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生態環境部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2021-01-28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1-01-28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出席發佈會,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新年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2021年首場例行新聞發佈會。
  今天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也是我們首次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題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崔書紅司長,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今天的發佈會採用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下面,我首先通報我部近期幾項重點工作。
  一、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安排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
  生態環境部近日在京召開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謀劃“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
  2020年,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品質成色。
  “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均圓滿超額完成,其中,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目標84.5%);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標1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標70%);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0.6%(目標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下降幅度均超過既定目標,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積累了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
  立足新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污染防治攻堅戰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夠深、改善水準不夠高、工作成效不夠穩、涉及領域不夠寬、治理範圍不夠廣等問題。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把握好“五個堅持”的總體思路,即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完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重點領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2021年,我部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系統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實施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確保核與輻射安全,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有效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做好基礎支撐保障工作,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
  二、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圓滿收官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海關總署等14個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我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分別為4227萬噸、2263萬噸、1348萬噸和879萬噸,相比改革前(2016年),分別減少9.2%、51.4%、71.0%和81.1%,累計減少進口固體廢物約1億噸。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已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鞏固改革成果,持續強化監管,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大力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準,健全固體廢物管理長效機制。
  三、生態環境部發佈新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為落實新形勢下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要求,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建設項目環評改革,服務中小企業,我部印發《關於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內容、格式及編制技術指南的通知》。新版報告表將在規範報告表編制和審批,提高環評有效性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與舊版相比,新版報告表在內容、格式和編制技術要求上進行了較大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類管理,將報告表分為污染影響類和生態影響類兩種格式,根據兩類項目不同環境影響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編制內容和格式,並配套相應的編制技術指南,突出不同類型評價關注重點。二是優化簡化,明確了專項設置原則和數量限制,簡化了一般項目環境品質現狀監測要求,取消了評價等級判定等程式,聚焦生態環境影響和保護措施。三是注重銜接,與規劃環評聯動,充分利用規劃環評成果、結論和現狀評價數據;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內容與排污許可銜接,便於企業後續申請排污許可證;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監督檢查清單”,為後續監管提供明晰依據。
  新版報告表自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四、發佈2021年環境日中國主題
  6月5日是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確定2021年環境日中國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制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安全。
  今年,中國政府將作為東道國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各國將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製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
  劉友賓:下面,請崔書紅司長介紹情況。
  崔書紅:新聞界的朋友們,一年未見了,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出席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例行新聞發佈會並回答各位朋友的提問。
  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加速、疫情對經濟社會帶來全面衝擊的背景下,我們一路走來、風雨同舟、共克時艱,艱辛的歷程、取得的經驗,都值得總結、值得借鑒、值得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動國際社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去年九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驗,提出了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中國方案,引領了世界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潮流,展示了負責任環境大國的形象,為凝聚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識、攜手應對生物多樣性挑戰、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注入了強勁活力和動力,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響。峰會前夕,生態環境部和外交部聯合發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家立場文件,共同舉辦了全球部長級圓桌會議。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和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讚許。
  一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工程,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和執法力度等措施,著力提高生物多樣性管理水準,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一年以來,我們積極籌備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積極同各國加強合作,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契合了《公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國際政要表達了強烈的政治意願,要下決心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局面。生物多樣性宣傳、動員力度從未如此之大、意願從未如此之強、雄心從未如此之高、前景從未如此光明!當然,我們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也從未如此複雜、艱巨!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開局之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推動生物多樣性領域共建共治共用體系建設。2021年,是國際生物多樣性超級年,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辦為契機,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宣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突出成就,為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下面,我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光明日報:謝謝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提問。去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也因此受到廣泛關注。請問崔司長,生態環境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了哪些工作,積攢了哪些經驗,作為COP15的締約國,中國將如何進一步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謝謝!
  崔書紅:感謝您的提問。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義務,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有目共睹,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親自謀劃安排部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將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副總理任主任、23個國務院部門組成,審議併發布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
  二是創新保護方式。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創造性提出並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25%以上,我國絕大部分重要物種和重要生態系統在紅線內得到了有效保護。我國提出的“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案例”成功入選聯合國“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
  三是加大保護力度。全國人大發佈《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長江流域實行重點水域十年禁捕。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歷史性成就,森林、草原面積不斷擴大,濕地減少和荒漠化面積擴張趨勢得到遏制,我國是世界上綠色覆蓋增長最快的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護成效十分顯著,朱鹮瀕危等級由極危降為瀕危,野生大熊貓從瀕危等級降為易危。
  四是全社會共同參與。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建設的方方面面。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擔當、公眾參與”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
  五是認真履行國際義務。堅定支援和踐行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我國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信託基金的第一大出資國。20個“愛知目標”完成情況好于或優於國際水準。
  中國獲得COP15主辦權,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高度認可。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為全球提供了可資借鑒解決之策,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倡導生態文明,實現發展理念的變革。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三區三線”國土空間規劃,把生物多樣性保護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地位,走出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其次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實現發展方式的變革。各有關部門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安排資金等都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物資源使用效率,有效減輕對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
  再次動員全社會參與,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重視公眾宣傳教育,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系列宣傳活動,引導人們養成簡約、綠色的生活習慣,最大程度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消耗。
  最後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合作共贏的變革。堅持多邊主義,在公開、透明、締約方驅動等原則基礎上,與國際社會充分討論和磋商,共同應對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應對荒漠化,促進經濟增長、保障民生福祉等全球挑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新動力。
  謝謝!
  第一財經日報:我們注意到,在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和近期生態環境部主要領導的講話中,多次提到要組織實施、紮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另外,《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15-2020年)》也到了時間節點。能否詳細介紹一下這些重大工程的情況?包括投資建設情況、工程進展以及效果?
  崔書紅:《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15-2020年)》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其中,生態環境部負責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觀測網路建設兩項任務,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近4億元,共267家科研院所2000余名科研人員參加,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是基本摸清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狀況。全國劃定的32個陸地、3個海域共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約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9%,維管植物數佔全國總種數的87%,野生脊椎動物佔全國總種數的85%。同時,還發現了新種和新紀錄種50余個,健全和豐富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家譜”。
  二是支撐了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法規制定。完成了重大決策諮詢報告8篇。支撐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制修訂。發佈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的技術導則、規範20余項。組織500余名專家,完成了34450種高等植物、4357種脊椎動物和9302種大型真菌瀕危狀況評估,與中科院聯合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脊椎動物卷和大型真菌卷。
  三是構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數據庫。構建了全國2376個縣級行政單元、觀測樣線長超過3.4萬公里的物種分佈數據庫,數據總量達3.5TB。該數據庫是目前國內較為全面和準確的野生動植物空間分佈數據庫。
  四是初步形成了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路。在全國建立749個以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蝴蝶為主要觀測對象觀測樣區,布設樣線和樣點11887條(個),每年獲得70余萬條觀測數據,動態掌握了典型區域物種多樣性變化第一手數據。
  五是提升了生物多樣性研究科研能力和水準。重大工程推動了一批新技術在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領域的應用。比如,採用環境DNA技術完成對採集困難的生物種類的大範圍調查。工程實施以來,僅我部所屬南京所、環科院就培養相關領域領軍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研究生50余名,30人晉陞高級技術職稱;近兩年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SCI論文71篇,在Science等科學期刊發表論文8篇。
  六是支撐提升我國生物多樣性履約能力。完成了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國家報告、履行《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第四次國家報告等。同時也有力支撐COP15成果的談判和全球磋商工作。
  下一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要全面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部際聯動和央地合作,深化重大工程組織實施,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數據和資訊平臺,建立以定位觀測站與觀測樣區相結合的長期觀測網路。建立並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成效的標準規範體系,推動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績效考評制度,定期發佈生物多樣性評估報告。
  謝謝。
  人民網:COP15目前籌備情況進展如何?本屆大會的亮點有什麼?大會上將會有哪些成果值得期待?
  崔書紅:謝謝。您這個提問很短,但內容卻十分的豐富,覆蓋了COP15大會的方方面面。這次大會十分重要,舉世矚目,會議籌備正有序推進,大會成果可期,“亮點”多多。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COP15籌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提出要加強雙、多邊合作,努力將COP15辦成一屆圓滿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總書記親自推動成為中國辦會的最大“亮點”。
  “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成為大會主題。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題召開全球性會議,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意義。大會主題的確立是目前大會籌備最鼓舞性、最具感召性、最具標誌性的成果,是大會的一大“亮點”。
  國際社會認為,“愛知目標”實施並不理想,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形勢十分嚴峻,直接威脅到人類的食品、健康、安全等福祉。國際社會期待COP15能夠制定一個新的具有雄心勃勃的《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建立有效的資源調動、執行機制和考核機制,徹底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框架”是本次大會的“熱點”、“難點”、“看點”和“亮點”。
  大會成果“框架”,《公約》秘書處已經有了一個初步案文,但距雄心勃勃還有很大差距。關於“框架”,我們的設想和主張:一是“框架”應平衡體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確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三大目標;二是“框架”應兼具雄心和務實,既要為未來提供高瞻遠矚的指導,同時又要在借鑒“愛知目標”經驗基礎上,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執行性;三是“框架”應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在目標設定上要考慮到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在資源調度、執行機制和考核機制等方面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支援。
  中國是COP15的東道國和主席國,做好會議籌備、保障大會順利進行是首要任務。大會期間,中國政府將舉辦高級別會議,按慣例將發佈政治性宣言文件和東道國舉措,這是大會的又一“亮點”,國際社會對此非常的期待。
  在堅持公正、透明、締約方驅動的前提下,我們將充分發揮主席國的政治領導力,在“框架”執行所需資源調度、執行機制、考核機制和審查機制,將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作為審查締約方履約的重要手段等方面推動各國政要凝聚共識,表現出政治決心和誠意,保障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因長江上游嘉陵江及其支流青泥河出現鉈濃度異常情況,甘肅隴南市、陜西略陽縣分別啟動環境污染Ⅲ級、Ⅳ級應急響應。請問目前事件調查進展如何?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採取哪些措施應對?
  劉友賓:2021年1月20日19時,嘉陵江入川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數據顯示鉈濃度超標。獲悉消息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將有關情況通報上游的甘肅、陜西兩省。並派出工作組連夜趕赴甘陜川三地,指導督促當地開展應急處置,查清污染源,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三省生態環境部門迅速組織開展應急監測、污染源排查等工作。經排查,污染來自嘉陵江兩條支流,基本確定甘肅廠壩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成州鋅冶煉廠、陜西略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分別造成嘉陵江支流青泥河、東渡河鉈濃度異常。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已責令涉事企業採取斷源措施,確保污染水體不再外排。
  為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甘陜兩省當地政府分別在青泥河、東渡河,構築攔截壩,分段攔截受污染水體,並投加沉澱劑、絮凝劑進行處置。兩地還鋪設管道,將涉事企業排污口上游清水引流至下游安全區域。經處置,自1月21日20時起,東渡河水質持續達標;1月27日2時起,青泥河入嘉陵江水質達標。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指導甘陜川三地繼續做好污染水體處置工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同時,及時組織開展事件調查和生態環境損害評估。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但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論述,堅持“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的態度,不斷提升環境應急準備水準,指導和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生態環境部門,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和生態環境安全。
  南方都市報:請問我國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目前取得了哪些效果?實踐中發現了哪些問題?接下來還將如何調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的底線。您如何理解?下步有什麼舉措?
  崔書紅:感謝您的提問。黨中央、國務院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任務,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進一步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政策。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對生態保護紅線作出總體部署,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明確了允許生態保護紅線記憶體在的9類有限人為活動。
  二是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取得進展。生態環境部協同自然資源部,組織各省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已經完成,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方案。待進一步審核和完善後將按程式報批。
  三是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建設。聚焦“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監管目標,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試行)》,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保護成效評估(試行)》等七項監管標準規範,對生態保護紅線的日常監管、年度評價、定期評估等業務作出技術規定。同時,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機制,啟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制度。
  四是建設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國家投資建設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經在我部“生態環境綜合管理資訊化平臺”上線試運作。正式運作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就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和“預警機”。根據“邊建設、邊應用”的要求,我部基於平臺,開展了秦嶺、川藏鐵路沿線、海南島岸線、環渤海岸線等重點區域的遙感監測工作,發揮了很好的監督支撐作用。
  儘管生態保護紅線工作取得了進展,但生態保護紅線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監管任務繁重,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技術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監管能力還比較薄弱,亟需在“十四五”和今後更長時期繼續完善監管制度。
  下一步,我部將協同有關部委,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調整)方案報批。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為依託,繼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流程,及時發現生態破壞問題並監督整改落實,保障生態保護紅線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産品,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
  您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礎、非常長遠的部分。五中全會將保障生態安全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事關黨的宗旨,事關民生福祉,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凸顯了生態安全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極端重要性。
  國有國界,自然生態安全也有邊界。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是要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底線。一是要守住“山水林田湖草”空間分佈面積,確保面積不減少。二是要守住生態服務功能,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三是要守住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制劃定“三線一單”,打擊各種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行為。
  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體系。在生態空間保護方面,一方面,基本形成類型比較齊全、佈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另一方面,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在守住生態承載力方面,以“三線一單”優化空間佈局,不斷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涉及野生動物非法養殖、貿易犯罪行為;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嚴厲查處涉自然保護區非法開採、築壩、建工廠等活動;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我國生態安全依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自然生態空間遭受擠佔、生態系統品質不高、無序開發破壞生態現象仍屢有發生、生態安全監管能力還有待提升、法律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依然存在。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完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提升生態保護監管能力,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多樣等重點領域監管,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謝謝。
  路透社:鋻於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爆發,形勢十分嚴峻,請問中國是不是會考慮繼續推遲原定5月份的COP15大會?在面對生態環境考核和綠色政績等壓力下,部分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違背自然規律搞保護和修復等“生態形式主義”問題,生態環境部將採取什麼方式來遏制這種現象。
  崔書紅:感謝你的提問。新冠肺炎疫情對COP15籌備確實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COP15籌備各項工作一直保持有序推進,工作總體目標不變,工作力度不減。大家已經注意到了COP15原定會期為去年10月份,受疫情影響,《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及時調整並向國際社會發佈了新的會議時間,暫時調整為今年5月份召開。目前疫情的發展對COP15的籌備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與《公約》秘書處保持密切的溝通和協商,對大會會期、會議召開形式等進行重新的商議和評估,屆時公約秘書處將及時向國際社會發佈新的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正如您提到的,部分地方違背規律搞保護和修復等“生態形式主義”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生態形式主義”本質上是官僚主義。一方面,有些地方不能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違背自然地帶分佈規律,簡單捆綁“林草項目”、搞“錯位建設”;有些地方政績觀扭曲,急功近利,重人工建設,輕自然修復,熱衷人工造景,“大樹進城”、河流砌底,簡單快幹;有地方重建設輕管護,平時對項目建設不聞不問,項目驗收走過場,一驗了之,等等。另一方面,生態保護修復從項目立項論證、項目實施監理到項目驗收防止生態形式主義相關標準規範還不夠完善,指導還不夠到位。
  下一步,我部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自然觀,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堅決遏制生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具體也是從兩方面發力:
  一方面結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和黑臭水體整治強化監督檢查等工作中實施“雙查”機制,繼續嚴厲查處生態形式主義問題,繼續緊盯生態形式主義問題整改。
  另一方面完善和建立貫穿全過程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標準技術規範體系,建立生態保護修復全過程監督評估機制,強化生態修復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強化項目實施跟蹤監測,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
  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昆明恢復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的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請問燃放煙花爆竹對於城市空氣品質的影響有多大?環境容量較大的一些城市是否可以恢復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
  劉友賓: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共同回憶,和許多傳統習俗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人口的激增,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燃放煙花爆竹也面臨新的情況。
  環境品質監測表明,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對城市空氣品質影響明顯,會導致PM2.5濃度快速上升,空氣品質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特別是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在大氣擴散條件不好的情況下,集中燃放煙花爆竹會加劇空氣污染,不利於群眾身體健康。
  從近幾年春節看,基本上每年除夕到元宵節都會發生2-3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其中的原因除了氣象條件不利因素外,煙花爆竹燃放快速推高污染物濃度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以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為例來看,2017年全國66個城市PM2.5重度污染,其中26個嚴重污染;2018年全國52個城市PM2.5重度污染,7個嚴重污染;2019年全國51個城市PM2.5重度污染,8個嚴重污染。2020年,全國30個城市PM2.5重度污染,19個嚴重污染。
  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生態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地方加強煙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越來越多的公眾自覺選擇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春節期間全國空氣品質較往年有所好轉,2020年除夕夜間全國337個城市PM2.5最大小時平均濃度較2019年除夕夜下降了11.5%,較前三年平均下降了28.1%。特別是實施禁放限放措施並且落實到位的城市,除夕夜間PM2.5濃度基本未出現明顯上升現象。
  還有十幾天,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春節就要到了,我們倡議儘量不放或少放煙花爆竹,減輕空氣污染,過一個安全、祥和、綠色、健康的春節。
  香港紫荊雜誌: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一直是“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請問近年來我國在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合作、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崔書紅: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把綠色作為底色。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響應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議,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一是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發佈《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關於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合作規劃》,規範企業共商、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環保行為。
  二是40余個國家的150多家合作夥伴參與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盟下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等十個專題夥伴關係,已開展了10余場次活動。
  三是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目前已經納入100多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提供決策和數據支援。
  四是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加強環保能力建設,先後為120多個共建國家培訓環保官員、專家和技術人員2000余人次,其中涉及生物多樣性的培訓600多人次。
  五是依託“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雙多邊合作交流機制,分享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尤其是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國家公園體系建立等方面的經驗。繼續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關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影響,逐步推動環境風險評估並制定綠色解決方案。
  此外,還開展了《“一帶一路”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識別及影響分析》等專題研究。“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也正式啟動。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研究院在綠色發展領域的高端國際智庫作用,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決策支撐。
  謝謝!
  封面新聞: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事業,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等監管工作,請問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間,還將從哪些方面加強監管?
  崔書紅:建立自然保護地是最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和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堅決查處破壞生態違法違規行為。
  2020年,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綠盾2020”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累計派出8批共136人次,對全國29個省(區、市)的196個自然保護地4398個“綠盾”臺賬問題整改進展情況開展實地核實;對17省79個自然保護地開展了聯合巡查,向地方反饋發現問題,有力推動整改。全面完成臺賬更新,對典型問題進行了通報。截至2020年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5503個重點問題點位,已整改完成5038個,整改完成率92%,較2019年底提高了21個百分點;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388個重點問題點位,已整改完成1217個,整改完成率87%,較2019年底明顯提升。
  經過不懈努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新增人類活動問題總數和面積實現了明顯“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壓實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責任,強化了全社會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形成了保護地一旦劃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氛圍。
  “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自然保護地實現從速度規模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期,是解決自然保護地歷史遺留問題的窗口期,是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的機遇期,也是自然保護地事業發展的攻堅期。生態環境部將立足生態環境監管職能,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持續開展“綠盾”強化監督,繼續深化工作機制,加大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自然公園的監管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二是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確保自然保護地調整工作科學合理,實事求是,為解決自然保護地歷史遺留問題,推進自然保護地改革當好衛士。
  三是積極推動自然保護地相關立法的進程,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標準和技術規範。
  四是推動國家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升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開展成效評估,及時預警生態風險,定期發佈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狀況報告。
  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頻道記者:近日有媒體曝光敦煌萬畝沙漠防護林被毀問題後引發輿論關注,請問目前事件調查進展如何?生態環境部對此將採取哪些措施?
  劉友賓:媒體報道敦煌公益防護林遭砍伐問題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孫金龍書記、黃潤秋部長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迅即組織調查組赴現場查明情況;翟青副部長帶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已赴事發地開展現場調查。
  調查組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科技手段,綜合運用現場勘察、走訪問詢、調閱資料、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有關問題逐一進行調查核實。目前,現場調查工作已經基本結束,調查組正在梳理匯總分析,形成調查報告。
  下一步,我部將按程式向甘肅省反饋調查核實情況,並向媒體公開。如發現存在明顯失職失責問題,我部將督促甘肅省有關方面進一步調查核實,厘清責任,並依法依紀嚴肅問責。
  劉友賓:中國人民的傳統佳節春節即將到來,提前祝各位記者朋友新春快樂!闔家安康!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