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遼寧錦州:海景怡人 渤海綜合治理見成效

2020-11-25

2020-11-2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錦州,地處“遼西走廊”東段,南臨渤海,北依松嶺,既有錦州灣、大小淩河口等豐富的地理單元,也有自然保護區、濱海濕地等典型的生態系統。作為連接東北與華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錦州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一步。
  荒灘重回紅灘綠葦
  從錦州市區出發驅車半個小時,記者來到了大淩河口西側岸段。這裡是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項目之一——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
  曾經的大淩河口,灘塗平緩綿長,生物多樣性豐富,鹽生植物種類繁多,是遼東灣重要的水生動物斑海豹、對蝦、中華絨螯蟹等動物的棲息繁殖地,也是國際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鸛等鳥類的重要遷徙、繁殖和棲息地。但近年來,隨著河口區域用海規模擴大,海洋工程增多,原有河口灘塗被割裂,天然潮溝連通性受損,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日益退化。為使河口再次回到曾經風光旖旎的模樣,生態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4月,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正式施工。計劃于9月底前,通過拆除非透水構築物、海堤生態化改造、潮溝疏通、濕地種植蘆葦和翅鹼蓬等措施,修復濱海公路靠海側約3公里長的海堤和河口灘塗濕地。這其中,種植蘆葦和翅鹼蓬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淩河口
  翅鹼蓬的優點非常之多,作為食物,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被稱為“救命菜”;作為植物,它為樹木、蒿草、蘆葦、野菜、花果提供了舒適的溫床,也為鳥類提供了住所。同時,由於其成熟時植株火紅,極具觀賞價值。
  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淩海分局副局長劉鑫介紹,修復工程開始後,通過先調整大淩河口局部生態環境,使得適宜鹼蓬草和蘆葦兩種植物生長,而後進行栽種,再依託翅鹼蓬自身強大的繁殖力帶動整個灘塗實現生態修復。
  “沒有修復前,大淩河口原先的植物已全部消失。”劉鑫表示,如今通過栽種這兩種植物,也帶動了鳥類的回歸。丹頂鶴和白鶴數量增加,海鸕鶿再次出現在了大淩河口上空。
  現在,項目接近尾聲,也正是鹼蓬草成熟的時節,從大淩河口一眼望去,雖然還不是連成一片的紅海灘,但已經有了大致的模樣。“再過兩三年,就可以成規模了。”劉鑫表示。
  海灣再現天水相接
  秋意漸濃,站在錦州市濱海大道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的岸邊,遼闊的海面上陣陣海風襲來,略帶涼意,可原先卻是圍海養殖佔用海域、灘塗消失、自然岸線受損的景象。為恢復近岸海水環境,這裡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拆除工作。
  錦州市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勝一介紹,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態修復項目是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點項目,將於9月底前,拆除堤壩9280米;拆除堤壩西側42米排水管涵。同時,為防止大壩拆除後濱海公路路基會受海浪侵蝕,還將增加949米生態海堤進行防護。
  記者採訪時,堤壩大部分已拆除,黃勝一拿起蝦場拆除前的照片作對比,差別十分鮮明。
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態修復對比圖
  黃勝一表示,通過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工作,將恢復該處濱海濕地約77公頃,實現“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目標。而且由於這裡距離錦州市著名景區筆架山並不遠,可以打通旅遊鏈條,帶來經濟效益。
  如今,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已進入衝刺階段,錦州市組織實施的4個生態修復項目,目前已完成修復濱海濕地面積280公頃,修復岸線整治長度1公里。大、小淩河兩條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趨勢,圍填海得到嚴格管控,自然岸線零佔用,並建立了“海上環衛”工作機制。近岸海域水質穩中向好,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預計到2020年底前,錦州市將完成沿海整治修復岸線7.965公里,完成河口海灣濱海濕地整治修復面積501公頃。
  與此同時,作為海洋生態環境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錦州市還構建了“一區一策”的規劃佈局,對錦州灣錦州段,錦州北部、東部和遼東灣中部灣區(錦州段)分別設置了不同策略,解決多個海洋生態問題,努力打造美麗海灣。
  (光明網記者 蔡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