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川省大渡河安谷水電站蓄水階段環境保護驗收意見的函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聖達水電有限公司:
你公司《關於四川省大渡河安谷水電站蓄水階段環境保護驗收的申請》(中水電聖〔2014〕204號)及附送的《四川省大渡河安谷水電站蓄水階段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等相關驗收材料收悉。我部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於2014年10月23日對該工程進行了蓄水階段環境保護現場檢查。經研究,現提出驗收意見如下:
一、工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安谷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境內,為大渡河干流梯級開發的最後一級,上接沙灣水電站。工程開發任務為發電、防洪、航運、灌溉和供水等,兼顧區域濕地生態與河網生境保護。樞紐建築物主要由攔河閘、左右岸副壩、發電廠房、船閘、尾水渠、泄洪渠等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398米,相應庫容0.63億立方米,與上游水庫聯合運作時具有日調節性能。電站總裝機容量772兆瓦,工程靜態總投資82.05億元,截至2014年6月已完成工程總投資62億元,其中環保投資3.24億元,約佔已完成總投資的5.23%。
我部于2011年1月批復了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審〔2011〕45號)。主體工程于2012年3月開工建設,目前,工程主體已基本建設完成。
該工程環評文件經批准後,工程建設性質、規模、地點、防治污染、防治生態的措施均未發生重大變更。
二、環境保護措施及環境風險防範措施落實情況
(一)工程建設了左側河網魚道(豎縫式魚道)、庫尾倣自然旁通道(1#倣自然旁通道)、主體樞紐區倣自然旁通道(2#倣自然旁通道)、紅貓堰魚坡工程。在左側河網區修建了許壩配水堰調配水量,為魚類棲息提供適宜生境。建設了豐都廟、揚子壩左河道、三層壩、魏壩、水口鎮渡口、馮壩、羅漢鎮政府及周陸壩8處産卵場。在業主營地內建設了魚類增殖放流站,目前已完成主要放流對象野生親本收集,2014年3月,建設單位外購胭脂魚、長薄鰍、唇魚骨、黃顙魚共計18萬尾在工程河段實施了第一次人工放流。目前生態試驗場用地已與地方政府協調解決,納入樂山市城市規劃區用地範圍內。完成了《四川省大渡河沙灣水電站過魚設施初步設計報告》,目前建設單位正在協調相關部門辦理沙灣水電站新增魚道工程的審批手續。
(二)完成了放水閘濕地建設和張壩、馮壩、臨江河口3處連通工程,樞紐工程區、臨時施工佔地區、交通道路及影響區採取了工程防護措施與植物防護措施;渣場、料場、表土堆放場採取了漿砌石擋渣墻、漿砌石護坡、排水溝等工程措施。
(三)在庫尾左岸副壩末端設置了2孔放水閘、1孔開敞式泄水道、1孔魚道和1條倣自然旁通道,在河床式廠房內設置了1×1.2萬千瓦生態小機組,在太平副壩埋設了1條直徑1.2米的生態流量泄放管道,來滿足初期蓄水及電站試運作過程中生態流量下泄要求。施工期生産廢水經處理後回用或灑水降塵;各施工營地生活污水採用化糞池處理後農灌,業主營地生活污水採用成套設備處理後用於綠化及灑水降塵。
(四)工程實際生産安置7775人, 主要採取有土安置、養老保障、自謀職業等安置方式;搬遷安置4515人,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相結合的安置方式,共設置26個集中安置點。各安置點生活污水通過排污管道收集進入化糞池處理後農灌,設置了垃圾桶和垃圾池,生活垃圾由鄉鎮或村裏組織環衛部門統一清運到地方處理廠處置。 工程蓄水範圍內涉及的19家企業已全部完成拆遷。
(五)蓄水前進行了庫底清理,落實了清庫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
(六)工程制定了《重大危險源管理規定》等管理制度及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成立了事故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設置了負責應急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務機構,定期對施工區環境安全進行檢查。
三、蓄水階段環保設施運作效果和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的《四川省大渡河安谷水電站蓄水階段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表明:
(一)2011~2014年對施工區生産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口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處理後的廢污水均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要求。
2010~2014年對工程河段彩虹橋放水閘上游1000米、壩址上游500米、尾水渠出口下游1000米、左岸汊河馮壩、左岸汊河金壩5個斷面的地表水監測結果表明,除2013年10月彩虹橋放水閘上游、壩址上游及左岸叉河馮壩3個斷面的化學需氧量超標,最大超標0.1倍,其餘時段各斷面監測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要求,超標主要原因為沿岸生活污水排放所致。
(二)2013年4月、10月對工程影響區陸生生態調查結果表明,安谷水電站評價範圍內共調查到陸生維管植物112科304屬402種,未發現野生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區域內植被類型與施工前比沒有發生變化。調查到陸生脊椎動物79種,其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鵟和黑耳鳶2種,爬行類、鳥類調查到的種數較施工前略有減少,主要原因是施工佔地以及受施工活動干擾影響而遷移。
(三)2013年5月、8月、10月對水生生物調查結果表明,安谷水電站評價範圍內共調查到浮游植物8門65屬150種,以硅藻門為主,浮游動物77屬156種,以原生動物、輪蟲種類為主,底棲動物3門35屬38種,以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為主;魚類3目9科33屬37種,其中包括短體副鰍、山鰍、四川華鳊、異鰾鰍鮀、短身金沙鰍、黃石爬鮡6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未發現國家級和省級保護魚類。與施工前比,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的種類、數量和分佈基本一致;調查到的魚類37種低於環評階段的67種,安谷壩址處魚類産卵場受施工影響消失;副壩、泄洪渠、尾水渠、渣場堆放、移民造地等建設對該區域水生生境也産生了一定影響。工程于2014年3月31日進行了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動,並對部分放流品種做了標記,但由於回捕工作尚未完成,增殖放流工作的實施效果暫無法評估。
四、驗收結論和後續要求
該工程實施過程中基本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要求,配套建設了水庫蓄水前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落實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基本具備下閘蓄水條件。
工程蓄水後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應通過工程措施和優化調度,確保工程下閘蓄水期和運作期下泄流量要求,滿足下游生産、生活和生態用水需要。
(二)認真做好魚類增殖放流站的運作管理及增殖放流效果的跟蹤監測工作。工程蓄水後進一步加強魚道、倣自然旁通道的過魚效果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優化調整。做好魚類産卵場的營造搞作,加快沙灣水電站魚道建設工作。
(三)認真做好生態露天試驗場專項設計和建設,儘快落實魏壩與張壩之間連通工程;繼續做好放水閘濕地及其他濕地典型區建設,恢復其濕地生態功能;做好河道生態與景觀工程建設,與河網水系濕地及當地的自然景觀特徵相協調。
(四)認真落實蓄水後各項環保措施和要求,做好各項污染防治措施、生態保護措施,加強環境監測和環境風險排查工作,避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發生。
(五)工程竣工後及時申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我部委託四川省環境保護廳、樂山市環境保護局負責該工程蓄水後階段建設的日常環境監管。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
2014年12月4日
抄送:環境保護部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四川省環境保護廳,樂山市環境保護局,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