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6172號建議的答覆

2022-09-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9-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徐艷茹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應對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建議”,由我部會同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林草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正如代表所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而生態系統保護和可持續管理可有效降低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和氣候韌性,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恢復工作,並將其作為碳達峰的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領導人峰會等多個場合強調要堅持生態文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國辦印發《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等文件,全面指導氣候變化應對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籌部署和堅強領導下,我部聯合其他部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原則,就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種質資源庫建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生態補償、宣傳教育等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將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各類規劃、戰略和計劃。相繼出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明確將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大優先領域之一;出臺《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統籌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升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出臺《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2021-2035年)》,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和系統治理,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出臺《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指導和規範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強化省級行政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
  二是完善就地和遷地保護體系。持續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91.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優化遷地保護體系,顯著提高生物遺傳資源的調查、收集和保存水準。建立植物園(樹木園)近200個,保存植物2.3萬餘種;建設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99個,以及國家級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國家分庫2個,保存林木種質資源4.7萬份;建成以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及其復份庫為核心、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14個原生境保護點為支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52萬餘份;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250處,人工繁殖成功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達60多種;建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199個,長期保存畜禽遺傳資源96萬份。
  三是加強生物安全管理。2021年頒布實施《生物安全法》,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明確規定要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範和應對,保護生物多樣性;2022年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和海關總署聯合印發《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對外來入侵物種源頭預防、監測預警、治理修復等方面作出規定,構建全鏈條防控體系;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和《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推進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防控工作;建立由10部門組成的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部際協調機制;陸續發佈4批《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制定《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共計公佈83種外來入侵物種;聚焦草地貪夜蛾、紅火蟻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種組織開展專項治理行動,有效遏制入侵物種的快速蔓延趨勢。
  四是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動向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先後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提出在資源開發、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抵消、生態産業等9大領域建立市場化補償機制,創新補償方式;印發《支援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支援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等,探索建立覆蓋全流域、跨省份、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印發《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對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進行了全局謀劃和系統設計,提出加大對生態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區的支援力度。
  五是引導全民參與。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積極引導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發佈《關於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為各類社會主體和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指南和規範。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環保意識。自2013年起,連續十年開展“全國低碳日”活動,成為宣傳綠色低碳理念,培育全社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平臺,取得了良好宣傳效果。每年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披露過去一年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進展,有力提高了全社會的參與度。
  我部贊同您提出的“關於應對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建議”。下一步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指導文件要求,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繼續完善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法規。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貢獻。根據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制定進展,適時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並指導各省、市、縣制定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推動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方法規體系。
  二是繼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持續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儘快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2021-2030年)》,持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開展本底調查,豐富和完善國家、省、市、縣等不同尺度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數據和物種名錄,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治理水準。繼續實施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整合各類人才資源,推進全國農作物、畜禽和水産等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收集力度,做好原生境保護點建設與維護,促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
  三是穩步推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認真抓好《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宣傳貫徹,有序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影響評估,突出抓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水準。
  四是繼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推動改革任務落地落細,做好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品質的監測評價和生態保護補償。研究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引導和推動地方各級政府不斷探索和創新生態保護補償的實現形式,確保包括鄉村和社區居民在內的生態保護者得到相應的補償。
  五是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繼續利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持續開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鼓勵社會各界踐行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
  感謝您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關心、理解與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9月23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