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26) | 廣東省深圳市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2023-01-03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2023-01-03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深圳市地處南海之濱,陸域面積1997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全,作為全國首個副省級城市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茅洲河、大鵬灣入選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案例,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工程獲評全國十大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深圳作為超大城市,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保有了豐富且典型的生物多樣性。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2086種,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585種,包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28種,特有種39種,以深圳命名物種20余種,野生古孑遺植物54種,其中鳥類種類數量約佔全國的1/4。近年來,仙湖蘇鐵(Cycas fairylakea)野生個體從不足2000株上升到超過4800株;獼猴(Macaca mulatta)數量從200隻上升到超1300隻;後海灣記錄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數量約佔全球種群數量的6%;完整保留目前世界上發現樹齡最大的天然古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樹齡平均225年,最長超過500年;曾經“消失”的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唐魚(Tanichthys albonubes)、歐亞水獺(Lutra lutra)等野生物種重新回歸。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仙湖蘇鐵
(Cycas fairylakea)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
(Platalea minor)
  深圳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一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在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中設立生物多樣性專節,率先發佈城市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和行動計劃,率先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連續多年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二是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2005年率先將約50%的陸域面積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現將約24%的陸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建設公園1238個。三是注重科技賦能。建立國家蘇鐵、蕨類、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及深圳國家基因庫,完成德保蘇鐵(Cycas debaoensis)、紫紋兜蘭(Paphiopedilum purpuratum)等珍稀瀕危物種野外回歸。四是加強生態監測調查評估。首次在城市尺度開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獲批建設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五是積極廣泛引導公眾參與。率先在全國構建自然教育體系,建有38個自然教育中心和22個自然學校,打造“志願者之城”,擁有環保組織141個,志願者18萬。
仙湖植物園
  深圳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為同樣具有空間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和人口壓力等問題的城市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範例:一是注重生境保護,保留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增加城市韌性;二是注重宣傳教育,廣泛發動公眾,提升市民保護意識;三是注重調查監測,摸清家底,開展特色和瀕危物種保育。
  供稿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