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連市環保局妥善應對“7.16”輸油管道爆炸火災泄漏特別重大生産安全責任事故引發海洋污染事件情況的通報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各環境保護督查中心:
2010年7月16日18點02分,位於遼寧省大連市保稅區的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原油庫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引發大火並造成大量原油泄漏,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以下簡稱“7.16”事故)。在這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大連市環保局反應迅速、組織有序、沉著應對、措施得力,經過60多天的艱苦奮戰,圓滿完成了環境監測、危廢監管和岸壁清污工作,確保實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決不讓油污進入公海、進入渤海”和不發生二次污染的目標,被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搶險救災集體一等功”。長期以來,大連市環保局嚴格履行了項目環評審批、驗收、日常監管等職責,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為有效防範和妥善處置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7.16”事故發生後,因電纜被炸導致電閘門失靈無法關閉油罐及管道閥門等原因,致使大量原油通過爆炸點管道持續泄漏。在爆炸起火現場部分泄漏原油隨消防水經雨排系統通過泄洪溝排海口進入港池,海面上燃燒的原油燒燬了港池內設置的四道圍油欄後擴散至港池外部海域,造成海洋污染,事故對周邊7個海水浴場、2個海水養殖區和3個海洋保護區環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未對渤海及其公海造成影響。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在大連市環保局黨組的領導下,全體幹部職工始終奮戰在一線,不畏艱險,團結協作,竭盡全力開展應急處置,將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一)責令企業關閉排海閘門,防範發生次生環境事件。為防止生産安全事故引發次生環境事件,大連市環保局董偉局長第一時間做出部署:企業立即關閉入海閘門,防止消防水進入海域産生污染;相關人員立即通知大連港集團負責人依法關閉泄洪渠排海口閘門。但由於大連港集團現場指揮部為避免造成更大的生産安全事故和人員傷亡,決定不關閉排海口閘門,致使部分泄漏原油及大量消防水由排海閘門流入海域。
(二)立即啟動環境應急預案,及時開展環境應急監測。大連市環保局指揮中心立即啟動了環境應急預案,由局領導帶領70余名環境監測、監察人員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冒著隨時可能發生爆炸的危險,沉著冷靜地開展應對工作。監測人員在接警40分鐘內就出具了第一份大氣和海水監測報告,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了技術參考。大連環保局連續7天組織對事故現場以及周邊企業、居民區和市內進行大氣環境監測,並在全市所有媒體發佈了環境品質公告。
(三)科學制定清污方案,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從7月19日起,大連市環保局每天出動100多人,20多輛監察車,沿150公里的海岸線開展海岸線污染情況調查,並於23日繪製出海岸線污染分佈圖,為7月26日市政府做出海岸線清污決策提供準確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組織制定了《海岸清污工作方案》和《海岸清污驗收認定方法》,委託研究單位對清洗劑進行檢測、鑒定,確定使用符合國際公約的清污藥劑,做到科學清污。
(四)對危險廢物處置嚴防死守,確保不發生二次污染事件。為嚴防從海上打撈的幾萬桶油污被私自轉運、販賣造成二次污染,大連市環保局在6個地區設置10個含油廢物收集點,每天出動150多名執法人員分散在各收集點24小時盯守。為保證含油廢物安全儲存,分別借用大化鹼廠3萬平方米空地和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4.5萬立方米事故緩衝池,暫存固體含油廢物和含水污油,並派出60多名環境監察人員對暫存點進行24小時監管,同時採取苫蓋、設立圍堰、防滲處理等措施,有效防範了暴雨帶來的環境風險,未引發二次污染事件。
(五)及時總結處置經驗,完善環境風險防範措施。“7.16”事故結束後,大連市環保局認真分析和總結事故案例,進一步完善了環境應急防範措施和管理制度。一是強化對高危企業的環境風險防範工作。創造性地繪製了40家重點企業敏感資訊平面圖,對企業風險源、排污口、污染物總類及工藝進行了標注,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訊。同時,選定化工、油品儲存類等環境風險較高的企業作為環境應急管理示範企業,對其風險源狀況、預案編制、風險防範措施落實、物資儲備、聯動救援等五方面工作進行論證和規範。二是進一步強化沿海排污口工作,對10個入海排污口進行規範化整治並設立專用標誌牌,將入海排污口的位置、類型及舉報電話等資訊向社會公佈,方便舉報和監督,有效防範和遏制了“7.16”事故後相繼發生的4起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近兩年,我部接報並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255起,其中因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116起,佔突發環境事件總數的45.5%。為此,各級環保部門要高度重視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和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落實“兩個責任”,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各級環保部門要督促企業嚴格落實環境風險防範主體責任,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強化生産安全事故泄漏物質的收集、截流、導流設施和外排閘門等防範措施,一旦發生生産安全事故,確保能夠將泄漏物質控制在企業內部。強化地方政府環境安全監管責任,督促地方政府完善流域、區域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對因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要從立項、審批、驗收、監管、應對等各個環節,依法依規追究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企業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三)健全環境風險防範工作機制。要完善環保內部工作機制。環評審批和“三同時”驗收要對環境風險防範提出明確要求;日常執法監督、隱患排查要督促企業落實環境風險防範措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時,環境應急、監測、科技、監察、宣教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要完善外部應急聯動機制。積極與安全監管、公安消防、交通運輸、紀檢監察等部門建立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提高綜合應對效能。
(四)妥善處置生産安全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接到事故報告後,要立即責令企業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物質排出廠界外引發突發環境事件。要督促地方政府嚴格履行環境安全監管責任,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降低和消除環境影響。環保部門重點做好應急監測、資訊報告、事態預警、處置方案、事件調查和損失評估等工作。
特此通報。
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主題詞:環保 大連 管道 爆炸 通報
抄送:大連市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