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山東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揚起高品質發展“龍頭”

2020-09-15

2020-09-1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黃河,在山東蜿蜒千里,奔騰入海,哺育了齊魯兒女,潤澤了山東大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間,山東科學謀劃山東沿黃地區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工程項目,主動對接沿黃兄弟省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群眾生産生活,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高點定位、系統謀劃,搭建黃河流域

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四梁八柱”

  如何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推動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編制一部高品質規劃是重中之重。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省級規劃編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領導任組長、16個省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省委書記劉家義兩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規劃編制工作。今年6月15日至18日,劉家義就推進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進行調研,一行從黃河入魯第一縣菏澤市東明縣啟程,沿黃河大堤從西南往東北方向,途經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濟南、淄博、濱州等市,最後抵達東營黃河入海口。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山東組建了由28位頂尖專家組成的高層次專家諮詢委員會,由王浩、陸大道、方創琳、吳志強、方濱興、孫凝暉等6位“兩院”院士領銜。今年疫情防控期間,規劃起草人員對28位專家逐一登門拜訪,送上規劃初稿,面對面聽取專家意見建議。“我和同事去拜訪陸大道院士,當面談了一個小時。”省發展改革委藍色經濟區建設指導處副處長張軍鵬説。

  作規劃,省情要摸透。今年6月19日,從省市縣三級抽調的400名工作人員分成25個小組,奔赴山東沿黃25個縣(市、區),每縣蹲點2周,圍繞生態保護、污染治理、黃河安瀾、水資源利用、鄉村振興、工業、文化等7個方面進行大普查、大摸底,形成了1個總報告、7個專題報告、25個分報告。省發展改革委根據摸上來的情況,對規劃初稿進行了修改完善。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的辦公桌上,放著數易其稿的《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實施規劃》初稿。“借助規劃編制實施,一些長期困擾山東省發展的重大難題將得到集中破解。如黃河三角洲濕地退化、‘二級懸河’態勢嚴峻、工程性缺水和資源性缺水等問題。”他説。

  周連華介紹,為破解這些難題,山東省謀劃了黃河口國家公園、東平湖—南四湖生態保護修復、“十強”産業智慧提升、沿海港口和內陸港聯動合作、黃河文化保護弘揚等重大事項,提出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安居工程、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程等500多項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為規劃落地落實提供核心抓手和強力支撐。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需要全流域合作。山東主動與上游八省區進行了多輪對接,就黃河—渤海陸海聯動污染治理、打造沿黃達海鐵路大通道、建設“智慧黃河”等重大事項達成了共識。一幅聯動合作、惠及人民的“幸福河”藍圖,漸漸清晰。

堅持問題導向,打好生態保護主動仗

  9月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蒹葭蒼蒼,飛鳥雲集,鹽地鹼蓬變成了濃烈的紅色。這裡正在進行規劃,擬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

  “濕地好不好,鳥兒先知道。”保護區管委會主任茍宏水説,比如東方白鸛,2005年首次在保護區孵化了2巢7隻幼鳥,15年間,已累計繁殖了1954隻,相當於種群在這裡擴增了一半多。去年以來,丹頂鶴也將這裡作為了繁殖地。目前,保護區的鳥類已從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368種,野生動物增至1627種。

  茍宏水説,黃河口的鳥歡魚躍,得益於持續的濕地恢復和生態補水。2002年至今,黃河三角洲地區累計完成35萬畝退化濕地恢復,保護區濕地明水面積佔比由20年前的15%增至60%。這幾年,各級財政投入濕地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2019年至今,投資6.5億元的9大濕地保護工程正在東營實施。2008年起,保護區多年進行生態補水,今年生態補水量1.33億立方米,為歷年最多,18萬畝濕地痛快地“喝了個飽”。

  初秋的東平湖,清風徐來,波光粼粼。作為黃河下游唯一的蓄滯洪區,東平湖曾經是個“病湖”,31萬畝湖面有12.56萬畝圍網養魚,餐船垃圾也扔到湖裏,水質很難達到國家Ⅲ類標準。近年來,東平縣開展清網凈湖、餐船取締、拆違清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東平湖重現昔日芳姿。“目前,東平湖和主要支流大汶河水質穩定達到了Ⅲ類標準。”東平湖管理委員會主任、老湖鎮黨委書記陳其林表示,2015年開始實施的庫區避險解困工程今年上半年已全面完工,投資2.3億元的20公里湖東濱湖生態林帶示範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東平湖朝著“分得進、守得住、退得出、保安全”的目標又邁進了重要一步。

  黃河流域的問題“表像在黃河,根子在流域”。一年來,山東堅持生態優先,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使之“應劃盡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加大水生態水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完成投資72%,各地投入120多億元實施濕地保護,全省清理整治河湖違法問題近1.9萬處。2017年以來,山東累計壓減地下水採水量3.77億立方米,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59平方公里。據環保部門監測,2019年,山東境內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按國控斷面計,沿黃9市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為75.6%。濱州、東營兩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約53.45%,同比增加11.99%。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山東段大部分是地上懸河,尤其是黃河入魯至東明縣高村水文站的56公里,為遊蕩型河段,“二級懸河”形勢嚴峻,兩岸堤防是歷史上著名的“豆腐腰”堤段。菏澤黃河河務局局長劉九傑介紹,2016年以來,該局陸續對王高寨、辛店集、老君堂、蘇泗莊等控導工程進行了加固、接長、下延、上延等新修、改建;加固或改建了劉莊、賈莊等險工和一些護岸,防洪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事關黃河安瀾,更是民生大事。2017年,山東啟動灘區脫貧遷建,提出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築村臺、築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5種方式,到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60萬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目前,灘區脫貧遷建已勝利在望。遷建完成後,山東將啟動灘區生態整治和保護工程。

打造沿黃現代産業大走廊、對外開放新通道

  山東沿黃地區煤炭、石油等資源豐富,産值前五的工業門類中,高耗能高耗水的煉油、化工、鋁業、鋼鐵佔了4席。一年來,山東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沿黃地區産業面貌有了新變化。

  在菏澤,鄄城菏澤生物醫藥産業園內,原來主打抗生素原料藥生産的睿鷹制藥集團,正在建設一套智慧化柔性共用平臺:119個標準化生産模組柔性組合,可以生産幾乎所有藥品,可為新藥節約2-3年的産業化時間。裝置還沒建好,30多個醫藥新品種已經簽約;

  在濟南,一年裝滿一座25層寫字樓、17萬平方米産業孵化區“竣工即可裝滿”,引入87個高端創新團隊、200多項前沿成果,孵化高技術企業77家,山東産業技術研究院交上了這樣的週年答卷;

  在淄博,成功研發出氯鹼行業“中國芯”——氯鹼離子膜的東嶽集團,又開始攀登世界氫能高峰。燃料電池膜生産線的配套原材料生産基地今年6月已投産,第五代燃料電池膜生産線今年也將投運。2010年至2019年,東嶽的産值翻了一番多,但用水量和排水量基本保持不變……

  讓寶貴的黃河水支撐起更有效益、更為長遠的發展,山東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以來,山東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超過11萬家,關停化工生産倉儲企業1500多家,化工園區從近200家壓減到84家。同時,推進“現代優勢産業集群+人工智慧”、“領航型”企業培育計劃,大力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今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44.4%,3年提高6.3個百分點;“四新”經濟增加值佔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19年的28%,今年佔比將超過3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3年翻了一番多,達到1.1萬家。黃河邊的山東,經濟正在變新、變輕、變綠。

  城市群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一年間,山東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推進機制、出臺指導意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支援省會、膠東、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如今,在省會經濟圈七市,實現了企業開辦全域通辦、藥品耗材聯合採購、公積金異地貸款和資訊互查、濟南公園年票通辦;在膠東經濟圈五市,圈內看病“一卡通”;在魯南經濟圈四市,文化旅遊資源對內同城化、對外共推精品線路……交通聯繫更便利、産業協作更密切、要素流動更順暢,山東半島城市群更加充滿活力。

  9月9日,“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又刷新了掘進數據;齊魯黃河大橋、鳳凰黃河大橋丰姿初現;黃河北岸主城區正在加快建設。不久的將來,濟南將從“大明湖時代”跨入“黃河時代”,擁河而興的新濟南,將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沿黃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山東,魯南高鐵、濟鄭高鐵正在加緊建設,魯南高鐵曲阜至菏澤段、菏澤至蘭考段有望2021年底前建成通車,濟鄭高鐵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雄商高鐵年內有望開工建設;濟濱高鐵擬於年內開工……隨著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山東沿黃地區將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東提出突出深化制度創新,打造黃河流域對外開放新通道。8月8日,在青島舉行的“2020·青島·陸海聯動研討會”上,沿黃九省區的省會城市、膠東經濟圈五市共同發起東西互濟陸海聯動合作倡議,相約共建海港和內陸港聯動合作體系。新組建一年多的山東港口集團,一年來新增海上航線43條,聯合海關、鐵路、船公司沿著黃河一路西進,開班列、建陸港、拓貨源,18個內陸港密布絲路、68條海鐵聯運班列貫通歐亞,把港口搬到內陸企業“家門口”。

  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總經理李武成舉例,去年11月,蘭州-青島海鐵聯運班列開通,山東港口集團在甘肅設立內陸港,打通了甘肅向東出海、山東向西出境的高效便捷貿易通道。木材從俄羅斯海運到青島,再通過班列運到蘭州,相比此前的常用線路,一個集裝箱能省4000元。

  擁有自貿區、上合示範區等高端開放載體,也是山東的一大優勢。據了解,山東自貿區將與蘭州、西安、鄭州自貿區建立“自貿區聯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為黃河流域注入更多開放活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山東必將拓寬發展新空間、厚植發展新優勢,努力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 大眾日報、山東環境

  記者:楊學瑩、王建、趙豐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