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③:浙江嘉興港區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路徑

2023-04-12

2023-04-12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地方積極推動《實施方案》落地落實,開展城市、産業園區、典型企業、政策機制等多層面、多類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持續開展,強化交流互鑒,生態環境部綜合司近期組織地方推薦了一批具有示範價值的典型案例。現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主題陸續發佈。
  浙江嘉興港區是一個以化工新材料為主導産業的開發區,在減污和降碳方面面臨巨大壓力,老百姓“談化色變”。化工園區減污降碳協同既是創新工作,更是系統工程。嘉興港區積極探索,加強園區污染物源頭防控、末端治理能力和機制創新,打造形成綠色一體化迴圈産業鏈,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為産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提供了良好借鑒。
  “雙鏈”融合  強化源頭防控
  在源頭防控上,把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減污降碳的治本之策,在化工産業鏈上疊加氫能産業鏈,推動“一化”獨大轉向“雙鏈”融合。
  “三化”協同提質增效。港區堅持産業迴圈化、資源集約化、排放清潔化,推動化工産業提檔升級。迴圈化方面,構建硅材料、環氧乙烷、橡塑材料、精對苯二甲酸、乙烯丙烯等五大迴圈經濟産業鏈、集中供熱和污水集中處理,通過公共管廊實現區內物料迴圈互供。集約化方面,實現園區“蒸汽—冷凝水”回用、鼓勵企業中水回用和餘熱發電。清潔化方面,港區列入國家清潔生産審核創新試點。全區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所有燃氣鍋爐完成低氮改造。據測算,年約節煤25萬噸、節水384萬噸、減碳154.9萬噸。
  加速佈局氫能全産業鏈。港區利用園區副産氫氣優勢打造平臺建設、研發應用、示範推廣,構建氫能産業生態,加快清潔能源替代。聯合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組建嘉興長三角氫能研究中心、氫安全研究中心,建設1.4平方公里氫能産業園;通過引進十多家頭部氫能企業落戶,實施全産業鏈佈局。在工業、交通領域推進清潔能源替代試點示範:利用副産氫供熱,年節約天然氣3800萬立方米,減碳7.5萬噸;在嘉興市啟動首條城際氫能公交線路、首批50台氫能重卡在嘉興港已正式投運,年減碳6000噸以上。
  “三廢”協同  優化共治路徑
  在末端治理上,圍繞“協同”二字做文章,大力推進治理工藝和技術創新,把環境要素協同治理作為減污降碳的重要路徑,推動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上下游協同、全要素共治”。
  廢水協同治理。化工園區工業污水廠實施擴容提升綠色低碳項目,創新應用“硫代碳反硝化”技術,將本該作為污染物處理的含硫廢鹼液作為自養反硝化硫源,並使異養反硝化過程中産生的CO2轉換為硫酸根,直接降低碳排放;針對高濃度廢水處理生産線所産沼氣,對其回收及資源化利用進行研究,並建立沼氣發電系統;針對污水處理運營效率低、藥耗高、能耗高、生産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以工藝機理為基礎,結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法,搭建符合污水處理廠業務特徵的智慧模型,穩定工藝指標,降低運作成本,減少運作能耗,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率,從而降低碳排放量;通過沼氣發電、上下游互補、數字化管控,年污染物減排1928噸、減碳1.8萬噸以上,年降低運作費用超7000萬元,為上游企業節約處理成本2500萬元。
嘉興港區工業污水處理廠區俯瞰圖
  廢氣綜合利用。聯合科研團隊,擬建設40萬噸/年碳捕集綜合利用項目,通過捕集廠區內熱電裝置鍋爐燃燒過程中産生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園區近10%的碳排放量),配套自産環氧乙烷制取碳酸酯、生産鋰電池電解液,算清了協同增效的經濟賬。
  危廢減量處置。通過垃圾焚燒飛灰綜合利用處置項目,創新應用“飛灰水洗+高溫熔融”技術,將飛灰進行三級逆流水洗,經脫水、脫氯、幹化進入智慧配料系統,水洗飛灰、危廢焚燒爐渣等和其他相關原料進行混合後進入熔融爐,在1250℃以上的溫度條件下進行高溫熔融,形成熔融液,熔融液直接進入水淬槽中快速冷卻,形成水淬玻璃體産物,並應用於混凝土、保溫材料,年綜合利用危廢15.9萬噸。 
  “四措”並舉  推動制度創新
  推動機制創新。健全“一把手”主抓主推、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減污降碳責任制度體系,以數字賦能推動環保治理精細化,投資6000萬元打造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在全省率先建成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平臺,在全國首創無異味企業、無異味園區。
  堅持政策引領。聯合清華大學發佈全國首個化工園區綠色發展報告,設立綠色發展指數,編制園區“雙碳”實施路徑專項報告,引導産業綠色轉型。在項目環評中開展碳排放評價,將碳排放納入園區規劃環評,倒逼企業低碳轉型。建立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引導企業開展“雙碳”認證。
  強化技術支撐。聘請40多位國內頂級院士專家,成立創新研究院,舉辦“雙碳”論壇、氫能論壇,深化與清華大學、省環科院等合作,聯合園區內頭部企業成立研發機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技術創新與示範項目落地。
  深化公眾參與。創新組建“民間聞臭師”志願隊伍,實現群企零距離溝通,徹底扭轉“談化色變”的局面,被人民日報稱為“珍貴的探索”,獲評浙江省“最美環保人”,成為港區環境信訪大幅下降的關鍵一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