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未來的生態環境志願者——轉變中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環境經濟雜誌)

2022-01-19

2022-01-19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董雁是北京五中的一名地理教師,也是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積極參與者。雙重身份的她,在教學之餘帶領學生社團宣講節糧光碟、倡導零廢棄校園建設,真正將環保理念融于教學,讓環保行動走進校園。這份對於環境教育的執著,董雁已堅持了25年。

志願服務組織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志願者手繪海報的方式,鼓勵大家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産生。
  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和受益者,沒有哪個人能夠置身事外。如今,像董雁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態環境志願服務中,涓涓細流匯成大海。
  實踐日益豐富: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
  在我國,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也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的義務植樹起步,一直以來,在生態環境領域,公眾參與志願服務較為活躍,深度和廣度兼有。
  撿拾垃圾、巡河護林、環境公益訴訟、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全國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實踐,在生態環保工作的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志願者的身影。這些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類善舉,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同步推進,成為社會志願服務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也在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般來説,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參與主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廣泛性的群眾參與;一類是專業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力量。從數量來看,前者佔據絕對優勢。
  這一點,在中國志願服務研究中心調研組開展的調查中也可以得到印證。調查顯示,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已經成為公眾志願服務意願的第二位選擇,而且有39.33%的群眾曾經參與過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這説明,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在老百姓生活當中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比如,在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領域,志願者可以通過擔任環保講解員、製作環保宣傳品、發起綠色倡議、組織體驗活動等方式,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傳播環保科學知識。
志願服務組織廣泛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向公眾宣傳“減塑”等環保知識,傳遞綠色環保理念。
  同時,依託生態環境保護專業力量,一批在專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優秀志願服務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覆蓋環境社會調查、野生動植物和棲息地監測、生態修復等範圍。
  “公眾的志願服務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增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紅燕向記者介紹,最近幾年,我國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需求激增,志願服務在促進人的思維行為方式的持續轉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通過志願服務形式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工作要做什麼、如何做、怎麼保障?圍繞這些問題,今年六五環境日前夕,生態環境部和中央文明辦聯合印發《關於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工作提供了指引。
  “當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進入新階段。”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意見》是國內首份專門針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工作的全國性行動綱領文件,為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新階段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郭紅燕強調,《意見》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定位和作用、志願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志願服務管理制度和機制、政府和相關部門協同推動機制等關鍵性問題進行了鑒定或明確,將為全國各地系統開展和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提供具體有效指導。
  張強認為,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是依靠雙輪驅動的。一方面,新時代社會治理新格局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制度保證,為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廣泛參與提供了清晰、廣闊的制度空間;另一方面,蓬勃發展的中國特色志願服務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暢通了生態環境志願者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在推動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過程中,政府部門的行政動員作為一項政策工具,發揮的作用十分有效。
  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啟動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系列活動,推出了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公眾參與案例等,為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建設提供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示範樣板和規模龐大、富有活力的基層隊伍。
  2020年,中國志願服務研究中心調研了全國17個省份30多個縣。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志願服務研究室主任、中國志願服務研究中心常務副秘書長田豐向記者分享了調研過程中的一些典型案例。
  在浙江寧波,很多志願者隨手撿起地上的煙頭等垃圾,為美麗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在貴州龍裏縣,一位60歲的女性志願者從山上獨自背下約50公斤的一麻袋垃圾,義務為村居環境整治作貢獻;在內蒙古阿爾山,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提出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人居環境保護倡議,建立起常態化服務群眾需求工作機制。
  這些鮮活的點滴,是實現“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轉變的有效形式,也是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生動見證。
  溢出效應明顯:從“我為之”到“人人為之”
  在自然之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真心實意,身體力行。”
  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民間環保社會組織之一,自然之友至今依然活躍在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第一線。不僅因為其發起人是中國環境保護的先行者梁從誡,更因為其28年來堅持推動法律與政策倡導、公民環保實踐、自然教育推廣以及綠色公民培育。文章開頭提到的董雁老師,就是自然之友一名長期且核心的志願者。
  推動《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試行)》,培養綠色行動者;推進環境法治,守護碧水藍天;積極尋求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守護生物多樣性……觀察自然之友2020年度行動足跡,外部變化很大,自然之友的初心沒有變,且持續進行革新與進化。
  以生物多樣性領域“超級IP”綠孔雀為例,自然之友品牌傳播總監何苗向記者介紹,自然之友尋找並攜手該領域樞紐型合作夥伴,通過原創摺紙、古風歌曲、樂高拼搭等方式,讓綠孔雀的跨界影響力一次次出圈,彌足珍貴。
為了保護綠孔雀及其棲息地,自然之友聯合社會多方力量,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保護活動。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自然之友總幹事劉金梅表示,疫情對機構運營及業務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特別是無法組織效果最佳的線下活動。但是,自然之友並沒有因此放緩腳步,而是利用網際網路工具,組織了一場又一場線上活動,更深刻地反思公益行業在面對重大社會危機時的價值和使命。
  觀察和思考當下的環境問題,並持續尋找解決方案,是社會組織的重要價值之一。“如今,社會組織如同一個支點,正和其他環境治理的相關主體一起,共同推動著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政策文件要求在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加入公眾參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組織積極開展各類線上線下生態環境志願活動,帶動越來越多的公眾踐行‘公民十條’,就是最好的説明。”劉金梅告訴記者。
  12月2日,國際志願者日前幾天,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正式發佈了2022年《世界志願服務狀況報告》。作為該組織的多年顧問,張強告訴記者,今年的報告題為“構建平等和包容性社會”,旨在促進合作決策,促進平等,促進多元參與。報告指出,全球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志願者。雖然由於疫情限制原因,許多人無法親自從事志願工作,但人們對志願服務的興趣一直存在,並開始逐步轉向線上志願工作。
  “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志願服務強調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主動參與。”田豐認為,社會組織以志願服務的形式調動和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能夠充分發揮公眾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彰顯了社會活力,對於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建設大有裨益。
  近年來,全國各地組織策劃了不少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項目。郭紅燕認為,志願者參與志願服務活動,正向溢出效應明顯。通過參加志願服務活動,不僅促進了環境改善,志願者對生態環境問題的了解和看法也會不斷發生轉變,更傾向於保護自然環境,更依戀當地的自然環境,也會更多影響和帶動周邊的人保護環境,環境志願服務的影響遠遠超過志願者所做的具體環保任務。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志願服務具有靈活的人力資源供給、服務的遞送渠道、推動資訊和知識的傳遞、社會調節等作用,可有效彌補現代社會服務體系的不足。”據張強介紹,區別於政府和市場主體,志願服務組織在組織機制和運作方式上具有較大彈性和適應性。其優勢在於,組織結構偏向於開放式和吸納式,可以通過組織運作實現成員間的協作與吸納。
  “志願服務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被服務者向服務者身份的轉換,這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動能。”張強表示,在參與志願服務過程中,行動客體可轉化為行動主體,這是志願服務組織吸納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行動客體在志願服務的帶動和影響下,能夠使個體的、分散的志願服務推廣的生活方式繼續擴散,帶動更多的人有效參與,最終實現從“我為之”向“人人為之”轉變。
  呼應時代需求:從“服務之道”到“行為之道”
  12月25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佈了一年一度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1年)》。報告研究發現,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活動積極性較高,近九成的人願意參加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活動,近四成的人在過去一年參加過。其參與渠道主要有社會組織(41.5%)、社區(41.3%)、學校(37.8%)等。
  “要讓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融入日常生活,更好地滿足公眾奉獻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需求,就必須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多參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機會和平臺。”郭紅燕認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打造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品牌項目,推動志願服務供求匹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管理部門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立足公眾需求,挖掘、策劃和培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項目,建立志願服務案例庫,搭建志願服務交流平臺,促進管理部門、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等的交流和合作。
  與一般性的志願服務不同,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伍需要相當數量的專業志願者。
  田豐強調,除了日常的撿拾垃圾、義務植樹、清掃保潔等志願服務內容,實際上,不少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內容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一些生態環保的重要領域,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宣講、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開展環境污染監督、開展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等,志願者必須具備生態環保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生態環境志願者隊伍在規模、能力、專業性、穩定性方面仍有較大潛力可挖。”田豐表示,鼓勵和支援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人才加入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伍是非常重要的,應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培訓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在保護生態環境、監督舉報污染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專業化是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高品質發展的生命線。對此,張強建議,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要更加凸顯規範化和專業化。按照《意見》要求,要進一步在依靠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各項制度,保障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志願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志願服務組織的服務效能和管理水準。
  展望“十四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尤其是數字時代的資訊技術,拓展並延伸了志願服務的疆界。
  張強認為,在數字化快速發展時代,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為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助力。志願服務參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否有序、有力和有效,都依賴於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有機融合。
  在各地,搭上新科技的便車,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技術探索實踐已有不少成果。據張強介紹,全國志願服務系統“志願雲”平臺、“志願服務區塊鏈”等,為志願服務隊伍和志願者登記註冊、項目發佈、線上報名、時長記錄、效果評價等規範管理及供需對接發揮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又如,“蔚藍地圖”“低碳冬奧”等,讓志願者和志願組織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計算方法來開展日常參與,吸引更多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低碳行動,為社會綠色轉型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時可為、人人可為、事事可為”,是志願服務的終極目標。張強認為,當前技術層面已不是問題,志願服務最大的困境和障礙還是在思想層面。“換句話説,是我們對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以及生態文明發展的新要求等理念認知的不充分。重構社會,變‘服務之道’為‘行為之道’,實際上是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更深層次的含義。”
  完善保障機制:從“幹到位”到“互相補位”
  未來,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大有可為。
  “在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領域,政府主導,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推動,是較為理想的組織模式。”張強表示,一般來説,各個主體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角色,但實際上,大家身份是多元的,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新時代的環境治理要求大家取長補短、共同發力。“各相關主體要努力做到位,但也不要越位;特殊情況下,鼓勵大家互相補位,但補完位之後還要回位。”
  社會良好運作,需要志願服務發揮“減壓閥”的作用。如今,生態環境部門正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跨部門的交流溝通,致力於打造一系列主題鮮明、貼近群眾、社會影響力大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將主題實踐活動融入公眾日常。
  2020年底,西部首個個人綠色生活積分——瀘州市“綠芽積分”正式發佈。“綠芽”行動通過多維度採集用戶低碳環保行為(低碳出行、無紙化業務辦理、環保志願服務、廢物回收利用等)數據,構建個人綠色生活積分體系。行動以“宣傳教育、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為抓手,累計策劃實施各類環保主題活動450余場,服務群眾超過15萬人,為引導用戶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發起“同飲一江水 共築綠籬笆”志願服務活動。作為生態環境事業的“同盟軍”,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有效發揮職責,主動嵌入服務,當好長江生態環境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和推動者,通過築起一道堅實的“綠籬笆”,守護好健康長江。據介紹,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保持高效溝通。
  據中國志願服務網統計,截至今年8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類志願服務項目已超過107萬個,佔志願服務項目總數的近20%。
  這些志願服務項目在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化解環境矛盾、促進社會共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少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伍都面臨缺少經費支援、規章制度不明、短期行為明顯、戰略意識缺乏、服務隊伍鬆散等問題,迫切需要在經費、場地、人員等方面得到支援。”田豐説。
  “志願者無報酬,但志願服務有成本。”張強表示,志願者或志願服務組織作為志願服務的行為主體承擔者,不得獲得利潤和物質報酬,但志願服務作為一種創造價值的公共服務生産活動,其本身必然要以一定的社會資源作為生産原材料,需要成本投入。因此,對於志願服務組織來説,要做到財務和管理的規範化。
  隨著當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伍不斷擴展,如何完善生態環境志願服務激勵保障機制?
  張強建議,應探索創新激勵措施,逐步建立以精神激勵為主的志願服務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增強志願者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歸屬感、認同感。各地要結合實際,加大對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工作的資金支援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支援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發展,為志願服務活動提供資金保障。還可根據志願服務工作需要,為志願者購買必要保險,提供交通、就餐等基本保障。
  “《意見》強調促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田豐表示,新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伍延伸到基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貫徹落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理念的重要力量。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組織也要加強制度管理,加強業務指導,實現規範發展,與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同行。
  來源:環境經濟雜誌  作者:丁瑤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