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環保與經濟如何“雙選”?浙江長興“血鉛事件”後的“痛”與“變”在嚴守環保紅線的同時,實現了産業的轉型和升級,企業成長為行業領

2018-12-06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8-12-06 來源:南方都市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鉛蓄電池回收生産線。

  “生産一個電池就可以賺15塊錢,有些企業晚上燈都不開,摸黑生産。”

  “記得連夜去關停企業,業主説:‘再來動我,我就從樓上跳下去’。”

  對曾經鉛蓄電池行業的整治“風暴”,長興縣環保局黨組成員俞文傑至今記憶猶新。

  這場“風暴”,是浙江長興在“血鉛事件”發生後所面臨的“痛”與“變”———作為中國著名的蓄電池生産基地,由於電池廠環保設施不完備,曾爆發轟動全國的“血鉛事件”。其後十多年裏,當地鉛蓄電池産業在環保風暴中經歷兩次“洗牌”,從175家兼併重組減少至16家。

  事實上,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如何平衡、如何實現“雙選”,也是目前擺在全國各地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甚至有觀點認為,強調環保,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而要發展,不可避免要走一段“先發展再治理”的道路。

  南都記者在浙江長興走訪後卻發現,經歷“痛”與“變”之後,長興在嚴守環保紅線的同時,反而實現了産業的轉型和升級。

  兼併重組後,2017年,長興縣2家超百億企業成為鉛蓄電池行業的領軍者,全縣該行業産值超200億元。而長興縣也摘掉了最初“全國重污染防控區”的標簽,成為“重金屬污染防治示範區”。

  污染之“痛”後兩次洗牌:

  175家減少至16家

  長興縣鉛蓄電池的故事,要從改革開放初期説起。

  彼時的長興縣,除了有星羅棋佈的小石灰窯、小化工廠、小皮革廠外,還有小蓄電池廠、小石粉廠。最初的蓄電池廠規模較小,電池用途也很單一,主要用於煤礦工人的礦燈照明。

  這175家小作坊式的鉛蓄電池廠,散落在長興通向太湖河道的源頭,年排放的鉛污染高達10余噸。

  “我進這個公司第一天,就看到酸水、廢水排到一個坑裏,另一個坑放石灰。(廢水)自然滲透,污泥自然沉澱,就是這麼簡單的環保(措施)”。1986年,張天任創辦了天能電池廠。目睹電池廠的生産環境,他心生感慨:“以鉛為主材料的鉛酸電池生産,如果沒有好的環保理念,就會造成一定的風險。”

  2000年後,全國多個鉛蓄電池生産地相繼爆發“血鉛”事件,長興也陷入污染之“痛”。

  “廢酸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在土地上,鉛塵酸霧不經凈化在四處蔓延,一片片土地悄無聲息地被污染。孩子鉛中毒、莊稼鉛超標、地下水被污染、整個的村子被迫買水喝。”這是2003年媒體對長興污染狀況的調查報道。

  2004年,浙江啟動首輪“811”生態環保三年行動,長興蓄電池行業名列其中。

  長興縣自查發現,當地僅一家鉛蓄電池生産企業符合環保標準,其餘企業均需停産整治,達到標準後才能正常生産。

  這一輪整治中,原來的175家鉛蓄電池廠陸續關停減少到61家,企業技術裝備由手工操作轉向機械設備,且都配備了治污裝備。

  2011年,全國開展以打擊金屬違法企業為重點的環保專項行動。在此背景下,長興縣開啟第二輪行業整治,61家企業經過兼併重組再一次減少到30家。

  截至目前,長興縣實際生産的鉛蓄電池行業有16家,並全部集中到園區發展,結束了此前“低、小、散”的“野蠻生長”。

  産業轉型升級陣痛:

  背後是“利益之爭”

  “轉型之路是艱難的,更是痛苦的。背後是‘利益之爭’,要有鐵的手腕和決心,否則做不下去。”縣環保局黨組成員俞文傑回憶説。

  俞文傑記得,2011年整治行動中,基層環保局4人在和平鎮的工業園區日夜奮戰,緊盯企業違法生産。“當時生産一個電池就可以賺15塊,有些企業摸黑都在生産,一旦發現違法生産,我們馬上要求停産。”

  南都記者了解到,兩輪整治中,長興縣鉛蓄電池廠對環保設施的配置進行“補課”:

  在廢水方面,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完成自動化改造,中水回用率由原來的40%提升至70%以上。在天能集團的一家生産廠,中水回用池還可以養魚。

  處理廢氣設施也進行了改造,加裝了高效過濾除塵器。同時,要求所有鉛蓄電池企業加酸充電車間地面、污水收集溝實施防酸、防腐改造,降低含酸廢水滲漏風險。

  “這次整治,對地方政府來説,壓力很大。”小浦鎮人大主席朱洪強回憶,小浦鎮為建設鉛蓄電池的産業園區朗山園區,先後投入3個億。

  而對沒有能力提升改造的低小散企業進行關停時,涉及到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工作更難。“61家鉛蓄電池企業集體到縣委三樓會議室‘鬥爭’,所有縣委領導都在,背後利益複雜、矛盾突出。”

  讓張天任記憶深刻的,是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陣痛。

  2011年,天能投入超過1億元對企業進行技術、裝備升級。“改造非同一般,地皮、房子都要拔起來,全部進行防護處理。”張天任告訴南都,到2013年,公司經營20多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一邊是投入、一邊是虧損,董事會、股東質疑,社會關心。”張天任説,公司多次開會提出質疑,而他在會上對轉型發展非常堅持,頂住了多方壓力和阻力。“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將落後産能淘汰。我們堅信,要把企業轉型升級文章做好了,發展未來還是會好的。”

  如今,天能集團成為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從2004年至今,銷售收入增加70倍。

  “環境越做越好,企業越做越大。我們這幾步都走對了”,張天任説,“回頭看,不去淘汰落後設備,也不會有今天”。

  環保不是整垮産業

  而是倒逼做大做強

  從最初175家到16家鉛蓄電池企業,兩輪“洗牌”後,長興縣的鉛蓄電池産業不僅沒有走下坡路,反而更具競爭力,讓長興鉛蓄電池成為行業“旗艦”。

  能在洗牌中“堅持到最後的”16家企業,有2家是超百億的龍頭企業,成為行業的領軍者和標桿。

  數據顯示,2017年,長興縣鉛蓄電池行業産值達246 .32億元,對比全縣規上企業産值來看,佔比18 .86%;貢獻稅收7.8億元,佔全縣工業稅收的20%。

  回顧長興“血鉛”事件後經歷的“痛”與“變”,縣環保局長王楚斌認為,長興縣鉛蓄電池行業整治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不是把行業整垮整掉,而是在落實環保要求的過程中倒逼企業做大做強。

  “資源就那麼一點,環境容量也有限,而低、小、散企業沒有財力投入環保,更不可能引進高端技術和人才,要發展,必然要向低小散開刀。”王楚斌説,這一“刀”下去力度大。

  “環保和經濟是共生的。”縣政府副縣長楊永章則認為,只有轉型升級才能促進産業發展。

  過去,175家企業産品品質參差不齊,企業間打價格戰、互相拆臺屢見不鮮。不少企業也意識到,如此惡性競爭下去,“大家都要死”。對此,長興縣政府通過制定産業轉型升級規劃、鼓勵鉛蓄電池廠集中進入園區發展,推動産業的轉型升級和走向綠色迴圈經濟。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天能電源材料有限公司年回收30萬噸廢鉛蓄電池處置項目,已形成電池製造、使用、回收、再生、電池製造的閉環經濟。

  觀察

  環保影響經濟發展?

  不能顧此失彼

  長興在“血鉛事件”發生後經歷的“痛”與“變”,是浙江的縮影,也是目前擺在不少轉型陣痛地區面前的現實命題。

  近年來,生態文明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的持續推進,一些環保不達標、“散亂污”企業被關停。有關環保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

  在今年8月底召開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對此回應稱:“環境保護並沒有影響經濟發展。”

  在崔書紅看來,環保與經濟是辯證統一關係,不能顧此失彼。處理好兩者關係,就是要建立基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遊戲規則”。

  也有評論認為,近兩年中央環保督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地方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很多地方加強企業污染防治與整治,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整治“散亂污”,提升了這些行業産業的發展效率。

  對於經濟與環保這“兩筆賬”,此前原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專家撰文分析指出,督察過程中針對“散亂污”企業的清理整頓能夠倒逼高污染、高耗能落後産業退出,通過“騰籠換鳥”為發展動能轉換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通過督察也可以優化經濟結構,在減輕環境壓力的同時增強經濟增長韌性。(采寫:南都記者 王秀中)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