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建重慶至昆明高速鐵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你公司《關於報送新建重慶至昆明高速鐵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函》(鐵發改函〔2019〕364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一、該項目位於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境內,包括正線和樞紐配套工程。正線起自重慶西站,經重慶市沙坪壩區、大渡口區、九龍坡區、江津區、璧山區和永川區,四川省瀘州市和宜賓市,貴州省畢節市,雲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止于昆明南站,全長699.3公里。其中,重慶市境內84.4公里,四川省境內204.2公里(其中,臨港至宜賓段利用在建川南城際自貢至宜賓高速鐵路19公里,2016年原四川省環境保護廳批復該段環境影響報告書),貴州省境內22.1公里,雲南省境內388.6公里。樞紐及其配套工程主要包括聯絡線工程、改建重慶西動車所、昆明西客站及相關工程。全線新建橋梁391座、隧道85座,正線橋隧比約80%。全線設車站20座,新建牽引變電所13座,改建2座。正線按高速鐵路標準建設,為雙線電氣化客運專線,設計速度目標值350 公里/小時。
該項目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京昆通道的組成部分和《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高速鐵路重點項目,在全面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本批復提出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建設的不利生態環境影響可以得到一定減緩和控制。我部原則同意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影響評價總體結論和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二、項目建設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
(一)生態影響。項目經過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和川中丘陵區、雲貴高原斜坡地帶低中山峽谷區和中山區,以隧道方式穿越重慶市的大渡口及白市驛城市花卉森林公園、雲南省的雲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四川省的筠連岩溶省級風景名勝區,以斜拉橋無害化方式跨越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四川省的龍溪河省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在上述保護區域內無地面工程和臨時工程,對相關區域生態系統影響較小。以隧道、橋梁、路基方式穿越雲南省的會澤待補雞鳴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及烏蒙峽谷省級地質公園三級保護區,並在地質公園內設車站1座。部分路段還涉及重慶市、貴州省和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項目實施將佔用和破壞部分植被,對相關區域野生動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響,涉水施工還將對水生生態産生一定不利影響。
(二)水環境影響。項目以隧道方式穿越重慶市璧山區七零水庫及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新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橋梁跨越(不設水中墩)四川省宜賓市黃沙河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上述保護區影響相對較小。以隧道、橋梁、路基等方式穿越四川省瀘州市楊叉溝、重慶市璧山區楊家橋水庫、重慶市永川區上游水庫三水廠及五間聖水水廠、雲南省曲靖市毛家村水庫、四川省宜賓市宋家咀水庫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雲南省牛欄江流域上游保護區水源保護核心區。項目實施産生的生活污水、施工廢水、隧道涌水等,若直接排放,將可能對周邊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隧道施工可能對隧道周邊分散式居民飲用水取水點産生一定影響。
(三)噪聲及振動影響。評價範圍內分佈有聲環境敏感目標252處、環境振動敏感目標204處。其中,鐵路外側軌道中心線30米內分佈有聲環境敏感目標167處,受既有鐵路和公路交通噪聲等影響,27處敏感目標現狀超標;環境振動敏感目標現狀均滿足標準要求。項目實施將對周邊敏感目標造成不利影響,據預測,運營近期有221處聲環境敏感目標超標,43處環境振動敏感目標超標。
(四)其他影響。項目實施還將産生電磁、揚塵和固體廢棄物等,可能對周邊環境産生不利影響。
三、減緩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生態保護。著重做好生態敏感區的保護,下階段應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進一步優化線路方案和施工方案,盡最大可能避讓或減少佔用生態敏感區和生態保護紅線,不得在雲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僅以隧道穿越或橋梁跨越的生態敏感區內設置臨時工程。進一步優化線路穿越雲南省會澤待補雞鳴山縣級自然保護區及烏蒙峽谷省級地質公園的方式,儘量減少保護區域內橋墩、路基等地表工程和車站佔地,通過採取優化施工方案及施工組織等措施,進一步減少保護區域內臨時輔助工程及影響範圍,並開展景觀設計。針對中梁山、彭家等隧道周邊植被開展監測,根據受影響程度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針對涉及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的路段,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相關手續,否則不得在相關區域動工建設;應結合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要求和主管部門意見,進一步強化保護。
施工前開展動植物詳細調查,針對發現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必要時,依法履行相關手續,並向我部報告。根據詳細調查結果,進一步優化臨時輔助工程選址,儘量在永久佔地範圍內佈置,施工便道儘量利用既有道路,嚴格控制施工範圍,儘量減少對植被和動物生境的佔用和擾動。強化土石方調配和環境管理,加大綜合利用力度,從源頭減少棄渣;棄渣應運至規定的棄渣場,不得隨意傾倒;科學設置棄渣場,儘量避開敏感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域,優化設計,儘量減少佔地和生態影響。採取先擋後棄、渣體防護、生態修復、加強監控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災害等次生生態破壞。針對棄渣場、鋪軌基地、箱梁預製場、軌枕預製場等佔地面積較大的臨時用地生態修復措施,開展環保專項設計。施工前剝離表土,單獨堆存並回用,施工結束後及時對施工場地、取(棄)土場及沿線站場等實施生態修復,修復時選用本土物種,避免外來生物入侵。
(二)強化水環境保護措施。針對穿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牛欄江流域Ⅱ類水體等敏感區域的路段,取消上游水庫三水廠及五間聖水水廠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水中墩,下階段應進一步減少楊家橋水庫、楊叉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路基和橋墩數量,設置路(橋)面徑流收集系統。配合宜賓市人民政府落實宋家咀水庫飲用水水源替代措施,居民供水得到保障且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撤銷後,方可在相關區域施工。進一步優化調減敏感區域內臨時輔助工程,原則上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新建臨時工程,取消毛家村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5處施工營地和牛欄江流域上游保護區水源保護核心區內的臨時工程和輔助坑道洞口,進一步優化或減少毛家村水庫飲用水水源准保護區內臨時工程。強化敏感區域施工期環境管理,涉水橋梁施工採取鋼圍堰並在枯水期進行,儘量減少施工廢水産生量,嚴格落實敏感區域內施工廢水處理後回用等措施,嚴禁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Ⅱ類水體內排污,牛欄江流域上游保護區內污水處置及排放還應當符合《雲南省牛欄江保護條例》要求。
施工期生産、生活廢水經收集處理達標後,優先回用,剩餘部分按照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排放,泥漿廢水處理後迴圈利用不外排。落實運營期污(廢)水處理措施,車站污(廢)水優先接入市政污水管網,不具備納管條件的採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回用或達標排放。下階段應結合站場污水量及當地氣候條件等,優化站場污水處理設施的工藝設計,加強運營期運作維護管理,確保穩定運作。落實維修工區、污水處理設施、固廢暫存場地等區域防滲措施,避免對地下水及土壤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隧道施工中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嚴格落實隧道涌水清污分流措施,盡可能減少隧道施工廢水排放量,隧道施工廢水處置後達標排放。對魯甸等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隧道工程,應加強監測和監控,防止施工等對飲用水水源造成不利影響,編制環境應急預案,避免出現水污染事件,保障居民供水安全。
(三)嚴格落實噪聲及振動防治措施。嚴格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鐵路外軌中心線30米範圍內居民區及學校(含幼兒園)、鐵路夾交區域內噪聲敏感建築物、運營期振動預測超標的敏感建築物一併納入工程拆遷的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對其他超標的敏感目標,優先採取封閉式聲屏障、折臂式聲屏障等噪聲污染防治措施,仍不滿足標準要求的增加隔聲窗等措施。做好聲屏障、隔聲窗等噪聲污染防治設施的專項設計,確保其形式、結構、材質、長度、高度等滿足降噪效果要求。針對依託的臨港至宜賓段高速鐵路19公里路段,應結合本工程內容,開展深入研究,協調進一步完善聲屏障等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相關投資納入本工程概算,請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監督落實。按照要求做好施工期噪聲和振動控制,高噪聲及振動施工機械儘量遠離敏感目標或避開敏感時段,加強施工期監測,必要時採取移動式聲屏障等措施,儘量減少對周邊敏感點的不利影響。針對周邊分佈有聲環境敏感目標的隧道口,應採取有效措施減輕影響。運營期加強噪聲及振動跟蹤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及時增補和完善相關措施。針對項目實施後重慶樞紐和昆明樞紐路段噪聲疊加影響,應加強跟蹤監測,統籌考慮區域噪聲污染防治和聲環境品質改善需求,採取有效措施儘量減緩不利影響。配合沿線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加強線路兩側及站場周邊用地的規劃控制和優化調整,噪聲超標範圍內不得新建學校、醫院、療養院及集中居民住宅區等敏感建築物,必要時,合理優化調整涉及居住用地的相關區域規劃。
(四)落實其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牽引變電所場界應符合《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規定的限值要求,加強運營期電磁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採取相關措施。選用達標排放的施工機械,採取密閉運輸、苫蓋物料、灑水抑塵等措施,做好施工期揚塵污染防治。按照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有關規定,分類妥善處置,危險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置。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編制應急預案,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銜接,建立聯動機制,定期開展演練,實現有效防範和妥善應對。
四、你單位應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建立企業內部生態環境管理機構,明確人員、職責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管理,推進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的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嚴格落實景觀、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生態修復措施等專項設計。應將優化和細化後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及概算納入到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以及施工、工程監理等招標文件及合同。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推進文明施工,創建生態工程。委託有能力的單位開展專項工程環境監理,針對各項措施及管理要求落實情況、實施效果等開展監理,定期提交監理報告。制定並落實施工期和運營期生態環境跟蹤監測方案,根據結果不斷優化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期應編制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報告,包括生態環境變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環境監理及監測、環境管理、接受生態環境監管等情況,報我部備案。按規定程式實施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全線運營5年後,應按規定開展環境影響後評價。在施工和運營過程中,應主動回應公眾關於項目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關切,接受社會監督。
五、我部委託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該項目的“三同時”監督檢查及管理工作。你公司應在收到本批復後20個工作日內,將批准後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分送上述單位及沙坪壩區、大渡口區、九龍坡區、江津區、璧山區、永川區、瀘州市、宜賓市、畢節市、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生態環境局,並按規定接受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的日常監督檢查。
生態環境部
2020年4月3日
(此件社會公開)
抄送:發展改革委,鐵路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九龍坡區、江津區、璧山區、永川區、瀘州市、宜賓市、畢節市、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滬昆鐵路客運專線雲南有限責任公司、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0年4月3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