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吳曉青在中國生態安全高層論壇上指出 採取有效措施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2006-06-05 文章來源國家環保總局

2006-06-05 來源:國家環保總局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6月5日出席生態安全高層論壇併發表主旨講話。他指出,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吳曉青指出,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令人擔憂,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國家生態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態赤字擴大,消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物種資源破壞,制約人類社會長遠發展。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生命財産重大損失。

  吳曉青指出,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因素,主要是長期沿襲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同時,一些地方的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薄弱,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管護,也是造成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一要規範國土空間開發秩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要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規範國土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從源頭上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對自然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實行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對重要生態功能區這樣的限制開發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産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對重點開發區域要促進産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對優化開發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佔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來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提升産業結構層次。通過分區定位,分區開發,分區管理,有目的地約束人們的經濟社會行為,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二要完善生態保護政策法規, 拓寬資金投入渠道。要堅持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方式,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態保護經濟政策體系。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制定下游對上游、開發區域對保護區域、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受益人群對受損人群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政策,積極探索建立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用機制,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解決生態保護資金短缺問題。要制定綜合性的生態保護法,同時,還要抓緊研究制訂有關生態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如《自然保護區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條例》等,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三要建立生態監測評價體系,提高環境監管水準。建立國家生態安全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掌握國家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國家提供相關的決策依據。制定國家生態安全的評價標準,對國家生態安全狀況進行總體評價,並定期發佈國家生態安全狀況,讓全社會直觀、形象地了解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建立和完善適應當地的生態安全預警和防護體系。

  四要強化資源開發環境監管,防止人為生態破壞。堅持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原則,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防止生態破壞。要依法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礦産、海洋、旅遊等自然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的環境管理,切實加強中小型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要嚴格控制破壞地表植被的開發建設活動,重點控制農牧交錯區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要加大生態保護的執法力度,對一些涉及面廣的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環保部門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共同行動,聯合查處。

  五要提高全民生態安全意識,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品質,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要提高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在全社會開展生態安全教育和宣傳,使每一個公民都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及其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生態安全意識,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事業。

  《新聞通稿45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