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美麗中國先鋒榜(28)|福建南平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踐行“兩山”理念

2019-09-27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19-09-27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發,供大家學習借鑒,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穩步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品質,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摘要】

  2003年以來,福建省南平市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激發了林農發展林業積極性。但是,由於林權分散出現了林業經營粗放化、破碎化等問題,導致規模化經營水準低、森林品質提升難、森林資源資産變現難,綠水青山有效轉變為金山銀山的途徑還不明確,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新問題新挑戰。

  為了有效破解難題,南平市堅持問題導向,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為目標,通過整合流轉、評估、擔保、收儲、貸款等服務職能,搭建了集森林資源管理、開發、運營于一體的平臺,通過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創新林業經營辦法以及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商等做法,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促進林業分散資源規模化、長期收益短期化,進一步發展完善了林業治理體系,打通了資源變資産、資源變資本的通道。

  南平市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完善的集體林産權制度為基礎,圍繞森林品質提升、服務體系整合、分散資源收儲等難點突破,整體推進了林業治理體系的創新,為探索林業可持續高品質發展、尋找青山變金山的實現路徑、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林業治理 集體林權改革 生態贖買

  一、背景情況

  南平市位於福建省北部,是閩江源頭、“雙世遺”武夷山所在之地、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徵,森林覆蓋率77.99%,森林蓄積量16819萬立方米,林業用地面積3256.5萬畝,竹林面積624.8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836.3萬畝,素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譽。從2003年起,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保持林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圍繞“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明晰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落實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為主體,多种經營形式並存的集體林經營體制,全市共完成林權發證2671.22萬畝,發證率99.01%,發放林權證64.74萬本,林權證到戶率96%以上,基本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目標。

  隨著“明晰産權、承包到戶”集體林權改革主體任務的完成,林地分到了農戶手中,制約林業發展的産權歸屬問題得到解決,農村生産關係進行了調整,林權證的落實到位明確了林農對林地的經營、處置享有法律保障,農戶經營林地的積極性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隨之産生的林地分散、破碎化經營問題也逐步凸顯,導致造林、採伐成本上升,森林病蟲害防治難度加大,林業機械化難以推廣,需要集約經營的林業項目難以有效承接,嚴重制約了林業産業化和可持續發展。2014年,南平市出臺《關於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林業規模經營的意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合作互助為紐帶,鼓勵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經營主體發展,引導分散林農通過一定組織形式聯合起來,提高經營水準和組織化程度,同時,探索在林權流轉交易、森林資源評估、林權抵押擔保、林業科技等方面建立服務平臺,對推進林業規模經營提供保障支撐。儘管通過這次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得到補充和深化,林業治理體系發展得到有益探索,2014—2017年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數量增長66%,各縣(市、區)全部建立林業四大服務平臺,林業服務水準顯著提升,但是對如何實現林農增收、森林增綠、生態增效的多方共贏,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

  一方面是社會越來越高的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林權所有者越來越強的致富願望。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的矛盾日益凸顯。據調研,98%的受訪對象表示,承包經營林地主要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更願意營造經濟效益高、經營成本低的杉木純林,還有近1/4表示為了經濟效益,可以犧牲生態效益。而行業管理部門和社會則希望能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深入分析,這個矛盾歸根結底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反映在農村林業生産力水準低上,這有林業生産週期長、投資見效慢的原因,有林業經營者缺少資金和技術的原因,還有森林資源利用水準低的原因等。2018年4月,南平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圍繞推動林業高品質發展,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發利用集體林業多種功能,著力構建現代林業産權制度,引導適度規模經營,更好地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二、主要做法

  為實現“生態美、百姓富”,南平市在構建現代林業産權制度的基礎上,圍繞推動林業高品質發展,以問題為導向,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從林業融資、技術突破、贖買改革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創新突破,探索出了“森林生態銀行”的特色創新做法,即通過搭建集森林資源管理、開發、運營于一體的平臺,對碎片化、分散化的森林資源進行規模化收儲、整合、優化,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商,實現森林資源變資産、變資本。

  (一)創新融資機制,引入金融活水 推動林業綠色發展

  林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但林業融資仍是薄弱環節。長期以來,由於林業項目投資週期長、回報率偏低等原因,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普遍存在。一直以來,全市的林業投資都是靠政府補一點、林農或合作社等業主投一點的小而散模式。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家林業局、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利用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的通知》,南平市抓緊政策機遇,策劃了國家儲備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項目,計劃投資達215億元,其中政策性貸款達到170億元,創下福建省單個林業項目規模的歷史記錄。但是項目涉及範圍廣、投資大、模式新,如何讓項目真正落地,獲得優惠的政策性貸款資金?

  當時,擺在南平面前的只有三條路可以走——林權抵押直接融資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和PPP模式。傳統的林權抵押直接融資模式最為成熟,但是由於項目建設規模達到468.97萬畝,涉及大量的資産評估,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評估成本非常高,該模式走不通;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已經在廣西儲備林項目中取得成功,但是由於財政能力不足以及不確定性原因,也不適用於南平;PPP模式雖然在全國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中還沒有成功先例,操作難度大,但經過認真研究分析,該模式最適合南平實際。南平市委、市政府決定以PPP模式推動國家儲備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項目的實施。

  面對加快項目落地的壓力,南平市林業局迎難而上,&&項目各參與方厘清程式,倒排時序,緊密銜接,各環節嚴格按照規定要求推進工作落實,確保了項目“一方案、兩論證”和社會資本招標採購等各環節合法合規,並且僅用時66天,完成PPP項目招投標,12家單位組成的聯合體為項目中標人。隨著《PPP項目合同》《PPP項目子合同》《項目建設協議》的簽訂,項目正式落地實施,為南平林業建設引入了金融活水,極大地推動了林業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該項目成功入選了財政部第四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2017年10月、12月,國家開發銀行、國家林草局分別在南平舉辦了全國開發性金融支援國家儲備林建設現場會和國家儲備林建設培訓班,現場推廣南平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經驗。

  (二)突破技術瓶頸,開展可持續經營 提升森林綜合效益

  林地經營收益一直是林農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南平市大力發展以杉木、馬尾松為主的人工林,導致森林結構針葉化嚴重,樹種結構失調,綜合生態效益較差。南平作為閩江的源頭,森林品質直接影響福建省的生態安全,提升森林品質成為南平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找到一條高品質、可持續的經營發展之路成了擺在南平林業人面前的一道緊迫的課題。新的經營方法要求既能保障經濟收益,又能提高生態效益,實現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共同提高。

  如何找到實現“雙贏”的新經營方法?從2014年起,市林業局開始探索多种經營的方法,在順昌縣國有林場嵐下分場建立示範樣板,該示範樣板經3次間伐,保留杉木32株/畝,于當年林下套種3年生和1年生閩楠苗,2017年又套種杜鵑,計劃于2026年、2036年各實施1次杉木主伐擇伐,同時採挖部分閩楠、杜鵑作為綠化苗銷售,實現以短養長。按照2026年主伐來測算,至2047年時,傳統經營方法經過2輪主伐的單位面積經濟收益為4.1萬元/畝,而按照林下套种經營模式,單位面積經濟收益可達16.7萬元/畝,是傳統經營方法的4倍。同時,更多的試驗山場對比數據證明,杉木中齡林強度間伐套種後杉木畝均蓄積增長量0.66—1.38立方米/年,近熟林擇伐套種後杉木畝均蓄積增長量1.1—1.8立方米/年,杉木每年畝均蓄積增長量≥傳統間伐撫育方式,且套種的閩楠等闊葉樹長勢良好。基於上述示範樣板和試驗數據支撐,南平市正式向福建省林業局申報了全省首個林木間伐套種試點並成功獲批。

 

  同時,南平在國家儲備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實施中,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經營目標,即“針闊混交林達60%以上,成熟林林分蓄積量提高30%以上,成熟林大中徑級用材佔60%以上,珍稀或鄉土闊葉樹用材佔40%以上”,科學編製造林營林方案,積極探索混交“三改”模式:一是“改單層林為復層異齡林”,通過伐區保留異齡闊葉樹實行不煉山造林,及現有林擇伐套種鄉土闊葉樹等手段,最大程度模擬恢復森林原生態。二是“改單一針葉林為針闊混交林”,通過推廣6杉4闊(六成杉木、四成闊葉樹)針闊混交造林、在現有針葉純林中擇伐套種闊葉樹等手段,增強林地畝均産出。三是“改一般用材林為特種鄉土珍稀用材林”,在開展集約人工林栽培或現有林改培時,優先選用閩楠、南方紅豆杉、赤皮青岡等鄉土珍稀樹種。目前,僅項目範圍內就以“三改”模式培育針闊混交林20.2萬畝,全市森林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為提升森林多種效益,還通過林下種植中草藥、培育綠化苗、發展森林旅遊和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等途徑,在“以短養長”機制的建立上也做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效益。

  (三)深化贖買改革,建立規範機制 破解生態民生矛盾

  南平市現有的生態佈局是 2001 年根據當時社會經濟、交通狀況、生態需求來區劃界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線相繼建成,一大批山林被列入城鎮周邊一重山、重點水土流失區、主要交通幹線一重山等重點生態區位,其中多數商品林由林農個人投資造林,無法享受生態補償,同時還要按照有關政策規定接受強制性保護,也無法充分進行開發利用。這意味著林農前期投入的成本無法按時收回,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産生了矛盾。

  當林農為保護生態導致利益損失時,政府應當有所作為,或直接進行補償,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生態補償。從2013年起,南平市以“生態得保護,林農利益得維護”為目標,以自願有償、公開公平公正和生態優先為原則,在武夷山市開展先行先試,探索通過贖買、租賃、補助等方式,按照生態功能級別和輕重緩急,利用公共財政資金將應當接受保護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起來,並進行科學經營,緩解林農和生態保護矛盾中最緊迫的部分。

  在重點生態區位商品贖買改革初期,相關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存在贖買林地落實難、贖買價格無標準、贖買管理不規範等許多問題。通過實踐總結,南平市圍繞政策、實施和監管等三個方面,逐步建立了科學規範、高效運轉、常態長效的贖買改革工作機制,做到所有程式依法依規。在政策上強調規範化,制定贖買程式、評估程式、監管程式,明確各樹種贖買指導價,確保贖買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在實施上採用公司化管理,成立專業化的國有運營公司,科學編制資金管理辦法、作業設計實施細則、檢查驗收辦法等,做到規範合法贖買商品林;在監管上突出專業化,通過向社會購買專業服務,建立贖買調查評估成果市級復核工作機制,確保贖買改革相關資金、資源和運營過程安全。

  隨著改革的深入,僅僅在試點縣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已經不夠,但是擴大贖買改革範圍僅僅依靠地方財政投入難以維繫,必須獲得更有力的資金支援。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南平市充分利用國家儲備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優惠的政策性貸款,將改革向南平全域拓展,讓全市林農都能享受到贖買改革政策,同時將改革模式逐步向以贖買為主轉變,按照市場化方式推進,並對贖買後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制定後續管護機制,將杉木純林逐步改培成針闊混交林或以闊葉樹為優勢樹種的林分,或是列入生態林儲備庫,適時調整為生態林,提升其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計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面積12.25萬畝,佔全省改革面積的44%,其中:2018年完成贖買2.39萬畝,佔全省的59.1%,投入資金近9000萬元,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比例超70%。

  (四)健全服務體系,一站式便捷服務 促進林業規模經營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規模化、集約化的森林資源經營模式應運而生,其核心則是要保證林業生産要素的統一集中。南平市森林資源雖極為豐富,但卻高度分散,林農對自有林地的處置方式也向多元化發展,以往的林業基層服務機構已難以滿足林業經營者對“活用”森林資源的需求,這就迫切要求林業部門轉變管理方式,創新服務方法,為廣大林農搭建“接地氣”的綜合服務平臺,為林業資源資本化、規模化提供便利條件。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林權流轉平臺,農民可依法將擁有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流轉、買賣、變現。”林改後,林地和林木的流轉交易日趨活躍,但是林權流轉涉及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程式又極為煩瑣,這對於常年身處山區的林業經營者來説,是十分困難的。為此,南平市以《福建省森林資源流轉條例》為依據,建立市、縣、鄉三級林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體系,將轄區範圍內的商品林流轉全部納入林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進行資訊發佈、交易和林權變更,實現流轉資訊化、網路化管理。林農在取得林權證後,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為促進林業規模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2014年以來通過林權流轉平臺完成林地林木流轉變更7104宗地、面積84.16萬畝,完成林權交易2068宗地、面積30.69萬畝。

  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林業經營者對流動資金的需求不斷加大,林權抵押便成了將資源變“資金”的最佳渠道。然而,由於林權資産存在評估難、監管難、風險處置難等問題,在缺乏有效擔保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不願對林業經營者發放貸款。加上金融機構本身不具備林地林木經營管理的經驗,遇到林權抵押貸款無法按照合同約定償還債務時,對抵押物(森林資源資産)的管理有難度,導致林權抵押貸款工作難以推進、推廣。經過週密的調研策劃,南平市出臺意見,指導各縣(市、區)依託國有林業經營實體,組建國有性質的林業收儲中心,在林農、林業合作經濟組織、林業龍頭企業和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搭建投融資擔保服務平臺,作為第三方為林權抵押貸款人提供貸款擔保,消除銀行業金融機構放貸風險,對林權抵押貸款中逾期後為清償債務的抵押物依法予以收儲。2014年以來,全市通過林權貸款擔保收儲服務中心完成的林權抵押擔保1681宗地,面積45.77萬畝,抵押貸款金額6.18億元。同時,依託林業部門現有的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成立市、縣兩級森林資源評估仲介服務機構,規範評估辦法、評估程式和評估行為,科學制定森林資源評估的最低保護價格,為林權流轉、抵押擔保提供有效保障,切實維護流轉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在實踐中,南平逐步構建了“評估、擔保、收儲、流轉、貸款”五位一體的林業服務體系,部分縣(市)進一步整合林木資源收儲、流轉交易、資産評估、抵押擔保、資訊溝通交流等服務職能,為林業經營者提供林權評估收儲、抵押貸款、林權轉讓變更等手續的“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有效解決林木資源評估難、收儲難、管護難、貸款難、處置難、經營難等問題,促進林業資源整合,實現經營規模化。

  (五)探索“生態銀行”,打包開發資源 打通青山變金山通道

  在林改均山到戶的背景下,單家獨戶經營成本高、收益低、見效慢,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更願意外出務工,又導致從事林業生産的勞動力越發不足,林農手中的森林資源更加難以有效利用。那麼應當如何在保障林農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將分散的森林資源進行整合?如何更好地實現資源變資産變資本?

 

  2017—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提到“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受此啟發,南平市提出了探索建設“生態銀行”的構想,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而是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模式,建立自然資源管理、開發、運營平臺,對碎片化的生態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規模化的整合優化,轉換成連片優質高效的資源包,並委託運營商進行經營,實現生態保護前提下的資源、資産、資本三級轉換,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構想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國務院參事室的大力支援,在頂層設計、運營模式、功能作用、綜合效益等方面獲得了技術和智力支撐。隨後,南平市選擇林改推進較好的順昌縣作為試點開展“森林生態銀行”建設,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在順昌試點探索過程中,面臨解決前端分散輸入、中端整合平臺、後端集中開發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一是面對平臺相容多種業務職能的需求。整合了調查設計、評估收儲、森林品質提升、項目開發經營、林權抵押貸款、林業資訊服務等職能,搭建“森林生態銀行”運營平臺,並成立林業資源運營有限公司,下設林業資産評估收儲中心、數據資訊管理中心、林木經營有限公司、資源託管有限公司、林業金融服務公司。通過“森林生態銀行”擔保的林權抵押貸款,月息4.89‰,利率較普通銀行貸款下降近50%,期限最長可達15年,手續更加便捷,貸款最快當日即可到賬。二是面對林農的多種需求。在前端採取林權抵押、贖買、合作經營、租賃、託管等5種模式將分散的林木資源集中起來,與林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其中對有共同經營意願的,可以林業資産作價入股,林農變股東共用發展收益;對無力管理森林但不願共同經營的,可將林業資産委託管理;對有閒置林地的,可租賃獲取資金回報;對希望轉産的,可一次性賣出林權,獲得轉産啟動資金。截至2019年5月底,順昌“森林生態銀行”累計完成林權抵押248筆,放貸金額2.07億元,抵押面積8.53萬畝,林權收儲(贖買)3.29萬畝,使用國家開發銀行貸款2.54億元,股份合作及租賃經營4453畝,貧困戶林權託管13畝。三是面對資源整合後集中優化發展的需求。後端主要做好森林品質提升、花卉苗木繁育、原料基地建設、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康養等5种經營業務,實施項目化、集約化經營和開發,促進林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順昌縣已採取可持續經營辦法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4.4萬畝;成功策劃並交易全省第一筆林業碳匯項目,成交碳匯量15.55萬噸、成交金額288.3萬元;突破了竹林經營碳匯方法並自主策劃實施了全省第一個竹林碳匯項目3.4萬畝;已有24.8萬畝林地、1.5萬畝毛竹納入FSC森林可持續認證範圍,為加工企業産品出口歐美市場提供支援。

  從試點實踐的情況來看,“森林生態銀行”提升了森林資産價值和森林生態承載能力,也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實現了資源與資本的雙贏,成為中國現代林業經營的模板和標桿。南平市在全國首創的“生態銀行”建設,為推進生態産品價值轉化實現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三、經驗啟示

  (一)堅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才能牢牢把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向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有更強的生態意識,大力保護生態環境,使福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因此,南平市在深化林改實踐中,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生態美、百姓富”為目標,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和開展“生態贖買”,大力提升森林品質,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做強生態弱項、補齊生態短板、增進生態福祉,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保了改革方向正確。

  (二)堅持完善的林業産權制度,才能在不斷深化林改中保障林農利益

  林權清晰、權責明確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基礎,是林農權益受保護的定心劑,不論是對林農分散的森林資源進行贖買、租賃,還是實行合作經營,必須先健全林業産權制度。南平市在林改中始終堅持完善集體林産權制度,並以此為基礎推動了林權流轉、林權抵押、林木收儲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這確保了林農平等享有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滿足了林農從事林業生産自主化經營需求,為林農提供了林業經營預期效益,從制度上保障了林農的合法權益,也為林農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提高提供了土壤,是林業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重要環節。

  (三)堅持林業可持續高品質發展,才能在深化林改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實質上就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歸根到底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南平市高度重視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培育和保護,加強林業可持續經營和高品質發展,通過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生態贖買”改革、探索“森林生態銀行”等舉措,將原先分散的森林資源集中整合起來,實行規模化經營、資本化運作、精準化提升和多元化發展,提升森林品質,提高森林綜合效益,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四)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才能創新求進統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底線思維,把問題作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面廣、觸及層次深,問題矛盾複雜,統籌推進的任務重、要求高,南平市面對困難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際調研找準了阻礙林改深入推進的核心問題,針對缺資金、缺技術、缺服務等長期存在的問題,堅持政府不缺位不越位,發揮主導作用,從機制體制上提出解決方案,並通過整合統籌促進各項機制措施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分散輸入集中輸出的新型林業治理模式。

  (五)堅持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才能持續深化林改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實踐證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爬坡過坎、久久為功的過程,不存在一蹴而就。數十年來,南平一代代林業人不斷創新、不斷攻堅、不斷積累,才有了今天林改的成果,在今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還會碰到更多難題和矛盾,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幹,“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理想才能夠實現。

來源:選自《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