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上海楊浦:“工業銹帶”插上“轉型”的翅膀

2018-12-06 來源:宣教司

2018-12-06 來源:宣教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上海楊浦,擁有15.5公里長的黃浦江白金岸線,黃浦江支流楊樹浦港縱貫區境南北,楊浦即以此演變而得名。

  這裡有著百年大學文明、百年工業文明、百年市政文明,一度卻被稱“工業銹帶”。經過十多年的持續轉型,楊浦區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經濟發展品質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家住楊樹浦港旁邊的楊先生説,以前河邊垃圾隨處可見,整個河道看起來有些渾濁。現在不一樣了,這幾年不僅河水變清澈了,河岸邊還增加了很多公共的設施,整體看起來非常美觀,每天傍晚來這裡遛彎兒的人特別多,老人、小孩兒熙熙攘攘。

  “工業銹帶”的轉型之“痛”

  這裡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來水廠、煤氣廠、火力發電廠。建國後的30多年時間內,楊樹浦地區工業每年所創造的利稅佔上海的六分之一,佔全國的三十六分之一。

  然而,環境的代價也是沉重的。“沒辦法,我們楊浦濱江這一帶,當時什麼行業都有,上海化工廠、楊樹浦煤電廠都在楊浦的濱江地區,水廠、發電廠也都聚集在這裡,都是燃煤大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很大,燃煤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非常嚴重。那時候,一個月下來,道路揚塵的噸數可以達到24.8噸,一個白襯衫穿一天必須要換,要不然這個領子就黑了。” 楊浦區環保局長趙陽説。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實施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楊浦區重點推進以鍛造電鍍、有色金屬、紡織、化工等 “兩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業的調整,全面關停搬遷,為産業發展留出空間。

  楊浦遭遇了一場轉型的陣痛。區發改委副主任蔣勤説,楊浦區原來聚集了很多大中型的國企,産業調整之後工業産值從原來佔上海的25% 調整到佔整個上海的3%。與此同時,大量的矛盾和問題隨之而來,工人再就業,産業空心化,城區轉型等問題,都給楊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於工業急劇衰落、工廠倒閉、失業率增加而使閒置的設備銹跡斑斑,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銹帶”。曾經的工業基地,變成了“工業銹帶”。

  原楊樹浦煤氣廠廠部(楊浦區環保局供圖)

  原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楊浦沒有退路。

  “我們不要帶血的GDP,不要高污染的GDP,重污染的企業原則上都是關停並轉。”趙陽説,以前,楊浦區的河道污染非常嚴重,但是這幾年在河道的治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黑臭水體督查,楊浦區4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了黑臭,10月進行的黑臭水體 “回頭看”,總體實現達標。沿河地區基本上所有的排污口關停,沒有一家企業直排。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共完成80個産業結構調整項目(“三高一低”關停搬遷),各項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2017年,全區納入環境統計的重點工業企業數量從2006年的87家減少至24家,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99.8%,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98.8%,化學需氧量削減91.9%,氨氮削減65.4%。

  “十七棉”的變身之“美”

  上海的紡織産業歷史悠久,一度是上海最主要的産業。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曾經是上海第十七棉紡織總廠(“十七棉”),坐落于楊樹浦路2866號,其前身是日本人在上海開辦的早期紗廠,規模龐大,被稱為“萬人大廠”。

  上世紀90年代,因為屬於高污染高能耗的産業,許多紡織企業或是在外地重新建廠,或是遣散工人關門歇業,陸續退出上海。 “十七棉”因為太過龐大,成為最後一個退出中心城區的棉紡織製造企業。

  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楊浦區環保局供圖)

  針對老工業基地轉型後遺存的大量老廠房資源,區委、區政府提出了科技創新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的創新發展理念,通過盤整土地資源,保護老廠房的歷史風貌,促進新舊融合,集中打造了“長陽創谷”、“互聯寶地”、“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等一批“老工業轉型+新經濟集聚”的老廠房改造項目,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2009年,上海紡織集團正式對“十七棉”的轉型項目進行了立項,將“十七棉”原廠定位為時尚産業。考慮到建築美感與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十七棉”修繕改造方案在初期就確立了以保留為主的原則。有人文保護價值的建築全部被保留了下來,只拆除了近3萬平方米不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違章建築”。

  如今,從百年老廠成功轉型後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以時尚為核心,將百年建築的歷史內涵與現代時尚的文化底蘊巧妙地融合了起來,吸引來了眾多遊客。

  棉紡廠變身時尚中心以後,周圍的環境也慢慢變好了。家住附近的吳女士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她説,以前楊浦聚集了很多工廠,那個時候道路兩旁看起來都是灰濛濛的,樹葉子上落滿了灰。現在好了,不僅周圍的環境好轉了,還吸引了很多人來這裡消費和娛樂,每天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整體環境、氣氛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王紹紹 攝)

  “國際時尚中心的目的是給大眾提供一個休閒娛樂、感受時尚、消費時尚的場所。” 時尚中心負責人説。

  大學生小徐有空的時候經常和朋友一起來國際時尚中心玩。她説,這裡時尚氣息很濃厚,好玩的東西應有盡有,同時也像一個藝術區,整體的建築風格很復古,不僅可以消費和娛樂,還能讓人感受到上海的歷史特色。

  環境保護之“利”

  楊浦區的環境搞好了,經濟發展也沒落下。

  “楊樹浦港是楊浦區一條很重要的河道,原來旁邊很臟,這些年我們投入了很大成本去改善這裡的環境,打造了親水準臺,現在非常漂亮,居民可以在河邊散步,旁邊有很多創新型的企業入駐進來。”趙陽説,把環境改善好,這樣對企業才會更加具有吸引力。

 

  市民在楊浦濱江親水準臺散步(王紹紹 攝)

  楊浦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長朱曉君説,楊浦區的城市發展規劃突出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的理念,整合了濕地、公園、廣場、濱水空間等要素,考慮到歷史建築的風貌,同時結合綠色發展的主題,再進行綜合的規劃和開發。

  復興島是浦江內唯一的封閉式內陸島,有著非常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迄今為止尚未開發建設。楊浦區領導曾表示,復興島的開發不會輕易啟動,一定要等到條件成熟再去開發。趙陽説,開發和改造可以慢一點,沒想明白堅決不動,環境是不可複製的,首先要把楊浦區整體的環境治理好,這也是從另一個方面為經濟的發展開拓空間。

  楊浦有它獨特的優勢。趙陽説,區內聚集了眾多高校,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都坐落於此,是上海最大的教育基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支援了楊浦區的轉型發展,知識經濟的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2000年,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兩個依託”,依託高校、依託國有大中型企業來實現城區轉型發展,從此開始了“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的轉變。

  楊浦南段濱江(王紹紹攝)

  蔣勤説,楊浦區一直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發展模式的重要方式,要以環境論英雄。從2011年到2017年,整個區域單位GDP的能耗下降30%,超額完成目標,經濟發展的同時能耗在持續下降。通過對“三高一低”企業進行調整,整個區域的能耗下降了將近24萬噸,騰出137萬平方米土地,為今後産業發展進一步騰出了空間。

  在重視綠水青山的同時,楊浦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掉隊。“十二五”以來,楊浦區級財政收入增幅始終位居上海中心城區前列。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703.19億元,現代設計、先進智慧製造、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文化創意、新能源等“兩個優先”(智力密集型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産業增加值增速年均保持15%以上,2018年上半年,楊浦區第二、三産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1:84.3,與“十二五”初期相比,三産佔比提高了7.8個百分點。

  目前,楊浦區已形成大中小企業共生互補、集聚發展的良好生態系統,西門子、德國大陸、耐克、漢高、李爾、AECOM等一大批跨國企業總部機構、研發中心落戶。同時,全區也有科技型中小企業7600余家,各類資本市場上市(掛牌)企業數累計達到98家。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高慧霞説,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説到底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楊浦區的成功轉型也證明了環境和經濟是可以協調發展的,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環保這個事情應該由大家一起來做,一起為碧水藍天做出努力。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來源:人民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