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沒有疫情發生的地區屬於低風險區嗎?低風險區人員離開所在地要帶核酸證明嗎?權威回應!

2022-07-22 來源:中國政府網

2022-07-22 來源:中國政府網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7月2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一起來看——
  全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7月份以來,全國的疫情總體上處於低水準波動狀態,近期少數地區疫情有所反彈,呈現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的態勢,單日報告的本土感染者數有所增加。
  近一週,疫情波及21個省份78個地市,其中7個省份報告的感染者數超過百例。甘肅蘭州、廣西北海、河南駐馬店疫情仍然處於進展階段,社會面傳播風險較大。總體上,各地在發生本土疫情後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影響較為局限,各地疫情應對處置能力和效率已得到進一步提升。
  但是,全球疫情出現反彈,暑期國內人員流動量加大,各地發生本土疫情的風險有所增加,全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各地要繼續嚴格按照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有關要求,堅持科學、精準、高效的防控原則,全鏈條落實好外防輸入的各項措施,不斷提高常態化防控情況下疫情監測的敏感性。發生疫情後,措施要堅決果斷,堅持以快制快,力爭用最短時間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疫情。
  第九版防控方案中,對高風險區的劃定和不同風險區域的管控措施有哪些調整?
  在以往防控工作中,對於有本土疫情發生地需要劃定高中低風險區,便於其他地區及時對可能流入的風險人員進行排查;同時還需劃定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便於快速處置本地疫情傳播。為進一步簡化疫情防控實際操作,解決兩套風險區域劃定工作中所暴露的一些問題,第九版防控方案對兩套風險區域劃定標準進行整合,對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高中低風險區的概念,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
  高中低風險區的劃分是在發生疫情的縣(市、區、旗)內劃分。沒有疫情發生的縣(市、區、旗)全域實行常態化防控措施。對於跨區域外溢的高風險區人員,流入地採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跨區域溢出的中風險區人員,採取7天居家醫學觀察。跨區域外出的低風險區域人員,不需要採取隔離管控措施,但要求3天內完成兩次核酸檢測,並做好個人健康監測。
  沒有疫情發生的地區屬於低風險區嗎?低風險區人員外出要帶核酸陰性證明嗎?
  第九版防控方案中,低風險區是指中高風險區所在的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相對於高中風險區的風險低,但是相對於沒有疫情的縣(市、區、旗)有一定風險。沒有疫情發生的縣(市、區、旗)全域實行常態化防控措施。
  低風險區域人員離開所在的地區或城市,應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提醒低風險區人員進行跨區域流動時,到達目的地後應及時向所居住社區或酒店主動進行報備,按要求完成三天兩檢,參與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對風險人員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的調整是對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不會增加疫情傳播風險
  為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學性、精準性,2022年4-5月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全國選取7個入境城市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試點研究工作,核心內容是觀察和印證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封控區和管控區內人員、閉環管理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等四類風險人員的陽性檢出情況和轉陽時間特徵。
  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2-4天;絕大部分感染者都能在7天內檢出。那麼,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將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7天居家醫學觀察”,這樣的調整是根據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流行特點對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不會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是精準防控的體現。
  疫情發生後,滿足這些條件無需全員核酸檢測
  第九版防控方案中核酸檢測策略,明確了不同情景和不同場景下區域核酸檢測策略,明確了發生疫情後和常態化防控下的區域核酸檢測策略。
  疫情發生後,如經流調研判滿足以下條件:感染來源明確;傳播鏈清晰;未發生社區傳播,無需對發生疫情的區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重點對風險區域和有時空交集的人員開展核酸篩查。
  如經流調研判,傳播鏈不清、風險場所和風險人員多、風險人員流動性大,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需啟動區域全員核酸檢測。
  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亞分支傳播力和致病力如何
  BA.4、BA.5亞分支的傳播力相較其他奧密克戎變異株略有增加,BA.4、BA.5亞分支的致病力總體上與其他奧密克戎變異株相似,但在老年人群中快速傳播已經出現了重症病例,流行病學數學模型研究顯示BA.4、BA.5亞分支引起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將有所增高。

  雖然BA.4、BA.5亞分支的傳播力有所增強,但仍然屬於奧密克戎變異株,沒有證據顯示現有的NPI(非藥物干預)措施將失效。換句話説,我國現有的防控措施仍能有效地應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