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3-04-27

2023-04-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4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4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出席發佈會,介紹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4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先生和大家見面,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我部的重點工作。
  開展黃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就生態保護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品質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年以來,我部組織完成黃河中上游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5省(區)1.2萬餘公里岸線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發現入河排污口1.7萬餘個。今年3月,又組織全國286名生態環境系統業務骨幹開展了黃河干流山西陜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排查工作,涉及山西、陜西、甘肅等3省14地市。8天時間完成4500余公里岸線、6100平方公里區域的排查,對28條黃河一級支流、1120個排口開展水質監測,對48家企業開展溯源執法檢查。
  本次排查共發現入河排污口8500余個,其中黃河干流5200余個。雨洪排口、農業農村排口數量最多,分別約佔45%和26%。排查中我們及時向地方政府反饋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一大批河道垃圾堆積、污水溢流直排等問題得到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工作計劃,有序推進黃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和整治工作。一方面督促自行開展排查的地方儘快完成現場排查,建立黃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張圖、一本賬。另一方面將及時向相關省交辦入河排污口清單和環境問題清單,推進後續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和環境問題整改工作,督促各地年底前完成80%溯源和30%的整治任務。
  下面,請王志斌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
  王志斌: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大家見面交流。生態保護監管工作離不開媒體朋友們多年來的關心支援和積極參與。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過去一年生態保護監管、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有關工作情況,然後再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生態環境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的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不斷夯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評估不斷深入,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力度不斷加大,生態文明示範建設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成功舉辦,彰顯了中國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國際地位,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編制印發《“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明確生態保護重點監管區域和監管任務,進一步深化、細化“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規範和指導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印發《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推動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並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
  二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工作。生態文明示範建設是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去年,我部持續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工作,遴選命名了第六批106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5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表彰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40個先進集體、60位先進個人和“2020-202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10位獲獎者。通過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工作,培育了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範樣本,顯著提升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準和生態環境品質。
  三是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修復監督。依託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5省(市、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工作,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提升主動發現能力。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聯合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聯合中科院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調查評估表明,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
  四是持續推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常態化開展,建立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機制,繼續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數量和面積實現“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五是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去年12月,我國作為主席國,領導各方以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指引,推動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召開,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等所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生態保護監管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生態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局部地區生態系統品質功能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破壞問題依然時有發生,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空間的壓力和威脅依然存在。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對生態保護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實“昆蒙框架”,深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大生態保護修復監督力度,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建設,推動建立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以高水準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強大支撐。
  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光明日報記者: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複元生物多樣性”。請問在“昆蒙框架”達成後,中國將為實現該框架承諾的目標採取哪些積極行動?
  王志斌:謝謝您的提問。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生命,出現最原始的生命體是在35億年左右,而人類出現不過300萬年左右的事情。可見沒有人類地球也會生機勃勃,但人類離開了地球又能走向何處。生於斯,長于斯,歸於斯。迄今為止我們還看不到其他可行的選擇。每一個物種也一樣,都是與我們休戚與共的同伴,每一個物種消失都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一次警鐘,當大家側耳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受到,工業文明以來物質文明日益繁榮的同時,人類正生活在一個鐘聲四起的氛圍中。因此堅持走生態文明之路,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責任,必須達成共識,積極行動。
  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複元生物多樣性”,這個主題表達了世界各國將COP15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一歷史性共識轉化為行動,攜手開創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的美好願望。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昆蒙框架”重在落地見效。中國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昆蒙框架”確定的目標貢獻中國力量。具體而言,我們將主要從以下方面著力開展相關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我們正在制定新時期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作為中國落實“昆蒙框架”的重要舉措。同時,積極推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領域中長期規劃,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制度,指導各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二是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生命共同體,需要系統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這些年來我們一方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紅線面積佔比超過了30%,讓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最嚴格的保護,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另一方面優化建設動植物園、瀕危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中心等遷地保護設施,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
  三是強化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正在推動生物安全法的落實,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環境安全評估與監管技術支撐體系。健全國門生物安全防範機制,防範物種資源流失和外來物種入侵。加強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預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來入侵物種管控水準。
  四是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生物多樣性有著極高價值,與人類福祉密切相關。我們將加強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規範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經營活動。在適當區域開展自然教育、生態旅遊和康養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産品體系。
  五是強化執法檢查和責任追究。“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我們將持續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及“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等專項行動,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監督和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一些地區違法食用野生動物和非法貿易活動進行了查處。
  六是全面推動公眾參與。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場宣傳活動目前正在積極籌備,各地也將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陸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宣傳活動。我們將借此機會,普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和相關領域知識,切實提升社會各界的認知程度和保護意識。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良好氛圍。“眾力並,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在此,我們也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協力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
  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請介紹一下“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有關情況,近年來我國綠盾行動所取得哪些成果和工作進展,目前自然保護地存在哪些難點問題,下一步監管重點是什麼?謝謝。
  王志斌:我們聯合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林草局、中國海警局等部門,從2017年開始,連續6年每年都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建立了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排查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對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保護,持續開展部門聯合巡查和核實調研,壓實責任,推動整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生態保護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對於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已經形成了依法嚴厲懲處和各界輿論譴責的社會氛圍。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面積和重點問題面積實現“雙下降”,重點問題的整改完成率明顯提高。三是印發《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等政策標準和技術規範等,監管制度體系更完善了。四是實現了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的常態化遙感監測,建設啟用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提升了資訊化水準。通過對保護地嚴格監管,棲息於此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許多瀕危動物野外種群有了明顯的增長。
  2022年,我們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鞏固監管成效、擴大監管範圍,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納入監管範圍,用遙感監測發現問題,下發問題線索。二是升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完善臺賬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務於監管工作。
  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還有不小的壓力,主要表現在:自然保護地的法律法規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監管能力和監管任務還不匹配、有些地方保護和開發的矛盾還很突出、有些歷史遺留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到位。
  接下來,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依法、科學、精準監管,鞏固提升監管成效,用資訊化手段提升監管效率,讓監管能力跟得上時代,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一是推動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法治保障。積極配合推動自然保護地立法,完善政策標準技術規範體系。二是鞏固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成效。逐步實現對所有類型自然保護地“綠盾”強化監督和保護成效評估,緊盯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等重點區域,加強監管。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推動構建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和執法隊伍建設。四是積極推動自然保護地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我們將會同自然資源部、林草局做好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加強監督,為我國自然保護地事業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自然保護地保護的是自然的精華,我們將用更嚴格有力的措施去保護這些萬物和諧共生的家園。
  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我國在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方面開展了什麼工作,取得了什麼成就?
  王志斌:謝謝你的提問!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高效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對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已初步建成科學、全面、長時間序列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先進成果。
  一是建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與變化趨勢。針對關鍵生物類群的分佈與遷徙特點,我國形成了覆蓋陸生脊椎動物、昆蟲、淡水魚類等多個類群及多種生態系統的專項監測網路。其中,依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路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749個監測樣區,獲得監測記錄180萬條,開發了全國監測數據資訊管理平臺,積累了長時間、大量的監測數據。中國科學院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路是全球第一個具有完整緯度梯度的森林監測研究網路,包含亞洲最大的鳥類實時線上監測系統和數據庫。
  二是形成了目標明確、系統全面的頂層設計,科學指導各尺度、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建設。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同期,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區域生態品質評價辦法(試行)》,首次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了考核辦法,明確了以物種多樣性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綜合評價方法。針對13個生物類群和7類生態系統,制定了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系統指導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科學開展。
  三是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逐步提升,監測手段不斷優化升級。自動化監測設備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與創新研究,結合傳統的生物多樣性人才隊伍和調查監測,浙江麗水、廣東車八嶺等地率先建設了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探索以科技創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樣性監管和治理水準,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數字監測監管體系,建成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管系統,發佈生物多樣性公眾參與小程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
  謝謝!
  南方週末記者: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支援,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引導金融機構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謝謝。
  王志斌:謝謝您的提問。
  生物多樣性是經濟繁榮的基礎。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新自然經濟報告》顯示,全球經濟中有44萬億美元適度或高度依賴自然生態系統,這相當於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金融機構作為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關方,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角色獨特,既可以通過投資風險管理避免潛在的生物多樣性損害,也能發揮創新投融資模式上的優勢填補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資支援。近年來,金融機構領域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不斷推進。在COP15第一階段會議生態文明論壇上,36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外資銀行及國際組織共同發佈《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宣示》。COP15第二階段會議銀行業自然與氣候行動主題邊會上,120余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國際組織發佈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行動方案》。據我了解,截至2022年7月,已經有來自19個國家的103家金融機構簽署生物多樣性融資承諾,承諾通過其融資和投資活動,保護並恢復生物多樣性。
  具體來看,一些生物多樣性水準較高的地區已經採取多種金融方式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並取得初步成效。比如雲南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試點,對野生動物肇事導致的居民人身傷亡或財産損失進行補償並已實現全覆蓋。再比如,2021年9月底,中國銀行成功發行全球金融機構首筆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規模18億等值人民幣,用於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下一步,我們將在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時進一步考慮將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機製作為優先行動,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將生物多樣性作為相關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不斷完善政策保障,拓展金融機構支援生物多樣性的參與領域,增強支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力度,豐富投資渠道,推動金融機構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時,通過開發並運用創新性金融産品和工具來助力解決生物多樣性資金短缺的問題,為推動和落實“昆蒙框架”做出貢獻。
  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近年來氣候變化形勢明顯加劇,請問給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怎樣的挑戰?如何協同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
  王志斌:謝謝您的提問。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當前全球突出的兩大環境問題。中國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兩者的協同應對。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部署和領導下,我部已聯合其他部門就協同治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將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各類規劃、戰略和計劃,相繼出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等綱領性文件,指導國家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二是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統籌協調生産、生活和生態空間佈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將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要求納入省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和城市體檢評估規程,加強引導。
  三是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近年來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濕地與河湖保護修復、水土保持、土地綜合整治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持續加強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系統監測、研究和評估,為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四是積極開展多邊國際合作,助力全球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通過“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多邊合作機制、加大全球環境基金捐資力度,持續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援。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協同治理體系,持續開展協同增效研究與評估,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凝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合力。
  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我們了解,生態環境部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開展生態狀況的調查評估,請問工作開展情況如何?都發揮了哪些作用?謝謝。
  王志斌:謝謝您的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制定生態保護修復政策的科學基礎。200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完成了3次調查評估,正在開展的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在這裡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項工作。
  首先,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是一項生態國情基礎調查重要制度。目標是通過定期“把脈”生態系統,掌握全國生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時空分佈特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推動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重要文件裏,都有關於定期開展生態狀況評估的要求。2019年,我部印發了《全國生態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方案》,建立了“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區域”的長效機制。同時,編制了配套的11項國家生態環境行業標準,規範了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的技術和方法。
  其次,歷次調查評估成果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策制訂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開展調查評估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全國各省區最全面、最綜合的生態調查與評估。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編制提供了基礎,孕育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等重大制度。之後開展的2000—2010年調查評估、2010—2015年調查評估,逐漸構建形成“天地一體化”的調查技術方法,很好支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體功能區戰略形成、全國和國家戰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等,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第三,本次調查評估已取得積極進展。對標黃河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戰略,率先完成的黃河流域近20年的生態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發現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綠線”向西移動約300公里,彰顯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將這4次調查評估的結果聯繫起來看,從2000年以來,全國生態狀況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品質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生態環境部此前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該辦法的施行有哪些重要意義?落實情況如何?接下來從哪些方面重點施策,守護生態紅線?
  王志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了中國方案。2019年,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了聯合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2020年,“生態保護紅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創新”案例入選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別推薦案例。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已完成劃定併發布。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覆蓋的國土面積不低於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15萬平方公里。
  近年來,我部一邊與自然資源部共同推進紅線劃定和評估調整,一邊在生態保護修復上強化統一監管,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在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監管能力、實施生態環境監督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建立完善監管制度。2022年12月,我部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聚焦誰來監督、監督什麼、怎麼監督和結果應用,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制度安排和具體工作要求,規範和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2022年8月,我部還與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2020年至今,我部先後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試行)》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保護成效評估(試行)》等8項系列標準,不斷提高監管科學化規範化水準,推動國家和地方數據互聯互通,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
  二是建成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由國家發改委立項,我部組織建設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項目近日完成驗收,投入業務運作。平臺邊建設邊應用,綜合利用30余顆國內外衛星資源,聚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的局部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累計發現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餘個,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黃河長江警示片拍攝等重大任務提供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對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基本實現全覆蓋,形成了支撐和服務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衛星“天眼”。
  三是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我部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出發,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率先開展試點。聚焦重點人類活動,依託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將遙感監測提取的疑似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流域監督管理局進行實地核實,與地方開展會商,督促問題查處整改。目前,我部在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的過程中,發現生態保護紅線內仍存在一些佔用生態空間、破壞地表植被、影響生態功能的問題,如非法採石挖沙等礦産資源開發建設活動、道路修建手續不全開工建設或建設超出審批範圍、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的畜禽養殖、未經審批開展林地採伐等活動和行為等。上述問題均已移交有關省份。各試點省份高度重視,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強化監管結果應用。目前大部分問題已得到整改。
  經過兩年實踐探索,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工作,規範了流程、積累了經驗、鍛鍊了隊伍,通過實踐形成了符合地方實際、可落地可操作的生態破壞問題“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移送上報”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流程,壓實了地方政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管提供了經驗借鑒。
  下一步,我部將深化“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建設,推動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持續加大監管力度,守住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一是有序推進全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管,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二是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以保護成效為導向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保護修復科學有效。三是不斷提升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業務化應用水準,推動智慧化、資訊化、標準化監管。四是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作,完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合力,共同守護好生態保護紅線。
  紅線劃定難,嚴守更難,我們也特別希望媒體朋友們從輿論監督的角度支援我們的監管工作。
  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們關注到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開展的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得到了各地的積極響應,想請問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如何開展這項工作,如何協同推進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謝謝。
  王志斌: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細胞工程。各地方也高度重視,把它作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部共命名6批46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187個“兩山”基地。創建地區在綠色發展水準、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繁榮生態文化、培育生態生活等方面走在前、做表率,不僅生態環境“顏值高”,而且綠色發展有“內涵”,在提高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我部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為內在要求,繼續強化示範建設的平臺作用,統籌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
  一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新部署新要求,完善頂層設計。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從省、市、縣三級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示範樣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創新探索“兩山”轉化路徑模式的案例整合,聚焦生態産業化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開展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兩山”實踐探索,構建點面結合、多層級、多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
  二是優化示範創建遴選過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促進高品質發展。落實“強化指導、重在過程”要求,優化調整創建流程,充分調動省級有關部門積極性,加強對創建過程的指導和監督。強化示範建設動態管理,嚴把建設品質“關”,嚴控準入退出“線”,嚴格成效評估“尺”,切實保障生態文明示範建設的品質與成效,切切實實起到示範和表率作用,有一些案例能夠複製和推廣。完善激勵制度機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的激勵機制。引領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
  三是持續加強經驗模式總結,全方位宣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果。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成效評估,總結凝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典型做法和成功經驗,圍繞“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綠色資本”的4種轉化路徑,進一步探索轉化模式。推介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實踐案例集,全方位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案例,持續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匯聚全民力量。
  在此,也感謝多年來媒體朋友對創建工作的大力宣傳。我們看到不少媒體對很多地方的示範創建取得的成效做出了非常好的報道,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為其他地方學習借鑒提供了資訊。
  謝謝大家!
  北京青年報記者:開場的時候介紹黃河入河排污口的情況,這個是我們加強黃河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工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應該是我們重要工作,這其實也是黃河治理的成效體現。請問生態環境部有沒有摸清過黃河生物多樣性的家底?我看到有數據顯示近三十年間黃河魚類物種減少了約一半,土著和瀕危保護魚類資源減少超六成,有哪些措施促進黃河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是源頭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王志斌:謝謝您的提問。
  大家高度關注黃河生態保護治理,保護黃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為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等相關政策文件,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專項督察,聯合有關部門紮實推進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推進黃河三角洲濕地恢復,推動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指導協調有關省份簽訂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持續加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黃河源頭、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如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鳥類數量由建區時(1992年)187種增加到371種,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近年來,依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我們組織開展了秦嶺(中西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調查評估項目,基本查清了該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和威脅因素,但距離摸清黃河流域的“家底”尚有一定距離。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成立了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啟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聯合研究(一期),將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列為重要工作之一。我們現在正在積極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工作。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切實落實《黃河保護法》及相關政策要求,開展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網路,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和瀕危物種種群生存狀況,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成效,切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工作。
  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從中央部門到地方部門務實的保護行動當中,我們的黃河流域一定會恢復盎然生機。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我們定不負期盼,推動保護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黃河。
  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