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重慶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總結報告

2021-05-27

2021-05-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19年,重慶市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納入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在生態環境部的關心支援和指導幫扶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 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鑒的示範模式和創新做法初步形成,“無廢城市”區域共建示範引領作用逐步凸顯。
  一、試點工作進展情況
  (一)突出“高站位”,彰顯重慶特色。重慶市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握“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戰略機遇,堅決扛起全國唯一一個省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政治責任,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舉措。市委將“無廢城市”建設列入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目標,明確“中心城區試點—重點區域次第推開—雙城經濟圈共建”三步走工作思路,確定45項指標,列出111項任務,明確餐廚垃圾資源化、快遞包裝廢物減量、污泥無害化處置3項特色指標,以及推動地方立法、跨領域跨區域制度建設、汽車行業迴圈産業鏈構建等特色任務。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長挂帥,31個市級有關部門、11個試點區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分管副市長多次召開推進會、協調會、專題會,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專題聽取試點工作情況彙報,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試點區相應成立組織領導機構,市級有關部門明確&&處室,細化任務措施,列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市級財政安排“無廢城市”建設專項資金5000余萬元,市委改革辦、市無廢辦定期調度督辦,倒排工期、打表推進,形成市、區、部門“1+11+N”的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工作推進體系。
  (二)打好“組合拳”,建設制度體系。作為唯一的省級試點城市,重慶市充分發揮立法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系統建設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協同增效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制度體系。《重慶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納入立法後備庫,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建築垃圾管理立法調研加快推進,印發《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出臺生活垃圾分類、餐廚垃圾管理、廢棄農膜回收等5項政府規章,制定生活垃圾處理異地補償、危險廢物填埋場封場運營資金預提留、塑膠污染治理等13項管理制度。&&建立長江經濟帶上游雲貴川渝四省市危險廢物聯防聯控機制,與四川省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並延伸至貴州、雲南,創設小微源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制度,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衛生健康、稅務、海關等部門,分別就機動車維修行業危險廢物管理、危險廢物運輸、醫療廢物管理、固體廢物稅收、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等建立聯動機制。
  (三)把好“方向盤”,完善技術體系。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著力解決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難題。在全國率先出臺錳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綠色建築、綠色礦山等地方標準10個,危險廢物、秸稈利用等領域技術和管理規範30余個,建成4個國家級的技術研究中心,主編和參編國家和行業標準近30項,率先實現生活垃圾焚燒全套裝備國産化,突破“高水、高油、高鹽”餐廚垃圾處理核心技術並完成産業化應用,沙坪壩、巴南、涪陵等區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中建築渣土回填、鈦石膏磷石膏綜合利用等試點示範,既解決實際問題,又填補國內空白。
  (四)下好“一盤棋”,健全市場體系。編制《重慶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規劃(2020-2035年)》,作為重慶市總體規劃的重要專項子規劃,制定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等規劃方案23個。加快補齊設施短板,全市一般工業固廢集中處置、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分別達到1542萬立方米、232萬噸/年,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實現鎮級全覆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7%,中心城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廚垃圾全量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近100%。出臺覆蓋“設計—生産—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環節的汽車行業迴圈産業鏈建設方案,汽車行業廢鋼廢鋁廢砂等利用能力達543萬噸/年,建成綠色工廠30家、實施清潔化改造81家,用無廢理念引領工業體系革新和綠色發展。構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廢棄農膜回收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實現社區全覆蓋、鄉村覆蓋率達50%,廢棄農膜回收實現涉農鄉鎮回收網點全覆蓋,寄遞企業電子運單使用率達99%。大力培育骨幹企業,三峰集團、新中天、智得熱工等企業在國內乃至世界部分地區實現技術、裝備輸出。
  (五)打造“智慧化”,強化監管體系。建成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大數據平臺,建立危險廢物産生單位、自行利用處置設施及重點監管單位“三張清單”,實施申報登記和管理計劃備案的企業達到5734家。全面實施電子轉移聯單制度,371家年産廢量50噸及以上企業、重點經營單位以及116家二甲(含)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全過程“一物一碼”精細化可追溯管理。開展尾礦庫渣場環境狀況調查及監測評估,65個尾礦庫渣場環境資訊實現向量化、圖形化、資訊化。建立固體廢物規範化管理市、區縣、企業“三級聯查”機制,探索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財務、聯單、貨物”三本賬第三方評估制度,實施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等系列專項整治。突出重點行業、重點類別、重點區域,聯合公、檢、法等部門,形成“刑責治污”工作格局,2020年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排查重點企業2651家次,立案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行為59件,專案查處重點案件28起,打掉犯罪團夥13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6人,有力打擊和震懾了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
  (六)形成“多維度”,構建全民行動體系。將“無廢城市”建設與垃圾分類、綠色快遞郵政城市建設、廢棄農膜回收等多項工作有機結合,制定“無廢城市”宣傳工作方案,印發“無廢城市細胞”創建標準,通過新聞發佈、媒體報道、專家訪談、線上公益講座、短視頻、制發宣傳品、公益廣告、熱門景區戶外大屏等多種方式強化“無廢城市”的宣傳引導。完成680余個無廢學校、無廢景區、無廢商圈(場)、無廢公園、無廢小區、無廢飯店、無廢機關等16類“無廢城市細胞”創建,覆蓋衣食住行各領域。謀劃實施生活創意短視頻大賽、主播星主張、主題創意藝術展等系列專題宣傳活動,製作“無廢城市”小遊戲,在自然博物館環境廳設置“無廢城市”建設展區,充分調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力量參與,多維度、多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推動形成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全民行動體系,“無廢城市”理念得到各方認同。
  (七)勇當“先行者”,推動“無廢城市”區域共建。在中心城區試點基礎上,啟動萬州、黔江等9區新一輪“無廢城市”建設,2021年將實現“無廢城市”建設市域全覆蓋。“無廢城市”建設列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綱要》,與四川省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協議,從強化頂層設計、加快能力建設、推動資源共用、實施資訊互通、聯合科研攻關、加強聯合執法、建立合作機制等七個方面,共同謀劃共建方案,推動川渝兩地資源共用、資質互認、區域聯動、應急協作、執法協同、資訊互通、人員交流。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門職責仍需進一步厘清。雖然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等進一步細化明確了部門職責,但機動車維修行業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實驗室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礦産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管理等職責仍不明確,尾礦庫渣場以及危險廢物的安全管理、環境監管職責界定不清,船舶含油污染物水裏、岸上界限需要進一步明確。
  二是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技術支撐不足。一方面,鈦石膏、磷石膏、電解錳渣、赤泥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以及油基鑽屑、廢鹽等危險廢物,缺乏穩定高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和廢物再生利用産品品質標準。另一方面,早期的尾礦庫對防滲要求不高,尤其是位於喀斯特地貌區域的尾礦庫渣場,難以準確判斷滲漏點,現有技術手段無法完全避免滲漏,整治難度極大。
  三是新修訂的固廢法出臺後配套措施還不完善。新固廢法創設了一般工業固廢跨省轉移、危險廢物環境許可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一系列新的制度,但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實施過程中難以有效執行。新的危險廢物名錄實施後過渡期短,新增類別危險廢物的貯存設施不規範,利用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短期內難以及時解決。
  四是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當前,市場主體普遍關注利潤較大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對廢紡織品、建築垃圾等低值固體廢物的利用處置及綜合利用産品推廣,缺乏必要的激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意願不高。
  五是資金投入不足。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尤其是歷史遺留尾礦庫渣場治理難度大、投資多、週期長、收益小,國家層面未設置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專項資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社會資本投入意願不強。
  (二)有關建議。
  一是充分調動國家部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建議將“無廢城市”建設任務分解到各部委,並通過國家部委將“無廢城市”建設任務層層壓實至省、市、縣對應部門,真正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無廢城市”建設推進體系。
  二是加快推動試點經驗制度化。對於試點工作中值得推廣的經驗做法和創新模式,建議從國家層面固化形成制度,並在適宜地區推廣應用,既提升各地固體廢物管理水準,又進一步擴大“無廢城市”建設的影響力。
  三是加強技術研發應用,完善標準政策體系。加強對重點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並出臺相關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産品品質標準,以利産品推廣使用。
  四是制定出臺激勵引導政策。對於具有社會公益性和政府兜底性的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稅收減免、綠色信貸等激勵政策或落實資金支援。
  五是設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建議國家層面設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加強對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項目以及歷史遺留尾礦庫渣場整治、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資金支援。
  六是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激勵機制。對“無廢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或經驗做法、創新模式上升為國家層面制度的城市,以國務院名義予以通報表揚或表彰,鼓勵各地為全國“無廢城市”“無廢社會”建設積累更多經驗、提供更好示範。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快完成績效評估。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紮實做好績效評估、模式凝練、案例總結、專題宣傳片製作等工作,及時提交績效評估報告,總結經驗做法、挖掘鮮活案例,形成可複製、可借鑒、可推廣的重慶樣本,最大程度彰顯特色、體現水準。
  (二)著力鞏固試點成果。深化中心城區“無廢城市”建設,著力鞏固試點成果,加快生活垃圾管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建築垃圾管理等地方立法,年內出臺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形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範條例草案。加快出臺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數據採集、危險廢物分類包裝污染防治等技術規範和指南,推動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無廢醫院”、“無廢工廠”等細胞建設、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重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以及污水污泥臺賬化管理等固化為管理制度和標準規範,推動經驗模式制度化,並在市內適宜區域推廣應用。
  (三)梯次推開建設範圍。督促中心城區深化“無廢城市”建設,督促萬州等9區在3月底前完成實施方案編制,指導其他區縣提前謀劃“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年底前全部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實現“無廢城市”建設市域全覆蓋。同時,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新一輪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對區縣考核的重要內容,並積極爭取市級財政“以獎促治”等專項資金支援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
  (四)積極推進川渝共建。把握“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綱要》的戰略機遇,會同四川省5月底前共同制定印發“無廢城市”共建指導意見,6月底前啟動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印發區縣“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大綱,力爭年底前完成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實施方案編制。
  (五)持續強化宣傳引導。全面深入普及“無廢文化”,進一步提升“無廢城市”建設宣傳教育的覆蓋範圍,豐富宣傳手段,深化“無廢城市細胞”創建,探索完善評價標準、創建指南,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營造濃厚氛圍。
  附件:重慶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典型案例
  附件
重慶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典型案例
  重慶市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握“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戰略機遇,堅決扛起全國唯一一個省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政治責任,明確“中心城區試點—重點區域次第推開—雙城經濟圈共建”三步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固體廢物管理體系,探索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截至2020年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目標總體完成,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全民行動“五大體系”取得積極成效,實現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農膜回收網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鎮級或社區“三個全覆蓋”,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廚垃圾全量資源化利用、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超過95%。目前,中心城區以外的萬州等9區新一輪“無廢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協議正式簽訂,“無廢城市”區域共建示範引領作用逐步凸顯。
  一、開展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持續釋放制度紅利
  (一)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川渝在全國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實現利用處置能力區域共用,促進産業提檔升級,確保環境風險有效管控。目前兩地已直接審批“白名單”內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近4.87萬噸,平均審批時限由1個月壓縮到約5天。每年根據各自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確定納入“白名單”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類別和數量。對納入“白名單”的危險廢物,由移出地直接審批,不再徵求對方意見。定期交換包括“白名單”內危險廢物實際接收、處置情況以及經營單位環境管理情況的相關數據。當“白名單”內企業發生嚴重環境違法行為時,立即通報資訊並停止審批,聯合查處違法行為。結合製度執行和跨省轉移實際情況,適時會商調整“白名單”內容。
  (二)創設小微源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制度。探索綜合收集貯存制度,服務小微源數量由212家增加至6000余家,有效緩解小微源危險廢物收集難、貯存難、轉移難等問題。建立健全小微源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體系,制定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轉運貯存試點指導意見,在34個區縣建設收集貯存設施,基本實現市域區縣全覆蓋。壓實收集單位主體責任,指導收集單位規範危險廢物包裝、運輸、貯存各環節環境管理,定期審查評估,對違規開展收集服務的單位實施行政處罰或暫停經營許可證。著力解決小微源管理難題,將法律政策宣傳貫徹、危險廢物類別識別、規範包裝等納入收集單位服務內容,提升小微企業環境保護意識和管理水準。
  (三)建立醫療廢物協同管理機制。統籌生態環境、衛生健康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實施全過程管理,實現鎮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全覆蓋。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納入《重慶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佈局規劃》《重慶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規劃》予以推進,累計建成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15個,集中處置能力達到111噸/日,服務醫療衛生機構從4185家增加至8990家。建立衛生健康部門重點管院內、生態環境部門重點管院外、兩部門各自往前延伸一步的協同管理機制,制定《醫療廢物分類處置指南》,將醫療廢物規範化處置作為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審批、執業登記及校驗的必要條件,明確由鄉鎮中心衛生院或大中型醫療衛生機構代為收集偏遠地區和小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規範醫療廢物從收集到處置全環節管理。編制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指南,探索醫療廢物分科室、分類別、分屬性、分特性實施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貯存,推動源頭規範化管理。建設全市醫療廢物資訊化管理系統,全面實施醫療廢物轉移電子聯單,覆蓋醫療衛生機構達5084家,116家二甲及以上醫療機構和15家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全部實現“一物一碼”全過程可追溯管理。
  二、推動技術體系建設,穩步提升監管水準
  (一)堅持問題導向,完善規範標準體系。聚焦難點、痛點、堵點,完善標準規範,解決突出問題。完善標準體系,建成固體廢物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4個,主編或參編國家和行業標準近30項。在全國率先出臺《錳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實現電解錳企業、電解錳渣場等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有標可依、對標治理。制定水泥窯協同處置、頁巖氣開採行業、危險廢物填埋場運營封場及資金預提、醫療廢物高溫蒸汽處置等環境管理規範,探索危險廢物再生利用産品品質體系,促進行業綠色發展,填補頁巖氣、危險廢物填埋場運營封場等領域制度空白。
  (二)實施資訊化管理,提升精準監管水準。加快資訊化管理能力建設,全過程掌握危險廢物的産生、貯存、利用和處置情況,有效遏制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建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大數據平臺,整合數據採集、對比分析、問題交辦等管理模組以及入庫計量、軌跡追蹤、電子聯單等核心功能。選擇産廢量大、環保意識高的24家企業開展精細化管理試點,並逐步擴大管理範圍,2020年已覆蓋年産生量50噸以上371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強化規範管理,制定《重慶市危險廢物精細化管理數據採集技術規範》《重慶市危險廢物分類包裝污染防治技術指南》,規範精細化管理各環節數據採集、源頭分類分級包裝等技術要求。著力減輕企業負擔,全面推行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累計註冊和使用單位達2.57萬家;開放大數據平臺介面標準,實現平臺數據和企業數據實時對接,避免企業多頭填報,並通過預約處置、能力查詢等功能,協助企業及時高效轉移處置危險廢物。
  (三)強化技術研發,培育骨幹企業。推進科研協同攻關,骨幹企業實現技術裝備雙輸出。技術研發契合地情,重慶市環衛集團結合市情及居民飲食習慣開展科研攻堅,率先掌握“厭氧消化、熱電聯産”的高含水率、高含油率、高含鹽率“三高”餐廚垃圾處理核心技術並投入運用,中心城區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100%。裝備輸出引領市場,三峰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在業內率先實現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全套裝備國産化,助力中心城區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技術和裝備應用到國內及美國、印度等8個國家;重慶智得熱工工業有限公司研發高溫蒸汽成套處理設備,産品被國內約150家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採用,市場佔有率國內第一,並出口到北美、歐盟等地20多個國家。
  三、廣泛踐行無廢理念,構建綠色發展格局
  (一)聚焦重點産業迴圈發展。推動無廢理念納入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構建覆蓋“設計—生産—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環節的汽車行業迴圈産業鏈。推行無廢設計,搭建汽車製造企業“無廢”技術標準體系174項,優先使用可迴圈材料,推廣通用化、模組化設計,長安汽車重慶基地整車可回收利用率達97%。踐行無廢生産,建立生産製造過程固廢管理標準體系和生産規範,開展廠區凈迴圈示範,建成綠色工廠30家,實施清潔化改造81家,節約標煤1.72萬噸、減少污染物排放4.59萬噸。規範綠色拆解,引導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形成“回收網點—拆解中心—區域性拆解基地”的網路體系,拆解點由64個精簡至16個,市報廢汽車公司資源回收利用率近99%。推動再生利用,引導企業提升加工利用能力和水準,形成年利用廢鋼鐵廢鋁廢砂能力約550萬噸,研發應用廢輪胎生産精細膠粉、路面材料等技術,2020年規範利用廢鋼廢鋁等達180萬噸。
  (二)聚焦廢棄農膜回收。以廢棄農膜回收為突破口,遏制農業白色污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中心城區累計回收廢棄農膜881.14噸,2020年農膜回收率達到91.85%。構建網路體系,以供銷合作社農資供應、再生資源回收網路為基礎,拓展功能、一網多用,減少貯運中心環節,降低回收費用,回收網點覆蓋所有涉農鎮街和85%的行政村(社區),村、鎮街回收轉運,區級貯運三級回收體系基本形成。強化資金保障,市級財政落實專項資金,按照農膜回收補助2500元/噸,肥料包裝物回收補助1000元/噸,加工利用補助500元/噸的比例,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保障回收企業穩定運作。強化監管評估,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半年推進、年終考核機制,開發全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綜合管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監管,推動實現回收利用數據可溯源;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廢棄農膜回收利用情況實施審計評估,確保資金安全,提升工作效率。
  (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狠抓宣傳教育,聚民心、匯民智,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統籌謀劃與協同聯動結合,制定宣傳工作方案,與垃圾分類、塑膠污染治理等結合,整合資源,各司其職,協同推進。普及宣傳與典型宣傳結合,多形式普及、差異化宣傳,提升知曉度,創建15類“無廢城市細胞”680余個,打造南山植物園、青禾童心小學、重慶兒童醫院等精品細胞。階段性與持續性結合,把握重要節點,圍繞熱點話題,集中宣傳,提升熱度,常態化宣傳試點進度和成效,多層面深挖案例實踐。教育引導與氛圍營造結合,將“無廢文化”納入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探索“普及—提升—自律”的教育引導路徑;開展短視頻及徵文大賽、環保星主播等主題活動,徵集作品逾萬個,網路傳播量超過200萬次。傳統模式與創新手段結合,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平臺,邀請專家深度解讀,發起全國首個線上公益講座;與短視頻、傳統曲藝、非遺、藝術創作等結合,設立傳播媒介綜合平臺,建設自然博物館“無廢城市”展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