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候鳥
高高低低地佔據眼簾
時而在水面上歡騰輕歌
時而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時而在樹梢上婉轉嬌啼
這樣的場景
有種廣袤而真切的荒蠻
卻是最自然的詩,最生動的畫
最歡騰的歌謠
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中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曾經,這顆高原明珠一度淪為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內陸淡水湖泊之一,水質曾達到劣V類。為了治療這塊昆明乃至雲南的“傷疤”,滇池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以及我國生態環境和水污染治理的標誌性工程。
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濕地,察看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總書記指出,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多年來,雲南省及昆明市把滇池治理當作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首要任務和昆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發起了高原湖泊的救亡戰役:通過推進環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建設,促進了滇池治理向好發展。
2015年滇池水質監測結果:
化學需氧量47,高錳酸鹽指數7.7,氨氮0.40,總磷0.12,總氮2.3。
2019年滇池水質監測結果:
化學需氧量31.2,高錳酸鹽指數5.3,氨氮0.04,總磷0.048,總氮0.90。
2016年全湖水質告別劣Ⅴ類,首摘“劣五類”帽子;2018年滇池全湖水質保持IV類,是30餘年來的最好水質,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19年繼續保持在IV類。
隨著滇池水質的明顯改善,一些在滇池消失多年的魚類和兩棲動物也重現身影,這其中包括了瀕危物種彩鹮,以及翻石鷸、鐵嘴沙鸻等十來種。
滇池治理是事關雲南全局的大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從點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統治理,從單一治污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多年來,雲南省和昆明市鍥而不捨,滇池治理成效明顯。
10月13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網站對《滇池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公示稿》)進行公示。《公示稿》提出,2025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要穩定達到IV類及以上的目標。
規劃範圍
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包括昆明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以及晉寧區52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鎮。
規劃時限
“十四五”,即2021-2025年
總體目標
到2025年,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統籌推進格局初步形成;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穩定達到IV類及以上,主要入湖河流水質達到IV類及以上;流域空間管控格局基本形成,流域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滇池水面無大規模藍藻水華富集,自然湖濱岸線指數得到明顯提升,滇池重現土著魚類;水生態系統功能得到良性恢復,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景象。
水源保護
提升濕地生態環境功能
《公示稿》提出,“十三五”以來,儘管滇池水質總體好轉,2018年、2019年滇池全湖水質達到IV類,但滇池水質依然不穩定。滇池流域內,2019年,35條入滇河流中,廣普大溝、姚安河為劣V類。
從水資源利用上看,雖然通過實施流域截污治污、牛欄江引水及資源化利用等工程,初步構建了滇池流域健康水迴圈體系,但仍存在流域內生態用水不足、城市雨水及再生水綜合利用率低、水資源綜合調度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
實施“四退三還”工程後,滇池周邊恢復和保護了湖濱濕地面積約33.3平方公里,但部分濕地布水系統不完善,尾水、河水、湖水連通不暢,濕地生態環境功能尚需提升。滇池湖體沉水植物蓋度低,湖泊生物多樣性低,生態狀況不穩定。
提高飲用水源地水質
在鞏固松華壩水庫、寶象河水庫、自衛村水庫、大河水庫、柴河水庫、雙龍水庫、洛武河水庫7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與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強化水源保護區整治、水源監控能力等規範化建設。針對不達標的柴河水庫開展水源地限期達標整治工作;通過沿岸截污治污、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手段,提升飲用水源地水質,確保穩定達到地表水III類的要求。逐步推進鄉鎮及以下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工作。
控源減排
優先發展現代金融、研發創意、資訊與軟體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會展等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現代服務産業。
優先發展節能節水環保研發、技術諮詢、産品經銷等服務業。積極培育節能節水環保的産品市場、技術市場、人才市場、産權市場,促進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
優先發展節水親水的大文化、大旅遊、大健康産業,大力開發濕地生態遊、養生度假遊、康養休閒遊、健身運動遊、珍禽觀賞遊、文化山水遊、科普科考遊、鄉風民俗遊等。
加快資訊技術、智慧技術、數字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鼓勵企業採取先進節能、節水工藝,開展技術改造。積極創建一批迴圈經濟示範項目,鼓勵企業在各個生産環節上綜合利用廢水、廢物、廢氣、熱能等,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鼓勵農戶、企業加快發展節水農業、清潔農業、生態農業,推動高消耗、高排放的畜牧、糧食、蔬菜和花卉産業逐步退出滇池流域。
摸清排水管網情況
開展片區雨污分流改造
針對排水管網截污治污系統以前以圍堰堵口、末端截污的粗放管理模式,對二環內市政公共排水管網進行詳細調查,摸準混接、亂接、錯接的情況,研究分析現狀存在問題,提出具備清污分流實施條件的試點區域,開展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實施雨季溢流點“一點一策”綜合整治。
針對片區存在污水處理設施超負荷運作、不能滿足區域發展要求的情況,昆明主城北部新建一座污水處理廠,第十三污水處理廠擴建處理規模,新建官渡區巫家壩污水處理廠。
實施排水管網資訊化、標準化、規範化的“一張圖”動態管理。
建設雨水收集設施
削減城市面源污染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建設滲、滯、蓄、凈、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加強道路兩側及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初期雨水截留凈化能力,加強對雨洪水的調蓄及綜合利用,通過源頭削減蓄滯和末端治理進行徑流控制,有效削減城市面源化學需氧量負荷,控制城市面源污染。
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或農家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以最少的化肥、農藥、地膜、農業用水等資源消耗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充分利用現有濕地庫塘及農灌溝渠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調蓄庫塘建設、回用配水系統改造建設、河道取水系統建設,建立“農田←→滯蓄回用系統←→河道/湖泊”的半閉合農灌迴圈系統,保障不降雨和中小降雨背景下農田退水及徑流得到滯蓄及資源化回用,同時減少河道取水量,保障河道生態基流。
水資源利用
實現河-湖水質水量聯合調度
完善滇池流域水資源聯合調控系統,結合流域美麗河道建設,實現河-湖水質水量聯合調度,將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調度中。
在主城區、環湖重點片區及産業園區,推進再生水配套工程,完成再生水銷售150萬立方米,再生水河道補水3375萬立方米。實施第九水質凈化廠尾水(二期)、第十三水質凈化廠尾水(一期)、第十四水質凈化廠尾水綜合利用工程,增加城市可利用水資源,工業生産、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築施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
水生態修復
新建三片生態濕地
在現有塘庫濕地中設置導流壩埂設施,確保濕地的水力負荷、污染負荷、水流停留時間等技術參數在合理的範圍內,提升滇池環湖濕地水質凈化能力。加強人工濕地建設,建設官渡區寶豐半島生態濕地(二期)、福保半島生態濕地和星海半島二期生態濕地。加快濕地動態監測體系和基礎數據平臺建設,推進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
建設滇池流域金線鲃保護區
加快完善候鳥疫病監測防治體系。切實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珍稀魚類、兩棲爬行動物的棲息地。加強外來物種管理,建立外來物種監控和預警機制,以維持湖泊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建設滇池流域金線鲃保護區,保護區範圍為嵩明白邑黑龍潭、青龍潭、牧羊河、冷水河、實驗區(保護網點),晉寧古城舊寨龍潭、晉寧六街龍王潭,西山區海口裏仁大龍潭、觀音山、百草村龍潭、海口白魚口村白蓮寺,官渡區黑龍潭、大板橋龍泉寺,呈貢區白龍潭、黑龍潭、大灣龍潭。改善滇池金線鲃生存環境,促使其自然種群逐漸恢復。
規劃保護要點
除了對滇池流域進行全局重點任務規劃外,《公示稿》還根據國家重點流域控制單元劃分結果,將54個控制單元併為草海陸域控制區、外海北岸控制區、外海東岸控制區、外海南岸控制區、外海西岸控制區、草海湖體控制區和外海湖體控制區,根據關鍵問題成因,制定了各控制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要點。
草海陸域控制區
2025年,王家堆渠、烏龍河、大觀河、西壩河市考(含國考)核斷面達到III類;新運糧河、老運糧河、船房河市考(含國考)核斷面達到IV類。
實施新運糧河流域虛寧寺、筇竹寺片區防洪截污及生態補水,新建排洪溝5180米、排污支管6630米;調蓄池3座,總容積3600立方米;新建雨水調蓄池、沉砂池;生態補水管954米。
外海北岸控制區
2025年,盤龍江、新寶象河、金家河(含正大河)、新海河(五甲、六甲、小清河、蝦壩河)、馬料河市考核斷面達到III類; 採蓮河(含太家河)、大清河(金汁河、枧槽河)、姚安河、老寶象河、廣普大溝市考核斷面達到IV類。
實施金色大道-北辰大道排洪箱涵匯流區污水提能增效、東白沙河排水管網完善、呼馬山面山防洪滯蓄和跑馬山面山截洪工程,有效控制山洪水對城市排水系統的衝擊。
新建昆明市第十四污水處理廠,同步實施第十四水質凈化廠尾水綜合利用工程,將十四水質凈化廠部分尾水通過東幹渠轉輸至東北沙河水庫,用於東北沙河水庫、海河生態補水。
外海東岸控制區
2025年,撈魚河(含梁王河)、洛龍河、南衝河市考核斷面達到III類。繼續完善環湖截污東岸配套收集系統,實施環湖截污 系統配套污水處理廠挖潛增效工程,實現城市排水系統-河道截 污管-村莊排污渠-環湖截污幹渠的有效銜接。完善濕地布水系統,污水處理廠尾水引入濕地,實現河道、濕地與湖體水系連通,盡力恢復湖泊自然岸線。
外海南岸控制區
2025年,白魚河、柴河(茨巷河)、東大河、古城河、淤泥河(大河)、中河(護城河)市考核斷面達到 III 類,河流生態功能有所恢復。
實施東大河-中河流域寶峰集鎮和瓦窯村、李官村、袁家營村、興房村4個村莊雨污分流工程,將污水接入晉寧區污水處理廠處理。建設李官村濕地工程,收集瓦窯村、李官村、袁家營村、興房村四個村子雨季村莊內的初期雨水,對其進行凈化,凈化後再排入河道內。
外海西岸控制區域
實施湖濱濕地生態提升及水質改善工程,將污水處理廠尾水和河道河水引入濕地,改善濕地水動力條件。開展湖濱濕地塘庫系統構建、湖濱帶基底修復與植被擴增及草海水生態系統構建和穩定化,恢復湖濱濕地自然屬性,增強濕地水凈化及生態功能,提升湖濱濕地生態環境效能。
開展面山植被修復與建設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削減入湖污染負荷。
草海湖體控制區
2025年,草海水質達到IV類,沉水植被覆蓋度達到5%,葉綠素a含量≤60ug/L,重現土著魚類。
在大觀河、烏龍河河口湖區水域,武警醫院前湖區水域,蘇家村、楊家村湖區水域,西壩河、船房河河口水域實施底泥疏浚,疏浚總面積108.22萬平方米,疏浚工程量461.31萬立方米。
外海湖體控制區
2025年,外海水質達到IV類,沉水植被覆蓋度達到5%,葉綠素a含量≤60ug/L,重現土著魚類;恢復(建設)濕地面積1056畝。
制定科學的水資源調度方案,實現滇池流域水資源的優化調度,構建健康水迴圈體系,進一步改善外海水質。實施滇池沉水植被恢復及擴增保育。通過開展生態水位的合理調控,在有條件的區域通過生境營造,為種子庫萌發及人工引種創造條件,恢復沉水植被。
展望“十四五”
隨著保護治理措施進一步推進
滇池水質不斷改善
一個
生態之湖
景觀之湖
人文之湖
正向我們走來
來源:雲南日報、雲南省生態環境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