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㉗:多方聯動構築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

2022-12-07

2022-12-0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厚植藍色牧場”重要指示,進一步加強海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保障黃渤海原生物種遺傳多樣性安全,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以下簡稱煙臺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出“政企社科”四方聯動增殖放流新模式,構築起政府引導、科研支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海洋生態“大養護”格局,為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深耕藍色牧場奠定良好基礎。
  制定目錄清單、完善標準體系,推動“放前”管理標準化
  煙臺片區涉海科研院所利用海洋資源調查研究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在全國率先制定了《黃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品種指南》,為育苗單位及社會公眾提供清晰明朗的指導性目錄清單。海洋漁業部門、國家及省級水産原良種場根據目錄確定漁業增殖放流品種結構和規模,于每年6月向社會公佈放流品種目錄。高標準建設國家海水養殖綜合標準化示範區,按照《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指南》要求,收集340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為科學育苗、有效增殖提供標準化的養殖示範規程,搭建育苗養殖標準體系。該項舉措推行後,實現了放流重心由“大宗經濟物種”向“生態環境需要的系統物種”的精準轉移,大幅改善水生生物群落結構,漁業生物的資源量和多樣性趨於穩定,生態鏈明顯恢復,有效推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修復增加15%以上、高營養層級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
  搭建雲上平臺、完善馴化體系,推動“放中”實施規範化
  堅持對社會化增殖放流資金高效化引導應用,在全國率先出臺《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社會資金募集管理規定》,對社會多元化資金投入進行集中管理、統一使用、開源節流,提高社會資金使用效率。創新運用山東省雲放魚平臺、煙臺一手通資訊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組織社會公眾通過線上統一認購、線下獨立打包、指定地點、集中放流的方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增加社會參與度和增殖放流體量,有效規避了因社會無序放生對生態鏈的破壞。在全國率先編制《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野生馴化方案》,指導企業對工廠化繁育的苗種進行科學、規範的野生環境生存能力馴化,提高增殖放流品種放歸大海後對自然條件的適應率。
  強化育苗繁育、完善監督體系,推動“放後”保障長效化
  發揮國家級海洋漁業原良種場在魚、貝、參等多個品類的繁育技術優勢,引導企業從生態效益最大化、海洋生態鏈的完整性出發,制定育苗計劃,有效保障了增殖品種的供應量。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以拖網調查的方式跟蹤監測增殖效果,出具評價報告並及時向公眾發佈,以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倒逼漁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優化增殖放流實施體系,使水生生物資源修復形成螺旋上升態勢。模式推廣以來,已在煙臺、威海、東營三地投放社會化認購魚苗200萬尾,放魚養水、造福子孫的社會認同感逐步建立。
  通過對增殖放流的“前中後全鏈條”管理,實現了從“政府主導政府做”到“政府指導全民做”的模式轉變,有效調動了社會資源,充分凝聚了有心致力於增殖放流工作的社會力量,實現多元化增殖。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