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如今,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一幅幅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正在長江兩岸徐徐展開。
長江經濟帶覆蓋11省市,人口和生産總值均超過全國40%。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要求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5年時間,沿江省市同下“一盤棋”,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構建綠色生態廊道,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一系列工程穩步推進。
在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重慶廣陽島,今年秋天剛剛完成一期修復,每天上島觀光的市民絡繹不絕。幾年前,這片生態濕地所在的位置曾一度被規劃為建設用地,進行房地産開發。如今,通過系統性修復,原本千瘡百孔、生態脆弱的江心島初步還原成了重慶主城區如今的“綠肺”。
圍繞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同時實施國土綠化、水環境品質等提升行動,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底的45.4%提高到2019年底的50.1%,長江幹流重慶段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85.7%提高到97.6%。
為了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沿線各地下力氣整治長江岸線。湖北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281家,取締沿江岸線非法碼頭、非法泊位近2600個。江蘇投入1300多億元用於長江生態修復、污染治理,已完成596個岸線清理整治,新增造林近100萬畝。截至今年10月,沿江省市共騰退長江岸線158公里,拆除河道管理範圍內違法違規建築物234萬平方米,清除棄土棄渣956萬立方米,完成灘岸復綠1213萬平方米。如今,一座座公園、綠地代替了碼頭、船廠、化工企業,一段段生産岸線變身為生態岸線、景觀岸線。
長江流域生態治理成效逐步顯現,帶來了珍稀動物的頻繁出現。這幾天,長江江蘇段多個點位接連發現江豚戲水。
在長江中游起點附近的湖北天龍灣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兩個族群約30余只。中華秋沙鴨已經連續5年在這裡越冬。
從今年1月開始,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長江沿線11省市打響禁捕、退捕攻堅戰。
從穿行于高山峽谷的上游,到湖泊、支流眾多的中游,再到江闊水深的下游,一軸水美、岸美、環境美的生態畫卷在長江漸次展開。2019年,長江流域水質為優,監測到的509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佔91.7%。
來源:央視《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