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㉕:創新“藍色海灣”增匯行動 構建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

2022-12-06

2022-12-0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以下簡稱煙臺片區)以發展藍碳經濟作為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重要切入點,搭建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重點圍繞黃河三角洲區域監測評估多種碳匯本底值,拓展潛在藍碳增匯途徑和方式,通過對河口、濕地及海草床試點監測和評估,開展海洋生物固碳監測評估、海洋生態預警等新技術研究,努力將海洋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經濟發展優勢,服務“雙碳”國家戰略,爭創海洋經濟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全國樣板。
  強化藍碳培育發展頂層設計,搭建方法學理論體系
  “藍碳”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煙臺市擁有豐富的養殖貝藻、海草床等藍碳資源,有條件在發展藍碳經濟、推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實現突破。煙臺片區在充分調研、多方論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藍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聯合多部門,研究出臺關於培育發展藍碳經濟的實施意見,按照“分步實施,快速推進”的原則,重點圍繞藍碳金融創新、藍碳市場交易、藍碳增匯行動、藍碳研究策源、藍碳産業生態等五個方面確定了22條具體行動,構建完善藍碳經濟創新發展的支撐體系。
  提升藍碳研究能力與技術水準,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按照山東省與國家相關部委《關於服務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合作協議》的要求,煙臺片區依託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共建“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海草床生態系統養護觀測站和海洋生態預警聯合實驗室,重點對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沉積物進行調查,全面掌握藍碳資源家底,建立黃渤海區藍碳監測動態數據庫,對於煙臺片區探索利用海洋生物進行固碳,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重大生態恢復工程碳匯功能評估技術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
  目前,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研究中心已在長島—廟島西口灣海草床分佈區開展實地調查,確定海草、礁體種類,獲取了相關數據資訊和影像資料;開展的黃河口鹽沼典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現場調查,已初步摸清黃河口鹽沼碳儲量的本底現狀及變化趨勢。同時,依託省海洋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開展本底技術調查和藍碳評估工作,以“可核查、可報告、可計量”為目標,評估片區海洋生態系統總儲碳量和年碳匯量,總體掌握藍碳生態系統分佈、現狀及變化趨勢,摸清藍碳資源本底,有效發揮沿海濕地、海洋固碳作用。
  海洋碳匯金融創新,加強藍碳發展區域品牌力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的原則,積極引導銀行保險業開展藍色碳匯金融創新,成立全國保險行業領域第一個海洋保險創新研發中心,全國首發政策性海洋碳匯指數保險,以海水年均顆粒有機碳含量為衡量標準,利用衛星遙感等數智化手段,測算海水中顆粒有機碳含量進行精準定損,建立起大區域海水養殖碳匯指數的計量、核算方法及損失保障工作機制。在確定年均顆粒有機碳含量基數前提下,對海水含碳量下降部分進行保險補償,補償資金將繼續用於提升海洋有機碳含量,維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系統,恢復和提高海洋固碳能力和應有的固碳水準。目前,煙臺片區已完成投保海洋面積10萬畝,最高補償金額達到100萬元。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