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貿易試驗區㉚:深度對標國際標準 率先建立海洋漁業非法捕撈“一體化”管控模式

2022-12-08

2022-12-0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指導各地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編制實施生態環境重要規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改革、重點工程和重要政策,開展相關重大專項工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現選編,供有關部門、地方在工作中借鑒。
  作為首批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骨幹城市,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以下簡稱煙臺片區)深度對標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國際最高規則標準,將開展可持續的漁業管理、防範和打擊非法捕撈作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重要內容,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四個“一體化”機制,形成了全口徑防範和打擊海洋非法捕撈的有效模式。
  握指成拳,搭建“一體化”監管執法機制
  煙臺片區在全國率先成立打擊和防範非法捕撈聯席會議,作為統籌涉漁船舶管控、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常態化機制。同時,將海洋漁業、綜合執法等職能下沉至鎮街,聯合海警、海事、公安、交通等涉海部門組成常設專班,把分散的監管職能“握指成拳”,形成對非法捕撈船舶、人員、車輛、銷售、加工等全監管口徑、全執法手段的聯防聯控。機制實施以來,累計開展一體化執法120余次,先後查處遊艇小艇等非漁業船舶涉漁違法行為32宗,查扣船艇22艘、運輸車輛27輛,有效遏制非法捕撈、垂釣現象;聯合封堵臨時碼頭和違規出海口11處,收繳“三無”船舶387艘,取締游離于中韓敏感水域、存在涉外風險的船舶1艘,本地船艇非法捕撈現象禁絕。
  共用互通,打造“一體化”涉漁船舶管控平臺
  在全國率先建立從源頭識別、防範和打擊非法捕撈的綜合管控平臺。對內,貫通公安“天網”、海警、海洋、海事、應急、鎮街等數據連結,實現共建共用;對上,打通山東省漁船漁港動態監控和小目標雷達系統應用,與國家漁船漁港資訊容災備份中心進行數據對接,實現互聯互通。
  執法聯動,採取“一體化”防範打擊措施
  將“雙吹哨、雙報到”模式引入海洋漁業執法領域,針對非法捕撈行為建立執法船艇、裝備、車輛、資訊共用,實行“一個部門取證,所有部門同時響應互認”的辦案機制,實施多部門聯合懲戒。累計驅離外省籍非法跨區作業漁船近70艘,查處26艘,近200名船員全部由公安機關收繳核驗身份證、實施訓誡,外省籍非法跨區作業以及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基本禁絕。
  和諧共生,推出“一體化”轉産轉型政策
  推動出臺《煙臺市海洋牧場管理條例》,通過發展“牧場+”新業態,引導漁民改變傳統粗放的捕撈方式,發展休閒漁業,有序完成289艘捕撈漁船轉産。參照城鎮職工標準出臺減船轉産漁民社會保障政策。設立海岸線規劃辦公室,統籌涉農涉海資金以及規劃建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海洋漁業等職能,規劃8.4平方公里的現代漁業園區,推進傳統漁業轉型,就近吸納安置就業,確保漁民生活水準不降低。
  2021年伏季休漁結束後,根據近海捕撈生産監測情況,藍點馬鮫、鳀、帶魚、小黃魚、銀鯧、三疣梭子蟹等對船日産量同比增加30%、日産值同比增加20%。同時,得益於持續有效的漁業漁民轉産轉型,煙臺片區所在的八角灣生態持續改善,漁民、海洋生態和管理部門都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供稿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