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 承擔著黃河上游生態修復 、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近年來,特別是中央將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甘肅省緊盯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兩大任務,主動作為,先謀先行,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特別是在推進系統保護治理,提升黃河水源涵養能力上,甘肅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和污染現狀調查,繪製入河排污口“一張圖”,強化黃河流域工業企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船舶碼頭等領域污染治理,國家和甘肅省監測的黃河流域14條河流34個斷面的水質優良比例由94.1%改善至97.1%,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
開展生態補償試點 改善黃河上游生態品質
黃河甘肅段包括黃河干流、渭河、涇河、湟水、北洛河6個水系,重點河流包括渭河、涇河、洮河、馬蓮河等14條,黃河干流全長913公里、佔黃河全長的16.7%。沿黃河流域是甘肅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區域,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468毫米,是全國平均降水量的73%;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和畝均水資源量分別為660立方米和222立方米,分別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3和1/5。甘肅沿黃河流域既是甘肅省重要的經濟帶和生態帶,也是文化遺存豐富、生態類型多樣、産業門類多元的發展要素聚集區。
甘肅沿黃河流域涉及甘南、臨夏、武威、蘭州、白銀、定西、天水、平涼、慶陽9個市州,總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佔甘肅省國土面積的34.3%;流域內總人口2075萬,佔甘肅省總人口的78.4%。
自2011年起,甘肅省天水、定西兩市先後與陜西寶雞、西安等5市區試點建立了渭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與寧夏簽訂了兩省區框架協議,探索建立黃河干流、涇河、葫蘆河等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甘肅省瑪曲、迭部、卓尼、天祝、肅南5個縣被列為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加快推進;省內籌集資金7000萬元,在肅南縣、甘州區等7縣區啟動祁連山內陸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基本實現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點地域和禁止開發、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生態保護建設水準穩步提高。
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 先發力、帶好頭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流經市域150.7公里,其中城區47.5公里。黃河蘭州段流域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05億立方米。東西高差151米,是黃河上游比降最大的河段;河面寬度在150米至1000米之間。黃河蘭州段共有20多條支流。城區地形狹長,兩山對峙、大河中流,造就了獨特的山水城市景觀和全國最長的濱河景觀帶“百里黃河風情線”。
長期以來,蘭州為保護治理黃河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黃河蘭州段幹流水質狀況良好,達到國家三類標準,幹、支流主要水質考核斷面達標率、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黃河干流蘭州段防洪工程即將全面建成,新建和維修加固段防洪標準均達到百年一遇。
蘭州市正在實施總投資超過66億元的黃河干流防洪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黑臭水體治理、積水點改造、河洪道生態水系治理五大類項目,加大黃河保護治理投資力度,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文化鑄魂、民生為本為思路,將黃河風情線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
推進生態保護 構築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黃河在甘肅境內“兩進兩齣”,流經913公里,其中流經甘南草原433公里,共補給黃河總徑流的11%、源區總徑流的58.7%,約60%的黃河水來自蘭州以上河段。重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態功能,決定了甘肅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來,甘南州聚焦“五大生態”、構建“十大環境”,大力實施甘南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推進甘南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保護等一大批生態工程,竭力“搶佔綠色崛起制高點、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實現了“全域無垃圾”目標。通過多年的努力,甘南州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成效明顯,生物多樣性得以維護,水源涵養能力進一步增強。據監測調查,甘南州森林草原土狼、狐狸、猛禽、鹿、羚羊等野生動物數量較十年前明顯增多,黑鸛、天鵝等珍稀鳥禽數量猛增,高寒草甸物種豐富度每平方米達到18—31種。甘南州濕地面積由2004年以前的17.49萬平方公頃恢復到目前的48.89萬平方公頃,擴大了近2.8倍,特別是曾經三次乾涸見底的尕海湖湖水面積已恢復到1.5萬餘畝,平均水深約1.5米。
另據水文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間黃河流經瑪曲段,在緻密優良的草甸草原和高山灌叢強大的水源涵養功能作用下,水量補給大幅增加,平均入境流量51.09億立方米、出境流量133.42億立方米,徑流量比十年前平均增加18.6%,入境水量提高了9.68%,出境水量提高了31%。
來源:人民網、甘肅生態環境 記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