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向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印發《關於印發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基本情況並對辦案單位予以表揚的通知》,公佈了6起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其中,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在辦理西昌市西溪(集團)股份公司紙板廠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案過程中,利用遠端視頻監控巡查、自動監測數據比對等方式,鎖定其超標排放水污染物違法行為,實現了遠端執法、精準執法,獲得表揚。
事實上,西昌市案例只是四川結合污染源自動監控和視頻監控,實施遠端執法、精準執法的縮影。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四川持續在物聯網上用力,變“人防”為“技防”,實現精細化監管和精準執法,不斷提高執法效率和威懾力。據統計,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廳通過此類手段直接發現違法問題線索13個,查證12家企業違法屬實。
遠端監控“千里眼”,讓違法企業浮出水面
2019年3月,某一天晚上的下半夜。與往常一樣,原四川省環境監察執法局(現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監控人員正在通過視頻監控影像與自動監測數據分析對比,對全省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遠端監督。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排污企業現場情況
“有發現。”在查看西昌市西溪(集團)股份公司紙板廠總排口時,監控人員發現,在外排廢水中泡沫多且水量明顯高於正常排水量,外排廢水線上監測數據卻顯示正常。結合歷史影像記錄分析,企業很可能利用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方式逃避監管偷排高濃度廢水。
通過抽絲剝繭的現場調查,很快查實了這個廠的違法事實。這個廠COD、氨氮、總氮線上監測設備的取樣管插在人為放置的白色塑膠瓶中,其中,COD線上監測設備內白色塑膠瓶被貼上“試劑”的標簽,混淆執法人員的視線,塑膠瓶內實為人為配置的COD濃度為40mg/L的替代樣,從而實現線上監測數據“達標”。經監測,外排廢水中COD濃度為677mg/L,超過國家規定排放標準6.52倍。
最終,該企業因超標排放水污染物,被處罰款80萬元。該公司及自動監控設備運維公司共3名涉嫌污染環境罪人員被刑事拘留。
污染源視頻監控系統示意
這套發現違法行為的污染源視頻監控系統,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出資,在全省21個市(州)537 家重點排污單位建設1040路視頻監控,按排版污企業的特徵及需要關注的重點環節,分別在排污口、自動監測站房以及治污設施處安裝攝像頭,成為了生態環境部門監督排污單位的“千里眼”。
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監控科科長朱龍霞説,2019年新改造的一批視頻監控還具備更高清的影像視頻和圖像智慧識別功能。“若外排廢水顏色發生了改變,或有異物進入監控視野,系統就會自動識別並截取此段影像推送到報警資訊,這使得異常視頻篩選工作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
數據海洋中,揭示污染之謎
小編了解到,通過這雙“千里眼”,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發現了一些典型案例。
某公司排口
如某印染公司排口監控視頻顯示,公司員工在水流顏色由清澈變黑的過程中,將大型盆栽移至排水口處遮擋攝像頭,待廢水排完後,再移開盆栽。連續兩天上演著“障眼法”,最終經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現場調查核實後,對公司涉嫌以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違法行為進行了處罰,並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
其實,早在污染源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之前,四川省已持續多年在重點排污單位推進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系統建設。
“但部分排污單位為了逃避監管,故意不正常使用自動監測設施,甚至鋌而走險。”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副總隊長李德俊感慨,企業對自動監測設備“動手腳”,使得自動監測數據不能真實反映排污狀況,大大降低了環境監管效果。
通過對一些查實的自動監測違法案例分析,發現其自動監測數據往往出現恒值、突變、異常偏低、小幅波動等異常。因此,在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平臺軟體中,開發了“異常數據篩查模組”,通過對海量的數據(平臺每日接收的自動監測數據近70萬條)進行智慧篩查後,有效地抓取出這些異常數據段。
自動監測數據與視頻監控圖像“搭檔”後更顯奇效。李德俊説,“發現有問題的數據後,再對照查看監控視頻,讓遠端監管的精準性再上臺階。”
據統計,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已通過污染源自動監控和視頻監控直接發現違法問題線索13個,查證12家企業違法屬實。
截至目前已立案16件,已處罰款291萬元。其中,涉嫌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兩件,以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污4件,超標排放6件,未保證自動監測設施正常運作3件,未按規定公開環境資訊1件;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2件,移送行政拘留2件。
立體監測下,分析污染成因
“天地空”立體化監測手段,是環境監管執法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治霾、科學治霾” 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無人機傳回的影像和實時監測數據資訊
在秋冬季重污染期間,利用現有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系統實現“未來7天”精細化預報和“未來8天-14天”趨勢預報,發佈盆地可能出現(或解除)區域連片重污染過程的預報資訊,有效支撐了盆地區域重污染防治工作。
2018年4月,針對現有監測數據難以滿足當前大氣環境管理工作需要的現狀,四川省要求未達標城市全面開展網格化微站、顆粒物鐳射雷達走航車及組分網等建設工作。
在此基礎上,四川在省內各大經濟區之間及相鄰省(市)的污染物傳輸通道上建設21個環境空氣污染物傳輸監測自動站,形成全省環境空氣污染物傳輸預警監測網路。
據了解,四川不斷整合現有地面大氣自動監測網路(包括常規監測、網格化微站及顆粒物組分網)、地基雷達監測、星載遙感監測網路,建立以PM2.5化學成分和光化學污染線上監測為核心的數據分析方法體系,構建相應的PM2.5和VOCs線上組分監測網路。
同時,對以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複合性污染開展多來源、多因子、多維度、多手段、多過程的實時監視,解析污染過程成因,實現從城市近地面常規監測向區域三維立體尺度的污染診斷監測轉變,實現從污染物濃度監測向污染全過程監控的轉變,為空氣品質動態管理提供技術及數據支撐。
此外,為提高現場發現問題、挖掘問題的能力,四川還積極配備現場檢查應用高科技執法裝備。一大批無人機、無人船、快速監測儀器、快速監測試紙、紅外夜視儀、紅外成像儀、鐳射走航車和奧維地圖運用到現場執法中。
2017年-2018年期間,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利用顆粒物鐳射雷達對成都、自貢、綿陽、宜賓等8個城市的城市交通主幹道、施工場地、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開展了顆粒物走航掃描工作,對污染源進行精確定位,幫助相關市(州)排查“散、亂、污”和異常排放源。
李德俊説,下一步,四川省除繼續擴大視頻監控建設範圍外,還將試點用電量監控系統,旨在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開展差別化監管,通過科技遠端監控手段,綜合應用大數據分析。
來源:中國環境報、四川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