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業務工作 > 環境應急 > 應急響應

案例:山西新絳粗苯罐車側翻泄漏次生突發環境事件

2019-12-28

2019-12-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17年1月18日9時23分,一輛裝載約29噸粗苯的槽罐車,在駛經汾河大橋時與大客車相撞後跌落到汾河中,罐車粗苯發生泄漏。事故發生後,環保部、山西省市縣三級政府及當地環保部門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開展應對。陜西省同步開展應急監測及物資準備工作。經採取罐體打撈斷源、河道改道引流、築壩攔截吸附等措施,1月21日13時起,汾河廟前斷面(入黃斷面)以及下游5公里、10公里處苯濃度連續未檢出。1月22日18時,運城市宣佈解除應急響應,成功地避免了一起跨省界重大水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經現場檢測和專家測算,事故罐車實際拉載粗苯量28.66噸,共導出回收24.34噸,泄漏至汾河中4.32噸。事件發生後,運城市政府成立了事故搶險救援指揮部,制定了總體救援處置方案,組織公安、消防、環保等部門以及新絳、稷山、河津、萬榮四縣政府統籌實施斷源、攔截降污、應急監測等應對措施。

  斷源。1月18日11時左右,消防支隊全勤指揮部到達現場開始潛水作業,對事故車進行定位和車體固定後準備實施整體吊裝。但由於水體流速快、流量大,工程進度受阻。前期整體吊裝遇到困難後,導流工作隨即開展。2輛吊車、30余輛裝載機、挖掘機、卡車陸續到場展開作業,通過在事故點上下游50米處採取築攔河壩、挖導流渠的辦法,讓河水繞過罐體,隔離污染物,但由於水流湍急,攔截壩合龍失敗。應急救援指揮部隨即召開會議,調整作戰方案,確定了“打孔破拆、輸轉倒罐,吊裝罐體”的戰術措施,在前期挖掘引流渠的基礎上,在罐體上開孔並架設輸轉泵及其管線進行倒罐,待罐體重量下降後進行吊裝。1月19日16時44分,罐體內粗苯全部導出,罐體被吊至橋上,裝車運離現場,事故污染源被徹底清除。

事故現場側翻落水粗苯罐車

  攔截降污。1月18日下午,根據環境保護部專家意見,稷山、河津、萬榮等地汾河沿線全面開展構築水泥管活性炭攔截壩工作。1月18日夜,環境保護部工作組到達運城市,連夜沿汾河入黃河口斷面,從下游往上逐點查看了萬榮、河津、稷山、新絳縣汾河水質情況和水泥管活性炭吸附壩建築情況,及時提出要根據污染團帶遷移情況準確確定活性炭的投放地點和時間,最大限度保障吸附效率。19日淩晨,環境保護部工作組抵達事故現場,主持召開專題研討會,要求河津和萬榮兩地加固加密吸附壩,及時更換活性炭,確保污染物在萬榮縣境內得到有效控制,入黃污染物濃度控制在0.15mg/L以下。因為苯比水輕,水泥管應按順水流方向擺放並有一定間隔,水泥管上下幾層要交錯擺放,這樣可以放置活性炭,而且活性炭的擺放高度要略高於水面。事發地下游新絳、稷山、河津、萬榮四縣市共築構了36道活性炭、草簾、秸稈等吸附壩,包括4道水泥管為主體的吸附壩,並24小時值守,防止發生潰壩事件,同時定期添加吸附原材料,持續保障吸附效率。

  應急監測。這次應急事故以苯為主要監測指標。監測以抓住污染團遷移軌跡、及時分析處置效果為核心。空氣監測方面,事故前期在事發區域開展苯係物監測。水質監測方面,針對水質情況科學布點並加密監測頻次。在監測過程中,由山西省統一調度省內監測資源,同時調集中國監測總站專家和物資支援。根據流速科學布點,調取水文數據,按照汾河流速2.5-3km/h集中力量提前布點監測,掌握污染前鋒和峰值,研判污染趨勢。針對地方前期監測上下游採樣時間不一致,難以研判污染趨勢的問題,及時提出上下游點位監測要同步採樣、同步送樣、同步檢測。監測數據反映,自1月21日13時起,汾河入黃河口斷面的苯濃度持續未檢出。自21日16時起,黃河陜西韓城、渭南段各監測點苯濃度持續未檢出。黃河河南三門峽各監測點苯濃度持續未檢出。運城市政府于22日18時許正式終止應急響應,轉為常態化管理。

  新聞發佈。按照突發事件輿論傳播規律和突發事故新聞發佈流程,新絳縣“1.18”交通事故處理領導組新聞發佈小組迅速與運城市新聞中心對接,確定縣內縣外新聞發佈平臺、新聞發佈內容和發佈時間。同時跟緊處理進展,及時撰寫新聞動態消息,經領導組授權市新聞中心統一在新絳縣政府網站、名城新絳微信平臺、新華社山西分社刊登發佈新聞。

利用水泥管活性炭吸附壩削減污染

  經驗總結。這次突發事件中,環境保護部及時調度、科學指導,山西省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開展應對處置工作。在科學制定處置總體方案、統籌調度資源力量處置、及時科學引導輿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時機把握是關鍵。第一時間了解事件關鍵資訊並掌握周邊環境敏感點;初步研判,及時向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採取一切辦法切斷污染源,最大程度防止污染範圍擴大。其次,應急監測是基礎,應科學布點,統籌資源,協同作戰;最後,科學方法是重點,應根據污染物理化特徵,科學處置,嚴防二次污染,提高效率。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應急監測數據沒有同步採樣、同步送樣、同步檢測,對研判污染趨勢造成困難。部分監測點位設置在死水區造成數據持續偏高、針對苯含量低水樣採用稀釋法進樣導致分析誤差放大。二是應對交通事故倒罐斷源經驗不足,缺乏危化品應急處置專家和處置隊伍儲備,技術支撐力量薄弱。三是築壩難度預估、物資儲備不足。部分點位未及時完成築壩要求,活性炭等物資未能及時調集到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