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新聞發佈會

2020-10-17

2020-10-1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已順利通過國務院污普辦驗收,甘肅省的《普查公報》經生態環境部污染普查辦公室審核認定並經省普查領導小組批准後,向社會公開發佈。為做好《普查公報》的宣傳解讀,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閆子江,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省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軍禎,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成員、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寶瑩,省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技術組組長、省生態環境統計與數據中心主任趙慧宏共同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新聞發佈會現場

  閆子江:根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的規定和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開展第二次全省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省生態環境廳、省統計局、省農業農村廳等16個單位和部門聯合開展了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是10年前,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背景下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全面摸清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底數的一次重大國情調查,因此意義非常重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普查工作,成立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長為組長、16個省直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第二次全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部署開展普查工作。全省各級、各地區普查機構和有關部門,按照全省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市州、縣市區分級負責,屬地統一調查,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週密安排、精心組織、積極行動,紮實推進污染源普查各項工作。近萬名普查人員嚴謹負責、辛勤工作,廣大普查對象積極參與、認真配合,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等特點,歷時三年,圓滿完成了國務院既定的普查目標任務。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我省經過前期準備、全面普查和總結發佈3個階段,對省內有污染排放的3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省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資訊和污染物排放資訊。整個普查工作嚴格按照省政府辦公廳普查實施方案,建立了覆蓋全過程、全要素的品質控制體系,確保了普查結果真實準確全面,達到了既定工作目標,相關的普查結果體現在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具體內容請記者朋友們參閱。

  通過此次開展全省範圍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我們主要取得了5個方面的成果。

  (一)摸清了全省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佈狀況。

  2017年底,全省各類污染源數量是33561個(不含移動源)。其中工業源9574個,生活源19283個,畜禽規模養殖場4220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382個,以行政區為單位的普查對象數量102個。其中,蘭州、隴南、天水、定西、武威5市各類污染源數量佔到省總數的54.05%。

  從污染源數量來看,全省工業源主要集中在蘭州市,總數佔全省的25.25%,其次是白銀、武威、定西、天水4市;農業源中畜禽規模養殖場主要集中在白銀市,總數佔全省的12.09%,其次是武威、張掖、平涼、定西4市;生活源主要集中在隴南市,總數佔全省的15.6%,其次是天水、蘭州、定西、平涼4市;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主要集中在張掖市,總數佔全省的27.20%,其次是酒泉、蘭州、武威、慶陽4市。

  從行業來説,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非金屬礦採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和金屬製品業5個行業污染源數量佔到全行業總數的59.39%。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佔比為27.47%,超過全省合計佔比的四分之一。

  此外,截至到2017年底,全省機動車保有量528.73萬輛,工程機械保有量8.7萬台,農業機械柴油總動力1546.64萬千瓦,鐵路內燃機車燃油消耗量1.89萬噸,民航起降架次13.72萬架次,以上是各類污染源的基本分佈情況。

  (二)掌握了全省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

  從全省2017年水污染物排放情況看,化學需氧量45.09萬噸,總氮3.09萬噸,氨氮0.91萬噸。從排放量來説,化學需氧量、總氮、氨氮的排放均以生活源和農業源為主。全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氮氧化物33.02萬噸,顆粒物64.94萬噸,二氧化硫14.44萬噸。從排放量來説,氮氧化物的産生量以工業源為主、移動源次之,顆粒物、二氧化硫排放均以工業源和生活源為主。這次普查還對省內部分行業和領域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進行了嘗試性調查,全省17.31萬噸。全省固體廢物的情況為:2017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産生量為6094.17萬噸,綜合利用量為2582.57萬噸,處置量為1474.77萬噸,當年存儲量為2360.38萬噸。全省秸稈産生量1040.03萬噸,利用量829.79萬噸。金昌、嘉峪關、張掖、白銀、隴南和平涼6市一般固體廢物産生量佔到全省的82.71%,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張掖和平涼6市一般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量佔到全省的84.95%。

  (三)健全了全省重點污染源檔案和資訊數據庫。

  本次普查形成了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一數據庫,共形成了1600余張數據庫表,4500余個數據字段,2500余萬條數據記錄,形成了全省污染源普查“一張圖”。根據污染源普查檔案管理辦法要求,所有檔案做到了規範管理和安全存放。

  (四)培養鍛鍊了一批具有環保鐵軍精神的業務骨幹。

  普查工作中,各級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發揚環保鐵軍精神,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通過接受系統化的培訓和現場調查,了解重點行業企業的生産工藝、污染治理技術和環保設施等相關情況,掌握了各類污染物排放核算方法。在普查成果總結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把握了環境政策和當前的環境形勢,得到了全面的學習和提高。通過普查,培養了一批責任心強、政策熟悉、業務精通的骨幹隊伍。

  (五)普查轉化成果有效支撐了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各項重點工作。

  污染源普查數據是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掌握最為全面、詳實的污染源狀況數據資訊,有利於全面分析當前污染源基本情況,包括行業分類、佔比、重點源分佈、污染物産生情況、治理技術水準、運作效率等資訊,以及摸清整體環境問題主要成因。因此,有效利用好全省污染源普查數據,科學全面將普查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最大限度發揮出普查工作價值,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

  我省在普查成果開發應用過程中,進一步結合當前生態環境工作重點目標任務,逐步推進污染源普查數據結果向普查應用成果轉化。具體實施分3個階段,

  一是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污染源排放清單、固定源排污許可、工業源廢水廢氣、污染治理設施、移動源污染減排、環境風險源識別、環境信用體制建設、重污染天氣應急等方面開展成果應用研究工作26余項,有效支撐生態環境業務工作需要。

  二是有效對接生態環境重點工作,編制完成《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深度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報告》,通過對污染源的數量、分佈及結構、重點區域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及環境品質現狀的分析,結合我省經濟發展狀況、生態環境品質現狀,分析總結當前主要環境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同時,在國家推動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的背景下,編制完成《黃河流域甘肅段污染排放現狀分析報告》,針對2017年黃河流域甘肅段的水污染排放情況,結合流域水環境品質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比流域水質監測數據,進行了污染排放與水環境品質的相應關係研究分析,為污染源的“準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細化管理”提供依據和實現路徑,為摸清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環境底數及污染現狀,以及為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等提供數據依據和支撐。

  三是與相關科研機構和行業專家進一步合作,從新形勢下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生態環境保護與高品質發展、重點城市大氣污染物減排潛力分析與環境品質改善、重點産廢企業固廢全過程污染防治、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優化等方面繼續深入研究和成果開發,為地方政府綜合決策、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環境精細化管理等提供科學合理的數據支撐,真正發揮本次污染源普查的重要作用。

  通過普查我們也看到,當前,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幾個問題:

  一是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都超過了30萬噸,揮發性有機物也達到了17萬噸,而這4項污染物對我們當前無論是大氣還是水的環境品質改善都至關重要,這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二是農業源、生活源對水污染物排放貢獻比較大,機動車對氮氧化物的排放貢獻大,工業、生活和機動車對揮發性有機物的貢獻大,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體多,而且和過去傳統的集中排放不同,這些領域很多是無組織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監管的難度都比較大。

  三是作為西部地區,當前環保基礎設施相對全國或者相對東部地區還是滯後,需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四是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排放強度大,這些流域區域的産業結構和佈局調整任務艱巨。

  五是通過普查,反映出我們當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也為下一步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摸清了家底,指明瞭方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堅持問題導向,攻堅克難,最後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

  甘肅日報記者現場提問:數據是普查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請問這次統計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採取了哪些措施,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

  張軍禎:根據《甘肅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實施方案》,作為政府綜合統計部門和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我局的工作任務是負責提供全省相關行業基本單位名錄庫有關屬性指標資訊、第三次農業普查、第三次經濟普查及人口、社會、經濟發展等統計數據;參與污染源普查數據品質評估、分析及相關成果分析、應用。具體來看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配合做好普查機構組建並開展普查相關綜合性工作。根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實施要求,全省各級統計部門配合生態環境部門聯合組建成立各級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選派單位統計業務骨幹參與普查辦綜合組相關工作,主要參與了普查實施方案和相關技術文件的制定,從統計專業的角度,對普查過程中的各種規範性文件、方式方法以及技術報告等提供了意見和建議。

  第二,充分利用部門的資訊共用機制,及時提供相關行業資訊、單位名錄庫以及相關統計數據。特別是去年剛公佈的第四次經濟普查,産生了最新的單位名錄資訊,包括單位名稱、地址、主營業務活動等,這些資訊對鎖定污染源位置、提高污染源普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我們提供相關的統計數據,用來協助比對和校驗普查相關數據。

  第三,參與審核評估普查數據品質。普查數據品質是普查工作的關鍵所在。我們從統計專業的角度出發,配合做好普查數據品質分析和評估,包括提供數據,協助對普查數據進行校驗,參與普查公報、普查成果的發佈等。除此之外,統計部門在普查過程中還參與了很多具體的工作,如做好協助、提供建議等。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相比,這次的普查結果有哪些不同和變化?

  閆子江: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這次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過去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們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十年,也是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品質快速改善的十年。十年間甘肅省國內生産總值(GDP)在增加了184%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實現了大幅下降。全省在優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品質得到了全面提升。從這次普查結果數據也能看得出來十年間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工業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與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全省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80.27%、74.2%和31.64%,體現了我省近年來污染防治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二是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甘肅省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的治理能力相對於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均有明顯提升,特別是氮氧化物去除率提升了53.42%。全省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數量相比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增長了5.57倍,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場、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廠的數量和治理能力均大幅提升。其中,污水年實際處理總量、生活污水年處理量、工業廢水年處理量、城鎮污水年處理量較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分別增長了302.3%、324.4%、212.2%、278.0%;垃圾實際年處理量較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增長了67.5%,且處理方式更加多樣化,不僅有填埋,還有焚燒、堆肥等;特別是工業危險廢物年處置量和醫療廢物年處置較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分別增加了16.54倍和29.9倍,不僅規模上大幅增加,同時處置方式更加多樣化。

  通過和“一污普”的結果比較,可以看出十年來我們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取得明顯的成績。

  中國婦女報記者現場提問:總體來講農業污染排放與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相比有什麼樣的變化?請問目前農業農村部門做了哪些農業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

  朱寶瑩:從2010年發佈“一污普”公報,到今年發佈“二污普”公報,十年時間,農業污染排放總氮從3.21萬噸下降到1.54萬噸,下降了52%,表明我省化肥減量化工作效果明顯;在我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數量同步增長6.7倍的現狀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化學需氧量從6.35萬噸,增長到16.14萬噸,只增長了2.5倍,表明我省畜禽排放管控工作成效較為顯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緊盯《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方案》中涉及我廳的相關重點工作,堅持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作為推進全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強化措施,精心部署,紮實抓好節約型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整合推廣,不斷促進農業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為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提供了良好生態支撐。到2019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純量)80.88萬噸,較“一污普”肥料使用總量(折純量)減少71.23萬噸,減幅為46.8%;農藥使用量8234噸,連續實現三年負增長,利用率達到40.06%;全省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資源化利用率7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3%,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79%;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1.72%。

  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農業綠色發展處於起步階段,資源投入仍處於高位,生態環境不欠新賬、逐步還舊賬的壓力依然很大,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還不健全,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目標,以迴圈農業産業發展和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為抓手,把綠色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産業模式生態化,不斷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蘭州晨報記者現場提問:這次污染源普查涉及的企業數量和調查對象非常多。請問,如何保障污染源普查數據來源的品質?如何確保調查的數據都是真實的?

  趙慧宏:普查品質,是這次污染源普查過程中自始至終最為關注的和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為數據品質是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線。為此,我們始終聚焦“真實、準確、全面”普查目標要求,堅持將數據品質控制貫穿普查全過程,嚴格落實普查品質管理各項制度和責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是4個方面:

  一是持續有力開展普查調度和督辦。按照全國污染源普查部署要求,對市、兩級開展普查工作調度113次,根據各地普查進度和突出問題,向省政府報告8次,向各市州下發通報督辦函12次,開展省級約談、現場督辦14次。

  二是紮實做好普查各階段現場督導和品質核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堅持每月至少開展1次現場技術指導原則,組織開展省級督導和駐點幫扶15次,開展省級品質核查4次,範圍覆蓋省內所有市州和縣區。

  三是突出做好普查數據品質審核與控制工作。始終將普查數據品質控製作為工作主線,採取縣級自查自審、縣區交叉互審、部門聯合匯審、省市級集中會審等多樣化方式紮實開展普查數據水準情況對比和審核提質工作。最終通過系列普查數據品質審核,督促整改數據問題5.3萬餘條。

  四是認真開展普查數據結果核定工作。根據普查結果品質標準要求,在認真完成全省普查數據審核對比、核查評估和專家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先後召開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專題會議、廳務會議和省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會議,對普查數據結果進行充分審議、完善和確定。並按要求上報國務院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並順利通過國家審核認定。

  來源:甘肅發佈、甘肅生態環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