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新聞辦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9-11-27

2019-11-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新聞發佈會現場。中國網 張瑞宇 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9年11月27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佈會。中國網 張瑞宇 攝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舉行,今天《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正式發佈。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我們今天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先生。下面先請趙英民先生作介紹。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中國網 張瑞宇 攝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
  各位記者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參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的新聞發佈會。借此機會,我也代表生態環境部對大家長期以來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地感謝。
  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他明確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今年7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點工作。近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完善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技術導向,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
  多年來,我們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採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2018年以來,各地方、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部署和要求,共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在系統總結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基礎上,我們組織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年度報告》這項工作是從2009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發佈了10年,今年是第11年。今年的《年度報告》內容涵蓋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與主張等8個方面內容,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行動和工作情況,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效,有助於大家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進展。
  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同時,中國政府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公約》確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與各方攜手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取得積極成果,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貢獻中方倡議和中國主張。我們還不斷加強與各方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對話交流及務實合作,繼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始終堅持多邊主義,不斷為全球氣候治理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下一步,我們還將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更好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對高品質發展的引領作用、對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聯合國氣候變化第25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在即,中國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維護多邊主義制度框架,全力支援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媒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大家!
  襲艷春:
  感謝趙英民先生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
  央視記者:
  請問,中方對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有何期待?希望達成哪些目標?謝謝。
  趙英民:
  謝謝您的提問。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重要會議。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潮流和趨勢。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各種複雜因素交織,所以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應當堅持多邊主義、堅定地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明確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和框架,積極兌現承諾、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我們認為,這次大會主要有四個任務需要重點解決:
  一是努力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的談判。這是全面有效實施《巴黎協定》的重要基礎,因為只有全面結束《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我們才能在2020年以後開啟全面實施《巴黎協定》的階段。同時,這也事關多邊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動資金問題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氣候多邊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達國家提供支援的政治意願不足,很多不同名目的資金都被貼上了“氣候”的標簽重復計算。我們希望發達國家以透明、可預見、基於公共資金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持續、及時的支援,包括兌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承諾,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對發展中國家資金支援的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同時切實提高資金支援的透明度。
  三是做好2020年前行動和力度的盤點。國際社會應清晰地梳理2020年前發達國家在減排力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等方面的差距,針對進一步彌補差距,做出明確安排,確保不在2020年後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
  四是堅定發出支援多邊主義的強烈政治信號。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在多邊框架下攜手應對。因此要防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損害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進而影響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和信心,避免最終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和效果。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堅定支援多邊主義,立足國情,百分之百落實自己的承諾,積極建設性地推進氣候多邊進程。我們願與各方共同努力,全力支援COP25主席國以公開、透明、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方式,推動大會取得成功,為《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請介紹一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情況,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將有何舉措?謝謝。
  趙英民:
  這個問題請李高同志回答。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中國網 張瑞宇 攝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 李高:
  謝謝趙部長,謝謝記者的提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受到各方面的關注,我們也在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本次機構改革,氣候變化職能轉隸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以後,相關的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這項工作也受到了生態環境部黨組的高度重視、積極推動。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它是用市場機制來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在過去很多年當中,我們學習借鑒國外的碳市場經驗,包括他們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教訓,同時通過國內試點來探索積累經驗,在這個基礎上推進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在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轉隸以來,我們按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提出的任務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制度體系建設方面,起草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這是為碳交易奠定法律基礎的重要文件,在起草過程中還專門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當然也廣泛徵求了企業、地方政府、行業部門的意見。我們還積極推動制定相關配套制度,包括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管理辦法、交易市場監督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這些制度性文件對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作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
  二是在技術規範體系建設方面,我們組織開展了2018年度碳排放數據的報告、核查及排放監測計劃制定工作,進一步完善發電行業配額分配的技術方案,同時組織各省市報送了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從技術層面來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三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在原有全國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建設方案提出以後,又組織專家做了優化評估,下一步,這個方案要根據專家的意見再進一步修訂完善。在修訂完善後,將會開展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這對於全國碳市場來講將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四是在能力建設方面,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次機構改革後,氣候變化工作由生態環境系統&&,碳交易的工作在地方層面也由地方生態環境系統來負責,他們可能還缺乏一些經驗,還有發電行業的企業,我們針對這個情況開展了大規模培訓行動,目的是做好相關的能力建設支撐準備。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確實非常複雜,儘管有國際碳市場和我們試點積累的一些經驗,但仍然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特別是我們是在我國碳排放還在上升的情況下來開展碳市場的設計,推動碳市場的運作。這個挑戰跟當年歐盟或者美國加州的碳市場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和現實情況來開展相關制度創新,確保碳市場平穩起步和穩定運作,發揮好其作用。
  下一步,我們要圍繞幾個重要方面積極推動。我們將加快出臺重點排放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管理辦法、交易市場監督管理辦法,把制度體系構建起來,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為碳市場運作奠定制度基礎。同時,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作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性文件,《全國碳排放權配合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的工作,我們要抓緊推動發佈。全國碳市場是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已經基本制定完成,下一步也要抓緊發佈,為市場配額分配方法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要抓緊推動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確定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並在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中開戶,做好在發電行業率先開展交易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我們也有信心在部黨組的領導下,在各部門、各行業和企業的支援下,積極穩妥地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平穩啟動、穩定運作,發揮市場機制在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方面的作用。謝謝。
  香港有線電視記者:
  關於中國承諾的2020年的一些目標,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已經達到,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目前達到百分之多少,距離15%的目標還有多少距離呢?另外,今年我們留意到,在《年度報告》中應對氣候變化新增了“人體健康領域”的章節,新增這個章節有什麼考慮?在2017年《年度報告》中提到的“綠色低碳金融”,今年的《年度報告》好像沒有提及,因為我是粗略的看,可能我忽略了,沒有提及是什麼原因呢?
  趙英民:
  我先簡要地回答你關於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情況、人體健康的情況,綠色金融的問題請李高同志回答。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支援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特別是落實《可再生能源促進法》,依法推動,不斷完善可再生能源規劃和産業政策體系,穩步推進水電領域各項工作,繼續保持風電平穩有序發展,大力推動太陽能産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推進生物質能可持續發展,協調解決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目前正在開展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的執法檢查。截至到2018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3億千瓦,佔全部電力裝機38.3%。其中,水電裝機3.5億千瓦,風電裝機1.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781萬千瓦,同比增長2.5%、12.4%、34%、20.7%。從數字可以看出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是非常的迅速。
  2018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1.9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比重的26.7%。其中,水電1.2萬億千瓦時,風電366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1775億千瓦時,生物質發電906億千瓦時。這是一些具體的數字。應該説,隨著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的深入推進,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正在日益顯現。
  關於健康的問題。的確,應對氣候變化對全人類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有影響,同時也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科學界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也在增多,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我們正在努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水準,推進建立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以及標準體系,同時不斷加強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防控、疫情動態變化監測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制定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救援機制,建立高溫熱浪與健康風險的早期預警系統。我們還不斷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領域的研究,組織開展相關的健康項目,增強公眾應對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的能力。
  應該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反映出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局性和長期性的,與社會福祉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一方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國際社會攜手共同應對,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努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
  第三個問題請李高同志回答。
  李高:
  您翻到我們《年度報告》的第31頁,那上面有兩個小標題,是“發展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實際上我們報告裏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去年以來,綠色金融方面,一個比較重要的工作是發佈了一系列的文件,還有一個是2018年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共同推動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成立,這是一個重要的進展。從去年到今年,氣候投融資領域相關工作取得了很重要的進展。一是,在這次機構改革當中充分考慮到金融系統對於推動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單位當中納入了中國人民銀行,目的就是要推動金融系統、金融政策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包括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做出系統性響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進展。二是,生態環境部也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財政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的聯繫,動員金融政策、投資政策、財政政策更好地為應對氣候變化服務,我們也在推動發佈相關的政策性文件,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能夠與金融、投資的相關政策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實現。
  還有一項重要工作,生態環境部&&,會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改委、財政部,推動成立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會的目標是促進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金融投資政策更好銜接,作為一個平臺,更好地發揮政策研究、政策協同的作用。我們也希望這個平臺促進産融對接,使産業和金融機構利用這個平臺增進交流,促進金融手段更好的為氣候友好的相關産業和項目服務。同時,我們也希望它發揮溝通交流平臺的作用。氣候投融資在國際上非常流行、非常普遍,相關國際金融組織、各國相關政府部門以及一些機構,對跟中國開展氣候投融資相關工作非常感興趣,我們也希望氣候投融資專委會能發揮在這個領域深化相關國際合作的作用。我們也希望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發揮好作用,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進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2018年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存在哪些問題?生態環境部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管部門,對下一步工作如何考慮?謝謝。
  趙英民: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是機構改革之後,生態環境部承擔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能。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部門、各地方積極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今天發佈的《年度報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些成效的具體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全面推進。持續落實“十三五”碳強度下降目標,初步核算,2018年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保持了持續下降,而且這個數字已經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4.3%。
  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有序開展。適應工作和減緩同樣重要,農業、水資源、森林、海洋、人體健康、防災減災等領域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繼續深化,中國還參與發起了全球適應委員會,積極推動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三是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我們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完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機制,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機制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全國各地應對氣候變化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已經全部完成。
  四是碳市場建設持續推進。陸續發佈了24個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和13項碳排放核算的國家標準,碳市場相關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紮實穩步推進。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中,我們積極提出中國方案,為談判取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不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六是氣候變化宣傳持續強化。這方面要感謝廣大媒體界的朋友們。各部門和地方積極開展“全國低碳日”活動,開展各種各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及時向全社會通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最新進展。通過近些年的努力,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在不斷提高。
  但是我們在看到這些進展和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意識到,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取得這些成績背後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我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採取了淘汰落後産能、推動散煤替代、關停“散亂污”企業等強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動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節能、提高能效、推進各地低碳轉型,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艱辛。剛才給大家通報的,2018年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約4%,超過年度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比2005年累計降低45.8%。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所以,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非常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也説明瞭中國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的成效。
  同時我們還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環境治理等艱巨任務。儘管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信心不會動搖,我們將百分之百地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推動國內經濟低碳轉型和高品質發展。
  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還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認真落實領導小組會議有關氣候變化各項工作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積極維護多邊主義,繼續積極建設性地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同時,我們將繼續採取措施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目標承諾,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繼續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生産方式,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謝謝。
  路透社記者:
  中國已經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自己能力範圍最高的承諾,在明年更新承諾的時候,會有什麼新變化呢?同時,中國也提出在2030年前後實現碳排放峰值的問題,還有涉及到火力發電廠的相關情況,是否會限制新增火力發電廠的數量?
  趙英民:
  2015年中國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一系列到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這些目標是基於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水準和現實國情經過科學論證確定的。剛才我給大家也介紹了,是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既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反映了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國情能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一方面不斷努力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另一方面的確也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和治理污染等多重挑戰。我們有壓力、有挑戰,但我們還是會盡最大努力,認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
  中國將按照《巴黎協定》的要求,以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則和國家自主決定的精神,按時通報提交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進展,以及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準備採取的政策措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應有貢獻。謝謝。
  中國日報社記者:
  目前各部門都在積極謀劃“十四五”有關工作,我想問一下生態環境部對於“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何考慮?謝謝。
  趙英民:
  “十四五”期間是我們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時期,也是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們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當中。按照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繼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為落實到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們按照國家統一要求,也在積極地謀劃“十四五”期間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初步考慮有五個方面:
  一是繼續採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穩妥地支援和鼓勵部分地方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開展達峰行動,制定明確的達峰目標、路線圖和落實方案。繼續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一個指標。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管理,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多部門參與、相互配合、各負其責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和管理機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全面融合,進一步加快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低碳産業發展。
  二是進一步加快碳市場建設。在“十四五”期間,我們期望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市場,實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平穩有效運作。
  三是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和各地方的協調配合,同時強化人員隊伍和能力建設。
  四是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確定的全球氣候治理的框架和原則,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同時,加強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繼續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和幫助。
  五是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強化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根據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需要,我們計劃更新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開展落實戰略的具體行動,繼續推動農業、水資源、森林、海洋、人體健康、防災減災等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
  我們注意到,《年度報告》中提到“全社會廣泛參與”,我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怎樣促進公眾參與?對於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應持怎樣的態度?謝謝。
  趙英民: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特別是需要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積極宣傳普及相關的氣候變化知識,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公眾參與。我們每年開展“低碳日”活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公眾宣傳教育活動。“低碳日”活動每年一個主題,鼓勵地方、行業、學校、社區開展活動,踐行低碳生活理念。同時,各部門也根據自己的領域和行業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新聞媒體也高度關注這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大量報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眾氣候意識逐漸提高,全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關注氣候變化問題。
  青年是可持續發展的現在和未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也是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青山和永續發展的空間。當前,氣候變化將對當代以及下一代人産生深遠影響,所以我們歡迎廣大青年朋友關心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在全國“低碳日”和相關會議當中,鼓勵青年廣泛參與。同時也希望青年朋友們加強學習,不斷築牢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和本領,做好積累,從自身做起,採取實際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謝謝。
  襲艷春:
  再次感謝兩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