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5022號(資源環境類388號)提案答覆的函

2022-08-30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8-30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嚴望佳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加強建設水務智慧監測基礎設施網路,構建智慧水務系統的提案”,由我部會同水利部共同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智慧化工作,2021年11月印發的《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基於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為監測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遵循。近年來,水質監測智慧化建設成效顯著,水質自動化監測網路由弱變強,業務運作體制機制日趨成熟,有力支撐水生態環境管理。但是,對照中央的最新要求,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任務繁重,監測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步伐還需加快,海量監測數據的有效歸集和智慧分析還有努力空間。您提出的“水環境監測系統的精準化建設和智慧化管理”建議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們深表認同,將在工作中積極予以吸納。
  一、關於全面推廣建設水環境線上監測系統
  (一)建設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自動監測網路
  為貫徹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部署,落實“國家考核、國家監測”機制,我部于2017年實施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監測事權上收,2018年完成首批205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以下簡稱國控水站)建設。經多年優化完善,截至目前,我部建成了以國産自主智慧財産權儀器為主,由1946個國控水站組成,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七大流域的國控水站網路。該網路具有全天候自動監測、“日-周-月”多級自動質控、監測數據溯源及自動審核等功能,可及時預警水環境風險,有效支撐了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管理。
  (二)組織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線上監測設備
  我部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組織涉水重點排污單位安裝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並要求與我部聯網。截至目前,與我部聯網且實施自動監控的廢水企業有2.2萬餘家、污水處理廠5900余家,有效提升水質自動預警水準,強化污染物溯源能力。
  (三)系統推進排水管網線上監測工作
  一是堅決杜絕污染物排入排水管網。目前,我部正會同住建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三部委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並於2022年7月聯合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求工業企業排水水質要符合國家或地方相關排放標準規定。工業集聚區要按規定配套建成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穩定運作,達到相應排放標準後方可排放。對已經進入市政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工業企業進行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要限期退出市政管網,向園區集聚,避免污水資源化利用的環境和安全風險。這些要求和舉措將大幅減少污染物排向排水管網,推動污染治理責任向排污企業精準傳遞。
  二是強化排水管網線上監測技術指導。住建部制定了《城鎮排水水質水量線上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對城鎮排水水質水量線上監測系統構成、運作環境、品質控制、品質保證提出了具體要求,有力推動了智慧監測體系建設。
  二、關於支援自主研發水質監測系統發展,破解“卡脖子”問題
  為大力支援水質監測系統自主研發工作,我部組織實施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該專項突破了微通道多流路切換、微石英晶體微天平檢測、多功能複雜水樣預處理等關鍵技術,自主研製了31種水質線上監測儀器設備,並先後在武漢東湖、蘇州運河、蕭山水廠等多個現場進行了驗證性應用,率先實現國産儀器成功應用地表水線上監測。其中,“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自動監管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得環境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時,加大研發設備推廣應用力度,組織研發的水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遙感監管定量技術和水生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等在我國京津冀地區、長江、淮河、珠江、遼河及太湖流域等開展示範應用,為我國的水生態環境管理、監測技術和設備發展及水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另外,水利部也大力推動新技術推廣應用工作,積極開展新技術應用試點,組織在長江流域4個水沙特徵區開展量子點光譜測沙技術比測試驗,提升監測自動化水準。
  三、關於建立新監測技術標準化綠色通道,促進行業技術革新
  我部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要求,切實加強標準管理工作,印發《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制修訂工作規則》等制度文件,在規範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同時,持續優化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制定機制。在立項階段,廣泛徵集標準立項建議,優先鼓勵和支援具有較強前期研究積累並經廣泛實踐應用的新技術新方法申請標準立項。在實施階段,積極吸納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參與標準制修訂,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持續完善標準體系。近年來,緊盯管理需求以及新技術發展趨勢,我們重點補充更新自動、遙感、現場監測標準規範,補齊有毒有害物質、廢水重金屬、溫室氣體等監測標準規範短板,截至2021年12月底,累計發佈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1400余項。
  為建立水文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的綠色通道機制,水利部組織開展《水利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修訂工作,鼓勵重大水利科研項目與標準制定相結合,對水利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産品及時制定標準,推進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和應用,鼓勵及時將先進技術納入現有標準體系。
  四、關於強化政策支援,創新付費機制,加大水環境監測建設投入
  我部始終注重加大對監測能力建設的支援力度,配合財政部印發的《水污染防治資金管理辦法》和《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出,可安排5%的資金用於能力建設。此外,我部會同金融機構、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支援和鼓勵採取EOD、PPP等市場化模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援包括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在內的重大生態環境項目。
  完善智慧監測體系,構建智慧水務系統,對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加強在排水管網等場景中布設水質監測終端研究,進一步強化監測基礎能力建設,建立“斷面—水體—污染源”全鏈條監測溯源技術體系,服務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8月30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