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
《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未來一個時期全國碳市場建設的行動綱領,對新時代新征程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作出統籌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彰顯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準確把握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持續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充分認識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發達國家積極推行單邊主義等不合理做法,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對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彰顯大國擔當的重要抓手。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核心理念,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對全球碳交易機制發展和碳價水準産生了重要影響,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充分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有助於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的理解和支援,有助於推動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
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舉措。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方式的徹底變革,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中國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發展中國家碳減排的同時,普遍面臨強烈的經濟增長需求,産業低碳轉型難度較大,中國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全國碳市場立足發展中國家基本現狀,採用基於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配額分配方法,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為碳減排提供激勵,展現了碳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優勢,為全球碳市場機制創新貢獻“中國方案”,為全球綠色發展事業注入了新動力。
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是把握百年變局、應對全球挑戰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氣候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個別大國熱衷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降碳之名設置貿易壁壘,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規則造成嚴重衝擊。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有助於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是我國堅定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重塑各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政治互信、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推動建立科學、公平、合理碳市場機制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始終堅信多邊主義是全球氣候行動的基本遵循和根本出路,堅定維護氣候多邊機制,不斷推進以碳市場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建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加快構建既銜接國際又立足國內的全國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包括重點排放單位履行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排放權市場)和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以下簡稱自願碳市場),二者在總體框架設計和方法路徑上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社會其他碳市場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按照國內“雙碳”政策要求逐步推進,既各有側重、獨立運作,又互為補充,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其中,碳排放權市場採用碳排放強度基準法分配配額,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且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工作體系;自願碳市場由政府主導建立,在項目方法學中增加了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查技術要點,從源頭滿足市場平穩有序運作的數據需要。
廣泛開展雙多邊碳市場合作。圍繞國際社會其他碳市場在制度設計、市場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與教訓,與歐盟、德國、挪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多層次交流對話和務實合作,推動技術、方法、標準、數據國際互認。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經驗分享和互學互鑒,開展形式多樣的能力建設活動,提升我國在全球碳定價中的影響力。加強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國際交流,探索全國溫室氣體減排交易機制參與國際航空碳抵銷與減排機制的可行路徑。截至2024年10月,中國累計實施300多期氣候變化相關領域或主題的能力建設項目,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餘人次培訓名額。
積極引領公平合理國際涉碳規則體系發展。《巴黎協定》專門設立第六條碳市場機制,為各國探索減排路徑、實現低成本履約提供了重要途徑,多年以來,中國致力推動各方就第六條運作細則談判達成一致,健全了跨境碳交易活動實施框架和技術規範,助力第六條機制啟動實施,有力維護並推動了氣候多邊進程。面對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為首的單邊碳貿易壁壘,中國始終認為應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等國際社會早已達成共識的原則,拒絕以環境問題為藉口採取不符合國際法的單邊、懲罰性和歧視性的保護主義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下聯合印度、巴西等立場相近成員連續發起三次提案,推動對CBAM等單邊措施加強審議監督;在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聯合基礎四國對CBAM等國際碳壁壘問題提出嚴重關切。
紮實推進碳市場國際交流合作目標任務舉措
《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國際磋商和對話交流,加強碳市場領域交流合作,推動技術、方法、標準、數據國際互認。我們要錨定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建設目標,不折不扣落實各項任務,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提供有力保障,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碳定價中的影響力。
堅持勤修內功,不斷完善以碳市場為核心的碳定價機制。依據“雙碳”目標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穩妥有序擴大覆蓋範圍,逐步推動碳排放配額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積極發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強化自願減排項目開發、審定、實施及減排量核查等全鏈條管理,規範核證自願減排量抵銷規則。著力提升市場活力,不斷豐富交易品種、擴展交易主體、加強市場交易監管。全面加強碳市場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與全國碳市場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管理體系。
堅持互信互認,不斷降低單邊碳壁壘對多邊氣候談判的負面影響。針對歐盟CBAM要求進口商品承擔與歐盟內部商品相同的碳成本這一不合理要求,繼續高擎氣候大旗,聯合發展中國家共同推動在氣候變化談判主渠道下強調CBAM等單邊措施破壞互信基礎、造成了不必要的負面外溢效應。同時,積極對外發聲,多渠道宣傳我國碳市場建設做法和經驗,講好中國故事。
堅持多邊主義,不斷提升全國碳市場在全球碳定價中的影響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相關碳市場機制規則制定,把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與《巴黎協定》第六條下的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提高核證自願減排量的國際認可度,積極服務有關行業企業國際履約和産品碳中和。圍繞諮詢服務、檢驗檢測、審定核查等打造更多國際性專業服務機構,推動技術、方法、標準、數據的國際互認。將碳市場作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領域之一,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援,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公正轉型。
(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胡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