對嚴峻形勢,甘肅省立即對保護區內的42座水電站持續開展分類處置及周邊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全部建設安裝了不受人為控制的生態基流下泄設施和監控設備,水電站引(泄)水流量數據接入生態基流監控平臺,實現了遠端視頻監控全覆蓋,保障了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泄。

寺大隆二級水電站支洞臨建房整治前後對比

  為進一步夯實鞏固保護成效,甘肅還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25個旅遊項目進行全面整改,並實施了生態環境修復,對於保留運作的已完成手續補辦工作。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整治前後對比

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治理

  在堅決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現場整治的同時,一場針對祁連山生態環境的系統修復治理工程也同步展開。

  張掖市採取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個一”措施,實施保護區核心區農牧民搬遷工程,核心區149戶484人已全部搬出並妥善安置,95.5萬畝草原實施禁牧,3.06萬頭(只)牲畜出售或轉移到保護區外舍飼養殖,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生産經營項目全部退出,人為活動的擾動破壞基本禁絕。

  “以前,牧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強,在山裏挖蟲草、採蘑菇的人為活動較為普遍,容易對植被造成破壞。現在不同了,大家義務當起了守林員,對發現的盜獵、伐木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談起家鄉的變化,黨支部書記顧偉東有講不完的故事,“實現定居,轉變生産生活方式後,牧民們還探索出了天然放牧與‘異地借牧’結合的新模式,不僅保護了自然生態,還起到了增收致富的效果。”

  開展生態宜居搬遷只是當地開展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而針對祁連山草原生態局部退化問題,甘肅嚴格實行以草定畜,落實草原獎補資金與禁牧、減畜掛鉤政策,推行“牧區繁殖、農區育肥”發展模式,採取圍欄封育、禁牧休牧、劃區輪牧、退牧還草、補播改良等措施,加快整治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已提前完成三年減畜21.97萬羊單位的任務。同時,對祁連山保護區林草“一地兩證”重疊區域重新確權頒證,567萬畝林草重疊面積實現權屬分明,林草“一地兩證”問題全面解決。

  《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以林地保護和建設、草地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水土保持、冰川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支撐工程為支撐,累計完成投資34.49億元,佔總投資的95.02%;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祁連山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為重點,累計完成投資75.79億元,佔總投資的92.97%。金昌市在停止一切形式天然林採伐、實現森林資源“零消耗”的基礎上,搶抓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等六大工程的歷史機遇,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統堅持不懈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防沙治沙和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修復,通過開展“網際網路+義務植樹”試點市工作,實施“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線上線下項目,初步編制祁連山淺山區綠化10年規劃,將每年5月份第二個星期確定為“祁連山生態修復義務植樹周”,在保護區內種植喬木林5906畝,淺山區內種植灌木林5200畝、喬木林3134畝,隨著生態治理恢復等項目的實施,受損區域生態環境得以恢復,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祁連山下游民勤蔡旗斷面過水量突破4億立方米,創1972年以來新高,青土湖由荒漠再現碧波盪漾的景象,水面達到26.67平方公里,形成旱區濕地106平方公里。

青土湖由荒漠再現碧波盪漾、水鳥棲息景象

著力強化開發利用監管

  為了從根本上減少人為活動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甘肅制定了《甘肅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實施方案》,已于2017年11月完成祁連山地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任務,在永昌縣開展了勘界定標的試點工作。同時,制定《甘肅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試行版)》,將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10個縣列入範圍,嚴禁發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産業。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祁連山等自然保護區項目審批監管工作的通知》《關於嚴格規範全省自然保護區內項目審批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嚴格規範自然保護區內項目規劃、審批工作,將祁連山等各類自然保護區原規劃建設的水電開發項目全部調出。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嚴格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制度,開展環評合法性審查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已完成第3輪礦産資源總體規劃修編,將自然保護區全部納入禁止勘查開採區。省水利廳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水電站取水許可管理的意見》,對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續建項目,一律禁止審批取水許可。省林業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全省林業系統各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監督管理的通知》,對自然保護區全部項目進行清理排查整治;制定了《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了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標準和實施步驟。張掖市還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等手段,實現了對祁連山179處環境問題整改點和治理點監測全覆蓋,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天地一體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一系列政策法規“組合拳”的出擊,為進一步加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開發利用監管提供了有效依據和制度保障,也為今後構建常態化保護修復治理機制提供了有力遵循。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為積極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甘肅省編制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甘肅省片區實施方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省政府將祁連山22個保護站和18個森林派出所全部上劃省林草局管理,進一步理順祁連山保護區管理體制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祁連山生態補償示範區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開展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和建立利益雙方責權相配套政策框架試點工作。制定《甘肅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實施意見》,推進祁連山地區黑河、石羊河流域開展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健全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制定《祁連山地區自然資源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確定肅南縣為試點縣,編制完成肅南縣自然資源資産監管體制和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印《甘肅祁連山地區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結果(三市及轄區內全部縣)》和《甘肅祁連山地區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結果(三市及轄區內八縣)》。制定《甘肅省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聯席會議制度》和《甘肅省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工作方案》,完成自然生態空間劃定更新、轉用規則和準入條件完善、實施細則修改等工作,形成了《甘肅省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技術指南》《甘肅省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實施細則》《甘肅省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工作報告(2017年度)》等階段性成果。

  祁連山不僅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河西走廊各族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山、生命之源。甘肅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殷殷囑託,緊緊抓住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有利時機,始終把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事關全省發展的底線性政治任務,正在讓綠色成為全省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