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家高速公路網大慶至廣州公路雙遼(蒙吉界)至通遼段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合格的函
內蒙古通遼市雙遼至通遼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
你辦公室《關於國家高速公路網大慶至廣州公路雙遼(蒙吉界)至通遼段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申請》(雙通高速建管辦〔2014〕5號)及附送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大慶至廣州公路雙遼(蒙吉界)至通遼段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以下簡稱《驗收調查報告》)等材料收悉。我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於2014年10月14日至15日對該工程進行了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現場檢查。經研究,提出驗收意見如下:
一、工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工程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境內,起點位於雙遼北田家窯(蒙吉界),向西經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區,終點位於赤(峰)通(遼)高速公路終點,與赤通高速相接。路線全長93.564公里,另設有大林連接線19.012公里,巴彥塔拉連接線9.242公里。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26米。兩條連接線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路基寬12米。工程總投資32.33億元,實際環保投資4424萬元,佔工程總投資的1.37%。
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于2008年2月以環審〔2008〕48號文批復該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工程于2009年5月開工,2011年11月竣工通車。驗收調查期間(2013年3月)全線日平均交通量佔營運近期(2013年)預測交通量的4.96%。由於車流量較小,2處服務區及配套的鍋爐和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但未投入使用。工程配套建設的其他環境保護設施已同步投入使用。
二、環境保護措施及環境風險防範措施落實情況
(一)驗收調查階段工程沿線聲環境敏感目標共6個。對1處主線敏感點邢家窩堡設置了305延米的聲屏障。
(二)工程按環評要求落實了各項農業生態保護措施、防風固沙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共設取土場14處,施工營地、預製場、料場等臨時工程共10處,施工結束後已復耕、綠化或交由地方利用。施工便道大多已復耕或植草,無明顯施工痕跡;公路沿線兩側、互通立交、邊坡、收費站、服務區等實施了綠化。
(三)工程設置了較完善的截水溝、邊溝、排水溝等路面排水設施。1處主線收費站、2處匝道收費站、2處服務區生活污水採用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經處理後用於綠化。
(四)服務區和收費站採用鍋爐採暖,鍋爐燃料按照環評要求選用低硫燃煤。收費站食堂安裝了油煙凈化裝置。沿線各服務設施設置了垃圾收集裝置,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後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
(五)工程制定了危險品事故處置應急預案。
三、環保設施運作效果和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編制的《驗收調查報告》表明:
(一)在現狀車流量條件下,公路沿線各聲環境敏感點晝、夜間噪聲監測值符合《聲環境品質標準》(GB3096-2008)中相應標準限值。
(二)各收費站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各監測因子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二級標準限值。
(三)各收費站鍋爐廢氣各監測因子符合《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Ⅱ時段標準限值。
四、驗收結論和後續要求
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基本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批復要求,配套建設了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落實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經驗收合格,同意主體工程正式投入運營。
工程正式運營後,應預留環保專項資金,對聲環境敏感目標實施跟蹤監測,噪聲超標時應及時採取降噪措施。加強環境風險應急管理,避免環境污染事故發生。
我部委託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和通遼市環境保護局負責該工程運營期的日常環境監管。
環境保護部
2014年12月4日
抄送:環境保護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通遼市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2014年12月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