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0-05-15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0-05-15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5月1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4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出席發佈會,介紹藍天保衛戰工作進展。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新聞發佈會現場圖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4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安排部署,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大氣環境司劉炳江司長,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賀克斌院士。為落實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今天的發佈會仍然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召開。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我部近期的有關工作:

  一、我部將組織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響,生態環境部將組織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全面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有效治理和精準管控。

  近年來,臭氧污染問題凸顯,已經成為影響全國夏季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而揮發性有機物則是形成臭氧及細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為保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各項任務措施落地見效,生態環境部擬於5月中下旬,對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5個省的部分城市開展專題調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況。

  從6月份開始,將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為重點,按照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原則,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壓力大、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進展滯後城市,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指導和幫助相關政府、企業落實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減排任務。

  監督幫扶將統籌用好監督和幫扶,深入了解企業關切,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污染治理的實際困難。重點針對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以及油品儲運銷等行業,排查治污設施是否按要求建設,是否正常運作維護,無組織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達到要求。及時指導幫助企業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議。對發現的共性問題,將組織專門技術力量,向地方政府提供針對性的技術幫扶。

  按照部黨組要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既要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積極支援企業復工復産,又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著力支援和幫助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及重點企業加強環境管理,提高治理水準,有效應對臭氧污染,改善環境空氣品質。

  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近年來,我部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紮實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續推進八項重點工作。我部以劣Ⅴ類國控斷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綠盾”行動、“三磷”排查整治、“清廢”行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黑臭水體治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等八項工作為重點,持續推動落實長江保護修復工作。

  二是壓實地方責任。繼續緊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進展,指導規範地方整改驗收銷號,並進行現場抽查,截至4月12日,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163個生態環境問題已完成整改135個,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152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3個。

  三是推動綠色發展。指導支援11省(市)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4.42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經濟帶國土面積的25.47%;指導11省(市)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基本建成“三線一單”數據共用系統。

  四是夯實工作基礎。組織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持續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和沿江58個駐點技術幫扶工作;配合財政部2020年先期安排136.5億元,用於支援11省(市)及西藏、青海開展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及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程。

  經過共同努力,2020年一季度長江流域好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和11省(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收官之戰,同時謀劃好長江流域“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鞏固提升污染治理水準,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確保長江生態功能逐步恢復,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三、“無廢城市”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自2019年5月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在相關部門和試點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試點地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試點城市及地區均成立了以黨委、政府負責同志為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圍繞“無廢城市”建設目標,共安排764項任務,涉及工程項目429項、金額1244億元,已取得初步成果。比如,深圳市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全量焚燒、近零填埋模式;重慶市與四川省建立了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合作機制和聯合執法機制;徐州市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首次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管理立法工作;紹興市正在研發涵蓋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固體廢物資訊化管理平臺。

  二是各部門同向發力,共同支援試點工作。一年來,我部會同相關部門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工作機制,成立部際協調小組、諮詢專家委員會、技術幫扶組、專題研究組,從不同層面支援、指導試點城市及地區開展工作。我部組織篩選70多項“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亟需的污染防治技術。財政部、稅務總局調整完善磷石膏、廢玻璃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自然資源部支援銅陵市等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業和資訊化部支援銅陵市、西寧市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支援包頭市等打造工業産品綠色設計示範企業。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資金4.4億元,支援“無廢城市”試點地區24個畜牧大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人民銀行支援試點城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市場監管總局批准發佈8項“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國家標準。商務部推動發佈《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累計創建231家綠色商場。郵政局指導試點城市探索應用快遞綠色包裝。

  經過一年的努力,試點工作呈現由點到面的良好態勢。浙江省、吉林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無廢城市”理念逐步得到國內外各方認同。

  2020年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攻堅年,我部將會同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大協調支援力度,加快推進落實“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方案,全面完成方案規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四、我部聯合中科院啟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有關要求,生態環境部和中科院決定聯合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工作。

  4月15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中科院辦公廳聯合印發《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實施方案》,正式啟動了調查評估工作。

  兩部門將深入合作開展全國和省域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分析生態系統狀況,總結我國生態保護取得的進展,識別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提出生態保護對策建議。調查評估工作預計于2021年10月結束。

  劉友賓:下面,請劉炳江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

  劉炳江: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感謝!借此機會,我就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2019年主要工作進展

  2019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各相關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加快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累計達8.9億千瓦,佔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發佈VOCs無組織排放、制藥工業以及塗料、油墨等排放標準,基本建成VOCs排放標準體系,1.2萬家企業完成治理任務。推動全國222家鋼鐵企業啟動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降低,2019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佔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重點區域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清零。中央財政支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範圍進一步擴大,實現“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蓋,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萬戶。

  三是“公轉鐵”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7.2%,這是鐵路貨運佔比連續12年下降後,第三個年頭持續增長;京津冀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26.2%;全球里程最長的重載鐵路——浩吉鐵路建成通車,年運輸能力達2億噸。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19年金屬礦石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1%。

  四是開展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連續三年在三個重點地區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細化每個城市改善目標和治污項目,確保任務明確、責任到位,並逐月通報。經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圓滿完成,其中“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超過10%,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超過30%;三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均為近三年最好水準。

  五是分類施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為科學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對鋼鐵、焦化等15個重點行業按排版放績效分A、B、C三級,採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間,環保水準高的企業可不採取或少採取停限産等措施,A級企業可自主減排,環保水準低的企業則需加大減排力度。“2+26”城市列入減排清單的企業共10.7萬家,其中豁免企業1萬家,在減輕重污染天氣影響的同時,推動了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

  六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氣成因。2000多名優秀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順利完成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徵的大氣重污染成因。構建了國內最大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化學轉化對大氣重污染的影響並形成科學共識;開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邊研究、邊産出、邊應用”,為“2+26”城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2019年全國環境空氣品質狀況

  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重污染天數比例為1.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根據中國氣象局《2019年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全國平均PM2.5氣象條件比2018年偏差5.7%,能夠持平實屬不易。總體而言,全國空氣品質穩中有進,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PM2.5降幅收窄。2019年,全國未達標的261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2.4%,與前三年年均7.7%的改善幅度相比,下降速度明顯放緩。

  二是O3濃度明顯上升。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O3濃度同比上升6.5%,以O3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佔總超標天數的41.8%,導致全國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

  三是SO2濃度持續大幅改善。2019年全國SO2濃度為11微克/立方米,與歐美等國家濃度相當;同比下降15.4%,比2013年下降65.6%;337城市連續兩年SO2全部達標。

  四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依然高發。2019年1—2月,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24.1%、26.6%。這個秋冬季,內蒙古、東北三省的多個城市出現長時間重污染天氣,包頭、哈爾濱甚至出現PM2.5“爆表”;春節期間,北京及周邊城市先後發生2次重污染過程,這些都説明大氣污染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今年全國空氣品質開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4.8%,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決勝之年。我們將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優化調整,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推進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一是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在三大重點區域基礎上,加強對東北地區、蒙寧陜晉交界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區域的關注。將秋冬季作為PM2.5重點管控時段,將夏季作為臭氧重點管控時段,發佈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

  二是實施重點治污工程。積極推進VOCs和NOx協同減排,加大重點行業VOCs和工業爐窯綜合治理力度,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動“2+26”城市平原地區農村完成煤改清潔能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大宗貨物運輸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等三大工程,既推動空氣品質改善,又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

  三是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指導有關區域統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和減排措施,進一步提升PM2.5和O3污染預測預報能力水準,細化應急減排清單,擴大績效分級範圍。當預測到可能發生大範圍污染過程時,指導區域按要求統一啟動應急響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應急減排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四是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監督執法。優化調整藍天保衛戰強化監督幫扶工作覆蓋區域範圍,指導相關地方根據不同時段的污染特徵,組織開展有針對性地監督執法。

  下面,我很高興接受大家的提問。

  劉友賓:謝謝,下面請大家提問。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媒體問答

  光明日報記者:謝謝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提問,我的問題是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在還剩下哪些難啃的硬骨頭,目前的瓶頸和未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謝謝。

  劉炳江:《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穩步推進,取得積極成效。到2019年,PM2.5未達標的261個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國337個城市重污染天數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標,年底前完成PM2.5目標已成定局。

  關於優良天數比率目標,五年要提高3.3個百分點,即相當於337個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為79.3%,已經完成了總目標的79%,但去年7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長達三個月高溫熱浪,乾旱少雨極端氣象條件,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雖然給完成“十三五”目標增加了困難。但今年1-4月,優良天數比率同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為剩餘三分之二時間打下良好基礎,只要不出現極端的天氣事件,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

  目前,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我們仍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PM2.5濃度依然較高,雖然今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2019年達到57微克/立方米。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周邊出現了兩次重污染過程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逐漸上升,成為僅次於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O3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絕不能掉以輕心。

  三是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而目前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宏觀上,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品質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但微觀上,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上,都是“難啃的骨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貫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繼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PM2.5和O3協同治理,實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和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完善藍天保衛戰專項督察機制。

  最後,我想説的是,雖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但“越是艱險越向前”,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各部門通力合作下,我們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目標,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謝謝。

  時代週報記者:謝謝,時代週報記者,我的問題跟臭氧有關,五一期間很多地方發現臭氧PM2.5複合型污染,近幾年臭氧濃度不斷上升,前幾個月疫情大背景下其他污染物濃度下降,臭氧依然持平甚至持續上升,臭氧難度為何不斷上升,有哪些針對性措施,謝謝。

  劉炳江:近兩年,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但臭氧濃度卻不降反升,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臭氧濃度同比上升6.5%。

  從污染成因角度來看,第一,臭氧前體物是氮氧化物和VOCs,現在我們國家這兩種污染物的排放量還是居高不下。通過這些年治理,高架源的氮氧化物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移動源和大量工業爐窯排放下降不顯著;而VOCs排放來源多、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且治理基礎薄弱,成效不是很明顯。第二,極端的天氣條件有利於臭氧生成。去年幾個省9月平均氣溫同比升高,尤其是在華北、華東、華中地區,降雨量大幅度減少,普遍下降50%,個別地區下降了80%。從2013年一直到2019年的7年間,有五個最暖年份。今年“五一”期間北京等地出現了罕見高溫,七個省,180個氣象觀測站超過35度,達到40-41度,均突破5月份的氣溫極值。第三,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斷提升。全球臭氧平均每年上升一微克,歐洲、美國、日本等北半球國家臭氧濃度近幾年也呈增長的趨勢。

  從發達國家治理經驗看,主要是很好的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只要持續減排,長期看會把臭氧濃度逐漸控制下來。我們國家當前臭氧生成主要是VOCs控制型的。下一步,我們將會針對臭氧污染開展2020年VOCs治理攻堅行動,這個文件馬上下發,隊伍也會儘快下去,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重點是推動三個治污。

  第一突出精準治污。在控制VOCs和臭氧污染上做到時間精準、空間精準、行業精準,時間尺度上聚焦臭氧污染嚴重的夏季,也就是6-9月份。空間尺度上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行業上聚焦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

  第二突出科學治污。VOCs存在於原料和産品中,對企業來説,揮發了就是損失利潤,有效回收和控制就能增加利潤,有些屬於易燃易爆物質,VOCs治理對安全隱患的防控也是很有效的。我們將在五個方面指導各地實施VOCs治理。

  一是塗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盡可能用低VOCs含量的産品,相關産品VOCs含量限值國家標準已經出臺。

  二是聚焦于已經安裝了治污設施的企業,通過提高VOCs收集率,治污設施同步運作率以及去除率,確保綜合效率提高。

  三是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VOCs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7月1日就要全面實施,目前,很多企業VOCs管控精細化不夠,無組織排放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要加強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管理。

  四是針對VOCs排放重點行業和地方特色企業,開展工業園區、企業集群排查和綜合整治,建立集中處理設施,實現污染物集中處理。

  五是加強監測監控,摸清VOCs的排放和臭氧生成的規律、遷移的規律等。

  第三突出依法治污。在當前形勢下,更多的是按照法律法規、排放標準來督促企業,把治污設施運作好,把標準履行到位,同時堅持幫扶執法相結合,把技術送到企業去,督促企業落實。

  近期我部將派十個組開展專項調研,幫助企業搜尋問題,指導企業加快達標排放改造,強化運作管理,增加企業的效益。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我們知道受疫情影響,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目前各地都復工復産了,請問對於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是否會有所放鬆,2020-2021秋冬季地方空氣品質目標是否有所降低?謝謝。

  劉炳江:一般來説,大家概念上復工復産可能一定程度會造成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增加,然而從4月份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來看,這種情況不普遍:

  2020年4月份,全國環境空氣品質有小幅波動,其中PM2.5濃度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經過分析,主要是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新疆四個省份導致的。其中東北三個省,吉林、黑龍江、遼寧秸稈焚燒火點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八倍,部分城市出現PM2.5爆表,另外新疆受到沙塵天氣的影響也拉高了PM2.5濃度。

  第二,從新增項目的情況來看,各地政府都在強化新發展理念,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從掌握的數據來看,今年“兩高一資”的項目數相對很少,從新增量來説已經大大的減輕了空氣品質改善的壓力。

  關於2020-2021年秋冬季攻堅方案目標的問題,正如您所言,由於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污染排放有所下降,空氣品質數據代表性不強,在基數的選取上,我們會借鑒國際上的常見做法,如採取三年滑動平均值或扣除異常年份等方式,並綜合今年和過去幾個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情況,科學合理設定目標。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在春節期間社會活動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大規模重污染天氣,請問這個原因是什麼。

  剛才也提到,耗費了近三年時間,科研團隊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的成因,想請問一下研究成果是什麼?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

  賀克斌:剛才您講到了兩個方面問題,第一是疫情期間出現重污染天氣的原因,第二是總理基金攻關項目的情況。

  我們知道大氣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是國務院決策部署,2017年9月份正式開始實施的。截至目前,已經摸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準的兩倍到五倍,並且在採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這個區域裏邊,還存在著大量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主要生産工序是不可中斷的,所以它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第二,最近幾年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氣象條件的趨於不利,這是區域的秋冬季大氣重污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在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是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於弱風區,秋冬季經常出現我們講的“暖蓋”現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在當前污染物排放強度相對比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比較長時間的高濕、逆溫等極端條件的時候,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進一步減少一半以上,就會誘發大範圍的重污染過程。

  第三,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這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監測結果表明,這個區域裏PM2.5濃度和佔比都在顯著下降。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大氣的氧化性總體上處於高位,並且重污染地區二次轉化速率提升。

  第四,這個區域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徵很突出。京津冀和周邊地區處於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是有非常明顯的特徵。重污染期間,污染物主要沿著西南、東南和偏東通道的向北京傳輸,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可以達到45%,個別的污染過程裏,甚至還會到70%左右。

  剛才提到了春節期間,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污染天氣過程,實際上也正好印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和研究的結論。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節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響,整個區域內機動車的排放是顯著下降的,但是還有大量不可中斷工序,電力、鋼鐵、玻璃、石化這些重點行業,實際的排放變化不大;另外還有民用採暖在這個期間排放還有所增加。綜合分析下來看,區域當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這四類污染物,在總的排放量跟春節前比分別減少17%、10%、46%和26%。

  在氣象條件方面,我們也看到北京和周邊地區出現過長時間的高濕、靜穩、逆溫不利氣象條件,根據國家氣象中心分析的結果,首先是高濕,主要受來自東南海上水氣輸送,春節期間北京相對濕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別在重污染過程當中濕度超過80%。第二是靜穩,風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溫,混合層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過程當中甚至小于300米。整個氣象條件變差,造成綜合結果是整個區域環境容量總體減少了1/3左右,特別是北京南部的減少幅度達到了50%左右。

  在化學轉化方面,高濕條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轉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邊PM2.5二次組份的比例為60%,部分重污染時段達到70%以上。

  這個過程期間,污染物還出現沿偏東和西南通道,傳輸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並且有所滯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轉化,導致北京出現了兩次各三天的重污染。

  總體來看,區域污染物排放量雖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氣象條件下環境容量的大幅度縮減,從而導致出現較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二套記者:我們看到今年一季度全國337個城市,120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同比增加24個,想請問同比增加24個主要得益於哪個措施,現在達標佔比不到一半,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和難點,謝謝。

  劉炳江:如您所言,今年一季度空氣品質改善確實非常明顯,所有污染物都是處於歷史同時期比較好的階段,全國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8%,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6.6個百分點。尤其是二氧化氮的濃度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的水準。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産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調整已見成效,我們前期採取的過剩産能壓減、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燃煤鍋爐清理整頓、“公轉鐵”等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漸下降,已經開始發揮環境效益。

  二是關於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大家的生産、運輸、生活活動減少,社會經濟活動水準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國是這樣,世界各國也出現類似情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記者:關於藍天保衛戰的內容,今天一季度情況不錯,2020年“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整體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我想問一下下一步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現在是否制定啟動了?將聚焦哪些重要舉措,目標如何制定,時間週期又是怎麼樣的?謝謝。

  劉炳江:謝謝,藍天保衛戰以來確實全國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明顯成效,這個有目共睹。但是這些目標都是階段性的,全國所有城市PM2.5濃度都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明確地説,藍天保衛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

  我們現在已經啟動了“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專項規劃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認真謀劃“十四五”期間,也就是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具體來説,在目標設定方面,我們會延續《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思路,主要圍繞著空氣品質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量方面來設計目標,既突出空氣品質改善為核心,滿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要求的空氣品質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要求進行對接。同時,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在規劃中會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

  在重點舉措方面,針對現在“十四五”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的主要特點,我國正在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以及可能面臨的更為複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等情況,科學合理設置工作任務:一是進一步突出重點管控的空間、時段、行業領域和污染物,加強PM2.5與O3協同控制;二是積極推進産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對工業爐窯和VOCs綜合治理提出了專門要求;三是進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範圍,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四是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的問題是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很多工業企業要按照要求採取一些應急的減排措施,針對部分優秀企業和龍頭企業,我們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有沒有考慮為了推動企業綠色發展,促進他們高品質發展給予他們相關的政策紅利。

  第二,之前生態環境部發佈的數據,河北省在剛過去的秋冬季空氣品質有很明顯的改善,想問一下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謝謝。

  劉炳江:重污染發生的時候,對企業採取相應的停産限産措施,這是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是法定動作。你説現在對一些環境績效比較好,信用比較高的一些企業,能不能有什麼紅利,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從去年開始,我們進行了大範圍的調研,也跟很多企業進行座談,問題一點點理出來,以問題為導向,制定措施,發佈了《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對減排企業實施清單化管理,開展績效分級,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保障可核查、可監測、可操作,在去年秋冬季也經過了實踐的檢驗。

  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就是對重點行業的企業分為ABC級,對不同績效級別的企業採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間,評為A級的、環保水準高的企業可不採取或少採取停限産等措施,對於C級的、環保水準相對較低的企業,則需加大減排措施力度。

  這個措施實踐檢驗下來非常受大家歡迎,在某種程度上A類企業就樹立了環保的標桿,以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鞭策“後進”,提升環保基礎工作水準,促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污染減排與行業高品質發展的雙贏。

  對A類企業標準,國家制定統一的指標,組織專家進行核查,有具體評判管理辦法,保障行業間、企業間的公平性。

  去年因為時間緊,我們對15個重點行業進行了分級,因為效果非常好,所以今年我們即使在疫情期間,也在拓寬、拓展重點行業領域,從15個行業增加到39個行業,有300多家龍頭企業,100多個行業協會都參與到編制過程中。近期我們已經把指導意見起草完畢,即將下發廣泛徵求意見。

  河北省秋冬季空氣品質改善明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表述清楚,主要是多年來持續的治本、治標措施的效果體現。

  時間關係我簡單説一下,現在我們心目中,河北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是優等生,走在全國前列。我還記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份,河北石家莊周邊持續發生了20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氣,空氣污染已經衍生成了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所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了一個省政府文件,出臺了18個專項方案,從2013年一直到2019年,河北淘汰和化解了鋼鐵過剩産能近1億噸,這個數據是驚人的,平板玻璃、焦炭、水泥淘汰量也比較大,在散亂污企業和集群整治方面,河北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廊坊文安人造板企業集群去看一看,也可以到滄州的鑄造企業集群去看看,現在已經成為了全國的樣板,很多地方都在參觀學習。

  河北把化解過剩産能作為治本之策,把壓煤治污作為主控方向,把聯防聯控作為殺手锏。壓煤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大力推動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4萬多台中小燃煤鍋爐全部關停。

  河北的煤炭從2013年最高的3.2億噸降到了2019年的2.6億噸,從天然氣消耗量來看,2013年消耗量為56億立方米,2019年約160億立方米,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天然氣增量在全國是非常大的,而且河北天然氣的增量,除了城鎮化以外,基本上都用來替代煤炭,通過增氣減煤大氣環境效益是非常大的。

  交通運輸結構方面,河北是全國第二大貨運的省份,公路貨運量佔比佔全省貨運總量佔比87%,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河北在交通運輸結構方面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唐山看一看,可以到邯鄲看一看,唐山市投入470多個億建設,鐵礦石從港口到企業裏面,很多企業用鐵路進行運輸。

  這麼多的治本之策放在那兒,一定會發生減排效果,一定會改善空氣品質。在聯防聯控河北也是樹立了全國標桿,空氣品質預測預報水準也是全國領先的,在預測到重污染天氣時,採取的應急減排措施卓有成效的。

  河北已經提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現在省委政府自我加壓,省委書記親自部署,親自佈置,親自督辦、謀劃,全省上下形成了省之大事,全省上下一條心在做,我預計今年河北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對河北同志付出的艱辛辛苦點讚,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華北地區開展了大規模天然氣和電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動,政府希望通過清潔取暖改善北方地區污染的狀況,但是很多人質疑,相關補貼取消可能會造成污染反彈。請問您怎麼看?

  劉炳江:近年來,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一方面好評如潮,另一方面爭論、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是近幾年大氣污染治理最難推進的工作之一。農村散煤不經過任何處理,燒一噸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當於電廠的十幾倍,實踐證明,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是發達國家改善空氣品質必由之路。在我國,煤改氣、煤改電首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推進,逐步擴展到汾渭平原,從2個城市到12個城市,到現在覆蓋了兩區域39個城市。

  在清潔取暖推進過程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冬季氣溫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氣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電為主,還有生物質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邊更多是靠熱電廠管網延伸進行散煤治理。經過評估,煤改氣、煤改電對PM2.5下降的貢獻率達到1/3以上,環境效益明顯。

  對於煤改氣、煤改電,中央財政大力支援,各地也給了很大支援,主要體現在補貼上。不考慮環境效益,清潔取暖成本確實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來燒煤與燒氣和用電基本相當的原則進行補貼。正如你所説,很多人懷疑,一旦財政補貼取消,可能會“返煤”。在這我強調一下。

  第一,生活習慣是要靠培育的。原來農村居民冬天燒煤,煙燒火燎,室內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們下去調研發現,用上清潔能源之後,農民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二,補貼也不會輕易的退坡。前幾年中央資金主要補貼建設,去年開始,在大氣污染專項中財政部已經拿出一部分錢,給煤改氣、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一些省份已經宣佈了要持續補貼,不會輕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散煤清零,這是剛性的任務,下一步,我們會堅定不移持續推進,確保2020年採暖季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基本清零。

  第一財經記者:大氣攻關的問題我再追問一下,據了解總理基金項目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正在總結三年的成果,很多研究項目做總結評價的時候都會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不知道總理基金項目有沒有做這方面的總結歸納。

  另外我還注意到近日有研究機構稱,新冠病毒能夠存在於戶外空氣中的顆粒物上,大氣穩定和顆粒物高濃度條件下更容易傳播,請問這個問題咱們專家團隊怎麼看?謝謝。

  賀克斌:謝謝您的提問。第一個是大氣攻關項目,這個項目已經實施了三年,在項目的開始,整個項目設立了4個大的專題,28個課題,緊緊圍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的大氣重污染的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技術,以及居民健康防護等這些熱點和難點的問題開展攻關。應該説支撐了區域空氣品質的改善,同時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析,也是貫穿整個項目的始終。

  首先介紹一下在社會效益方面,攻關項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基於基礎數據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評估模型,採用了流行病學和試驗組學的技術,定量的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以及環境空氣品質改善對人群健康效益的影響。

  第二,對地方政府和公眾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攻關項目開展了“一市一策”的跟蹤研究,切實解決了地方政府在早期面臨的有想法沒辦法這樣的一些問題,有力支撐了“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的11個城市精準治污,科學治污。調查分析表明,公眾對空氣品質改善的滿意度是逐漸增加的。

  第三,通過科學普及和宣傳報道,實現了科學家、媒體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引導了公眾科學的認知,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等科學知識,及時為公眾答疑解惑,提升了大家的藍天幸福感,這方面我們媒體也功不可沒。

  經濟效益方面,也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攻關項目一開始就佈置相關課題研究,構建減排和成本的評估模型。基於分析提出了成本最優的多污染物減排目標,以及行業和空間的分配方案。重點行業差異化管控和重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這方面剛才劉司長也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完成了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污染控制的情境設計,推動了基於費用效益評估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優化方案制定和實施。

  第二,建立了重污染天氣全過程的應對技術體系,特別是基於環保績效提出差異化管控技術的要求,在減輕重污染天氣的同時,推動了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

  第三,通過實施聯合攻關,在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和監測分析平臺等科研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實現了科研設備和個人數據更高效的共用,進一步地避免了重復性的觀測和大型儀器重復性購置等問題。

  第二個問題,您剛才提到疫情期間,國內外都有一些研究者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關於顆粒物和病毒之間關聯性的結果。從目前已經發表出來的結果來看,基本結論是在一些特定的密閉空間,比如説方艙醫院這些密閉空間,在大氣顆粒物,或者大氣氣溶膠,檢測出來一些陽性、弱陽性等結果。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在室外的大範圍敞開空間有關聯性的結果,國內外科學界基本共識也是這樣一個狀況,謝謝。

  路透社記者:請問一下今年的藍天保衛戰攻堅行動方案和去年的工作重點和措施相比有什麼不一樣?黃部長之前曾經表示説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開展聯防聯控,為什麼選擇這些地區,謝謝。

  劉炳江: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和去年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夏天要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主要是針對臭氧濃度逐漸上升的問題,文件我們現在正在徵求意見,會儘快下發。具體工作剛剛我已經介紹過了。

  對於PM2.5污染,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推動這幾大措施,我稍微點一下。第一,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明確要求的各地要完成産業結構調整的量,今年要做完。

  第二是散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也有量的要求。

  第三是鋼鐵超低排放,重點地區60%産能今年力爭要完成。

  第四是公轉鐵,三百多條鐵路專線要建成。

  第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要淘汰國三及以下的營運柴油貨車,已經有任務要求。

  第六,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的時候,針對夏季的臭氧有措施,針對秋冬季PM2.5也有措施。

  為什麼黃部長説要重點對蘇皖魯豫地區重點地區,納入到管控裏面呢?

  這些年來的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表明,要想區域性的改善空氣品質,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至關重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已經建立了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蘇皖魯豫恰恰是長三角和京津冀周邊兩大大氣治理重點區域的連接帶,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周邊地區著力解決的問題都卓有成效,蘇皖魯豫大約20多個城市空氣污染顯示出來了。這是綜合考量評估了該區域污染程度、區位特點、基礎排放、治理進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決定。

  從區位特點上看,該地區污染有區域性特徵且會對兩大重點區域産生影響。一方面該地區各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年際和月際變化特徵相近,重污染天氣過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區域性污染特徵。另一方面該地區緊鄰“2+26”城市和長三角地區,與兩大重點區域間存在明顯的傳輸影響。

  從污染程度看,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呈現顯著的複合型污染特徵。秋冬季PM2.5污染嚴重,夏季O3污染突出。2019年,22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已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O3濃度近年來呈逐年惡化趨勢。

  從基礎排放上看,該地區結構性問題突出,基礎排放量大。産業結構方面,該地區集中了近8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焦化、1.4億噸水泥、1.1億噸石化産能。能源結構方面,區域煤炭總消費量達到3.2億噸,單位面積煤炭消耗強度同“2+26”城市相當,半數城市耗煤量超過1000萬噸。運輸結構方面,區域物流業發達,但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貨運量不到7%,柴油貨車240多萬輛,與“2+26”城市數量相當(300萬輛)。用地結構方面,道路揚塵、礦山開採揚塵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塵量遠超長三角地區。這些結構性問題導致該地區大氣污染物基礎排放量大,治理難度高。

  從管理上看,該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統組織開展排放源清單編制和污染來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對企業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到位等。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今年將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一方面要齊抓共管,統一行動,形成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強弱項,補短板,提升治理水準,加大治理力度。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空氣品質的加速改善。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督察對象進行了反饋,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反饋之後各地問題處理進展如何?另外,今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還將有何安排?

  劉友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去年全面啟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並順利完成對上海、福建、海南、重慶、甘肅、青海等6個省(市)和中國五礦、中國化工等兩家中央企業的督察進駐。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5月8日至12日,各督察組對督察對象進行了反饋。結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反饋採取書面形式,點對點向被督察對象移交督察報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清單及案卷,並同步向社會公開督察報告主要內容。

  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有關要求,我們將加強與被督察對象工作對接,督促指導其在30個工作日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按程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並加強整改調度和重點整改任務盯辦,對問題咬住不放、一盯到底,督促被督察對象整改工作落實到位,取得實效。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將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歡迎媒體朋友們屆時予以關注。

  今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結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産工作的實際情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安排部署,繼續推進第二輪例行督察;同時,還將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領域不定期開展專項督察;繼續以暗查暗訪方式拍攝製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持續傳導壓力,推進督察整改,不斷推進精準督察、科學督察和依法督察。

  新京報記者:剛剛提到了東北的大氣污染,之前出現多次爆表的情況原因是什麼?針對東北的秸稈焚燒比較嚴重的情況,生態環境部門有哪些解決辦法?謝謝。

  劉炳江:4月期間東北地區確實發生了長時間大範圍空氣重污染過程,多個城市出現空氣品質爆表,輿論也是不停的反映這個問題。

  其實東北的秸稈焚燒年年有,但是今年集中在4月份,大約是4月的13號-19號期間尤其明顯。從衛星監控數據來看,共2600多個秸稈焚燒火點,較去年同期增加8倍。

  今年突然大範圍長時間的爆表,與天氣條件也有關係。2019年冬到2020年春,東北地區降雪出現時間早、次數多、積雪厚;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車輛出入受限,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漲,都對秸稈還田離田造成了不利影響。4月準備春播時,當地氣象部門預報,馬上又要有一場大雪,在非常短的窗口期,大家突然集中焚燒,正好又趕上靜穩,非常不利的氣象條件,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剛有苗頭的時候,我們聯繫地方環保部門,跟所有爆表城市的市領導打了電話,了解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較多,加上疫情的影響,部分秸稈沒有離田,有點滯後。生態環境部也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的工作組,到吉林和黑龍江調查核實情況,核實結果向地方反饋。

  秸稈焚燒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能説地方不努力,地方也花了大價錢,投資也不少,但是現實是秸稈量太大,一些秸稈缺少出路。

  要解決秸稈問題,要堅持疏堵結合,關鍵是要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大家把秸稈利用起來,各種還田,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等等,但是這個路還很長,我們調查以後,部分省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只有40%幾,好的70%幾、80%幾。但秸稈産生量太大,即使這個百分比下,仍有很大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秸稈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又有農耕生産期限限制,要統籌農耕,統籌環保這個事。

  同時也要加強秸稈禁燒管控,通過衛星遙感等監控手段,嚴格實施網格長制度,落實各級政府及部門責任,通過禁燒促進利用。在仍然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建議地方農業、環保還有氣象部門要加密會商,抓住窗口期,組織有序科學的焚燒。從長期來看,還是要靠秸稈的綜合利用,謝謝。

  新京報記者:我們還想問一個問題,想請劉炳江司長回答,“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環保領域的9項約束性指標,目前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標任務。但我們發現優良天數比率目標沒有提前完成,請問一下滯後的原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確保完成。謝謝。

  劉炳江:謝謝您的提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生態環境部承擔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7項已經提前1年完成,1項已達到時序進度,還有1項優良天數比率指標未達到2019年度目標要求。主要原因是,去年7-9月,我國華東、華北、華中等地區多個省份遇到了持續3個月的高溫熱浪、乾旱少雨的極端天氣條件,導致O3濃度大幅上升,拉低了優良天數比率。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我們有信心把各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

  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國所有空氣品質監測站點,按照實際監測狀態,對外發佈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數據,對空氣品質進行評價。這同過去的折算成標況狀態有一定差距,優良天數比率實況狀態下比標況狀態下大約高4-5個百分點。但是無論實況狀態還是標況狀態,2020年比2015年優良天數比率均要提高3.3個百分點,這個任務不會變。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