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內涵和特質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文化表現和表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按照這一精神,
《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厚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
生態價值觀念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的是非、善惡、美醜等方面的價值判斷或價值觀念的總和,是規範和評價人與自然交往行為的準則或尺度,表達的是一定社會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當期待和理想願景。
在科學回答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生態價值判斷,為我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念指明瞭方向。
大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要轉化,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出更多優質的物質文化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作為人類需要的一個重要構成方面,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人們對藍天、碧水、凈土等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是對優質生態産品的需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將滿足廣大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支點,將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貫穿于整個現代化建設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造福全體人民。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必須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人民群眾仰望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天空,欣賞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讓綠水青山成為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
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和美麗城市建設,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徜徉于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當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使城鄉環境更宜居、人居空間更舒適。按照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用發展的科學理念,我們必須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大力鞏固生態扶貧和生態脫貧的成果,實現生態産品的價值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公平配置生態産品和生態服務,切實推進生態共用和生態共富,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環境公平正義的統一。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求人類將自然界視為生命之母,呵護和維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性、安全性、持續性,自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以求真為內核和特徵的思維方式是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文化方式。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求真就是要科學把握自然規律並將之作為人類行為的依據和嚮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思維方式,自覺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把文明與自然聯繫起來,是確保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思維方式密碼。
當代生態哲學(環境哲學)的發展推動形成了生態自然觀和系統自然觀,推動形成了以人與自然協同進化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內核和特質的生態思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我們必須把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和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維方式統一起來,推動思維方式的“生態化”。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而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構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正常進行,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對待自然的科學態度是必須將尊重客觀自然規律和發揮主體能動作用統一起來。從古代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到今天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塞罕壩精神等,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才“換了人間”。
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和自然規律,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核心是堅持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為哲學本體論依據,以當代生態科學和系統科學等揭示出的“生態系統”的規律為科學依據,堅持“兩個結合”,推動形成現代生態思維,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革命”。生態思維是辯證思維的固有之義和基本要求,是生態文明的思維表現和表徵,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抉擇。質言之,只有“致誠配天”,才能實現“天人合一”。
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以至善為內核和特徵的倫理道德是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文化方式。道德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廣泛領域。生態道德是規範和評價人與自然交往行為的道德標準和準則體系,是生態文明的道德表現和表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為天地立心”,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生態道德,要求將黎民百姓都作為手足,將自然萬物都作為夥伴。同時,主張“天公平”和“地公平”,以“參之於天地”,實現天人合一。
在揭露生態危機的資本邏輯根源的同時,馬克思主張在自然界實現人道主義,要求將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作為未來的理想追求。現代生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推動人類開始自覺反思和建構人與自然的道德關係,探求生態正義的構成和要求,推動生態道德和生態正義走向日常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將“環境美”和“講衛生”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保護環境作為社會公德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樣,就提出了生態道德的律令,要求形成和弘揚社會主義生態道德。
大力培育社會主義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致善就是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以生態文化建設為平臺,切實將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轉化為道德律令。我們必須棄惡揚善,心存敬畏,堅持以敬畏為行為規範。堅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減少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干擾破壞,讓中國和世界都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堅持敬畏生態,珍惜一草一木,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堅持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以敬畏生命、護佑生命、捍衛生命為己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統籌生物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健康和環境健康,讓綠水青山成為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堅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增強城市的生態韌性,堅持讓城市融入自然,實現城市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堅持讓人民群眾共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以臻美為內核和特徵的審美方式是調節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文化方式。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如此的自然美景,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將天地萬物看作是美的存在;聲言“大樂與天地同和”,將文學藝術看作是和諧的理想境界;主張“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以審美的方式把握自然萬物。當代生態美學(環境美學)的發展,推動人的詩意棲居成為美學的旨歸,美成為無遮蔽性的真理,使生態審美走向學理化和日常生活。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黨號召要使祖國山河都綠化起來,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這樣,就形成了新時代生態審美的科學判斷,要求我們去發現、欣賞、呵護自然美、環境美、生態美。
堅持以審美的方式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青山就是美麗。按照褒美貶醜的要求,我們應當將寧靜、和諧、美麗還于大自然,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生態審美是走向生態文明的審美之路。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著力美化環境,加強污染治理和垃圾分類,讓人民群眾舒適地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植樹造林必鬚髮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發揮森林的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四庫”聯動作用,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
城市建設必須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推進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的美麗城市建設。鄉村建設必須將鄉情美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描繪山清水秀、天藍地綠、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經濟建設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在各地現代化建設中,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産力,使自然美與人文美、環境美與産業美、形態美與制度美統一起來。
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中國大地,謳歌祖國的好山好水,讚美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和綠色奇跡,引導人民形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推動形成中國自主的生態美學知識體系。最終,我們必須建設好美麗中國,使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同時,我們還應堅持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理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一切發展最終都歸結為人的發展,一切現代化最終都歸結為人的現代化。由於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總是處於由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身關係構成的關係網路當中,因此,實現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係的和諧發展也就意味著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堅持圍繞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來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站在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砸碎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精神旗幟。當下,這就是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我們必須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作為理論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實現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內心信仰和行為規範,使他們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信奉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
我們必須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塑造人,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繁榮發展生態文藝,大力弘揚描繪和讚頌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的《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山海情》等新時代優秀生態影視作品的美學風格和精神財富,促進全體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與環境美有機統一起來。
我們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大力弘揚志願者精神,進一步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全民義務植樹的光榮傳統,動員全社會力量尤其是青少年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社會合力。我們既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也要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努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總之,只有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和引導全體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牢固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念,我們才能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才能夯實生態文化建設的價值根基和社會根基,推動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的價值共識和文化共識。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