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已成為生態環境領域一個靚麗的公共品牌,已連續3年作為六五環境日主題活動之一,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全社會廣泛參與,促進了我國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事業健康發展。今年六五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組織發佈《關於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今後3年作出了新的部署。結合多年從事園區及企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科研、教育與實踐,我想用“責任、融入、開放、期望”4個關鍵詞,與大家分享幾點個人體會。
第一個關鍵詞是“責任”
《方案》將園區和企業列為“六類主體”(即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個人),體現了園區及企業的責任,彰顯了園區及企業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美麗中國建設是産業界的責任。經過40餘年的發展,我國園區數量多、覆蓋地域廣、經濟規模大,8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園區,2543家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的工業産值平均佔全國的50%,佔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1%,園區佈局上至超大規模城市,下至區縣鄉鎮,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園區管委會和企業家們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使命光榮,義不容辭。
另一方面,美麗中國建設是園區和企業發展的一項必答題。園區産業集聚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産污集中、資源消耗強度大、降碳難度大、治污成本高、風險源多等問題。園區和企業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抓住園區和企業,就牽住了“牛鼻子”,園區和企業工作做到位了,《方案》落實才會有保證。
第二個關鍵詞是“融入”
《方案》提出園區減污降碳宣傳教育活動,理念先進、內容豐富、活動多樣,也總結了許多好做法好經驗,並從計劃、組織、執行等方面作出了進一步部署。要避免宣傳教育“一陣風”,活動落地就不能脫離園區工作的實際,必須把園區減污降碳宣傳教育融入園區日常管理工作中。
一是要把生態工業、節能減排、迴圈經濟、低碳環保等融入園區生産實踐和日常管理中,發揮政産學研的綜合作用,使得活動有抓手、能落實、見實效。
二是要把減污降碳宣傳教育融入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園區清潔生産審核創新試點和減污降碳試點以及“無廢”園區建設等一系列示範試點創建工作中,促進多方相得益彰。
三是要把“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品牌紮根于園區展館展廳、電子螢幕、宣傳欄、廣播、網站、新媒體等各種宣傳平臺上,實現品牌與平臺聯動。
四是要融入園區已有特色活動中,提升園區自身品牌效應,如園區招商活動、園區總工論壇、園區民間河長、園區民間“聞臭師”、駐廠環保觀察員、聯絡員等,樹立一批具有園區本土特色的生態文明宣教園區典型案例。
第三個關鍵詞是“開放”
《方案》中“企業生態環境保護開放活動”重在開放、難在開放,要以開放促溝通、以開放促提升。
首先是心態的開放,企業在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時往往不主動,或因生産涉密,或因歷史遺留問題,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上下顧慮重重。要通過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以文化人,激發企業家內生動力,使其開放心胸,海納百川。
其次是資訊的開放,資訊公開有助於減少溝通成本,增進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一方面,企業要敢於亮劍、亮相,正面展示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企業也不要文過飾非、對居民投訴無動於衷,要積極應對,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第三是場所的開放,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除了進一步深化環保設施開放外,《方案》中還提出,推動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環境教育體驗場所、開設環保科普課堂、開展公益活動等,都需要有空間展示,都需要企業力所能及提供活動的場所和便利條件。國內許多園區開展工業旅遊,讓老百姓可以到園區到企業參觀訪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值得提倡。
第四個關鍵詞是“期望”
一是期望科技在促進生産與生活良性迴圈上發揮更多作用,通過科技創造更多更綠色的産品,通過宣教創造社區、學校、家庭、個人更多的綠色需求,推動綠色生産方式與綠色生活方式相互激發、共生共榮。
二是期望提高活動科技的炫耀度,提升宣傳教育的科技成色,要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開展“AI+”行動,打造更多零碳低碳園區、工廠,創建更多“無異味園區”“無異味企業”,實現園區“公園化”。
三是期望活動常態化,在典型示範推廣的基礎上,讓活動永駐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個人,走向各行各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形成全民、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動局面。
(作者係2024年度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陳呂軍)
來源 | 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